生命的狂欢——明清通俗小说的文化品格及其文化史意义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w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应明代中期以降大众消费社会的出现,及世俗大众娱乐文化消费的需求,通俗小说崛起并迎来了繁荣的时代。小说通俗大众化的形式,娱人效果的追求,反映出生产者对于具体消费者生命个体及其娱乐消费的尊重。小说文化的形成,则反映出明代中期以降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向:文化权力下移,由立言栽道回归现实人生,以及作为明清江南文化组成部分,其由诗性向惟俗合唱交响的转向。通俗小说的崛起,其对于世俗众生个体生命的关注,展现了近世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传统文化史、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
其他文献
基于田野调查收录的阆中本地中年男性和女性的单字调语音材料,运用PRAAT软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阆中话声调的调型与调值后,将其与阆中话声调的传统研究结果对比,得到了阆中话声调的特点,即阆中话共有4个声调,阴平调为高升调,升幅度较小;阳平调为高降调,降幅明显;上声调为曲折调,升降幅度皆大;去声为低升调,升幅明显,其中阴平调与上声调的调值与《阆中县志》中的记载存有明显差异。此外,我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阆中话两字组存在明显的连续变调现象,主要有前字变调、后字变调、以及前后字皆变调,其中有些变调现象有较强的规律性
晚清《时报》呼应“新小说”的启蒙要求.在民营日报中首开先河设立小说栏目,并大量译介域外小说。在翻译方法上《时报》采用以意译为主的“自由翻译”法.折射的是时代的文学观念、《时报》的受众意识,更是《时报》坚守传统文学观念的文化立场。《时报》以“趣味”作为文学翻译的起点和评价标准,在“趣味”中启蒙大众,阐明了追求文学通俗性的文学态度。《时报》翻译在文学观念、语言、创作方法上都有所创新,暗含着现代性的多种可能。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理综化学卷有机选择题的归类整理,总结了常考查的考点,并剖析了每一考点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提升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