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色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在欣赏器乐作品时,应当引导学生多加关注乐器本身特有的音色和因为不同演奏手法而形成的不同音色,以及在纵向上多种不同音色的复合,这些丰富的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和表现音乐情绪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在乐器上的实践参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音色 变化音色 演奏手法 分析 音乐欣賞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209-01
音色也称“音质”或“音品”。音色由发音体每个音所含泛音的数量以及各泛音的强度所决定。本文在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挑选出几个弹拨乐作品和两个打击乐作品,针对作品中乐器本身特有的音色和因为不同演奏手法而形成的不同音色,来引导学生研究、分析中国器乐作品,并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以下分别从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分类进行分析。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古琴、筝(古筝和转调筝)、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等。
乐器自身音色特点分析:
以十四单元第二十四节中的古琴曲《流水》为例。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因其有七根琴弦,又被称为“七弦琴”。
古琴历史悠久,形之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散音音色浑厚如钟;泛音音色玲珑剔透;按音音色时而清越明净、时而沉浑洪亮。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
《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全曲共九段,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乐曲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对大自然壮丽河山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欣赏此作品前,教师可边示范、讲解古琴的三种音色和常用演奏手法,边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散音、泛音、按音和滚拂、滑音的音色特点,后邀请学生在古琴上分别模仿演奏散音、泛音、按音及滚拂、滑音,并选择运用不同的演奏手法和音色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流水状态。通过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古琴这一古老且神秘的乐器,体验其不同的演奏手法和音色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欣赏《流水》做好铺垫。
不同触弦速度、力度形成的变化音色分析:
以第一单元第一节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为例。
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音色优美,有松、堂、尖、脆、爆五种音色,琵琶演奏时右手五个手指上需佩戴指甲。琵琶的演奏技巧与指法十分复杂,不同的演奏技巧和指法,会让其发出不同的音色,右手手指不同的触弦速度和力度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从而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在民族管弦乐团,还是戏曲、戏剧以及群众性的庆祝、秧歌、仪典等场合都有打击乐器的出现,并因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组合。
中国的打击乐器多为无音高乐器,因其音数、音域不够和发音短促而难以完成一首有音高变化的作品,如若不能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表现作品内容,那将是一个不完整且没有生命力的作品,根本无法得到传播和传承。
多种变化音色交织重叠分析:
以第三单元第六节的《锦鸡出山》为例。
《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打溜子”流行于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带的土家族,常用头钹、二钹、溜子锣、马锣这四件乐器。头钹、二钹属钹类乐器。在钹类乐器中,因各种钹的大小,厚薄和碗的大小不同,其音色也就不同,在演奏法上又分为平击、闷击、磨击、边击、震音等手法。用不同音色的钹交织演奏,再以不同的奏法交替进行即可构成一幅纵横立体的音色图画。溜子锣、马锣属锣类乐器,锣类是中国打击乐器中品种较多的乐器,因演奏对象不同,组合形式不同,表达内容不同,所使用的锣的种类就不同,且存在的差异较大。除演奏手法不同而造成不同的音色外,锣面轻击与重击所产生的音色差异也较大。
《锦鸡出山》全曲设有五个小标题,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作品通过头钹、二钹、溜子锣、马锣本身特有的音色与多变的演奏手法所形成的多变音色,以及在纵向上多种不同音色的复合,让欣赏者充分感受到了锦鸡的生活动态和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音色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音色是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除了分析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等表象性要素外,应当引导学生多多关注音色这一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和表现音乐情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单件或同一种类乐器演奏相同旋律所形成的“单一音色”,还是两类或两类以上乐器演奏相同旋律所形成的“混合音色”,都可以通过乐器本身特有的音色及其多变的演奏手法所形成的丰富音色,来获得音乐感知、体验、联想,甚至是深层次地理解作品。请不要忽视音乐作品的音色表现和对各种迷人音色的欣赏。
参考文献:
[1]段妍.探究琵琶独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音乐表现力[J].戏剧之家,2015,(01):47-48.
[2]郑英.浅谈打击乐——中国鼓的音乐处理和表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3):173.
[3]李复斌.“点状”音色在中国打击乐中的表现[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01):107-110.
【关键词】音色 变化音色 演奏手法 分析 音乐欣賞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209-01
音色也称“音质”或“音品”。音色由发音体每个音所含泛音的数量以及各泛音的强度所决定。本文在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挑选出几个弹拨乐作品和两个打击乐作品,针对作品中乐器本身特有的音色和因为不同演奏手法而形成的不同音色,来引导学生研究、分析中国器乐作品,并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以下分别从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分类进行分析。
弹拨乐器
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古琴、筝(古筝和转调筝)、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等。
乐器自身音色特点分析:
以十四单元第二十四节中的古琴曲《流水》为例。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因其有七根琴弦,又被称为“七弦琴”。
古琴历史悠久,形之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散音音色浑厚如钟;泛音音色玲珑剔透;按音音色时而清越明净、时而沉浑洪亮。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
《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全曲共九段,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乐曲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对大自然壮丽河山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欣赏此作品前,教师可边示范、讲解古琴的三种音色和常用演奏手法,边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散音、泛音、按音和滚拂、滑音的音色特点,后邀请学生在古琴上分别模仿演奏散音、泛音、按音及滚拂、滑音,并选择运用不同的演奏手法和音色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流水状态。通过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古琴这一古老且神秘的乐器,体验其不同的演奏手法和音色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欣赏《流水》做好铺垫。
不同触弦速度、力度形成的变化音色分析:
以第一单元第一节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为例。
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音色优美,有松、堂、尖、脆、爆五种音色,琵琶演奏时右手五个手指上需佩戴指甲。琵琶的演奏技巧与指法十分复杂,不同的演奏技巧和指法,会让其发出不同的音色,右手手指不同的触弦速度和力度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从而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在民族管弦乐团,还是戏曲、戏剧以及群众性的庆祝、秧歌、仪典等场合都有打击乐器的出现,并因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组合。
中国的打击乐器多为无音高乐器,因其音数、音域不够和发音短促而难以完成一首有音高变化的作品,如若不能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表现作品内容,那将是一个不完整且没有生命力的作品,根本无法得到传播和传承。
多种变化音色交织重叠分析:
以第三单元第六节的《锦鸡出山》为例。
《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打溜子”流行于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带的土家族,常用头钹、二钹、溜子锣、马锣这四件乐器。头钹、二钹属钹类乐器。在钹类乐器中,因各种钹的大小,厚薄和碗的大小不同,其音色也就不同,在演奏法上又分为平击、闷击、磨击、边击、震音等手法。用不同音色的钹交织演奏,再以不同的奏法交替进行即可构成一幅纵横立体的音色图画。溜子锣、马锣属锣类乐器,锣类是中国打击乐器中品种较多的乐器,因演奏对象不同,组合形式不同,表达内容不同,所使用的锣的种类就不同,且存在的差异较大。除演奏手法不同而造成不同的音色外,锣面轻击与重击所产生的音色差异也较大。
《锦鸡出山》全曲设有五个小标题,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作品通过头钹、二钹、溜子锣、马锣本身特有的音色与多变的演奏手法所形成的多变音色,以及在纵向上多种不同音色的复合,让欣赏者充分感受到了锦鸡的生活动态和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音色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音色是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除了分析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等表象性要素外,应当引导学生多多关注音色这一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和表现音乐情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单件或同一种类乐器演奏相同旋律所形成的“单一音色”,还是两类或两类以上乐器演奏相同旋律所形成的“混合音色”,都可以通过乐器本身特有的音色及其多变的演奏手法所形成的丰富音色,来获得音乐感知、体验、联想,甚至是深层次地理解作品。请不要忽视音乐作品的音色表现和对各种迷人音色的欣赏。
参考文献:
[1]段妍.探究琵琶独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音乐表现力[J].戏剧之家,2015,(01):47-48.
[2]郑英.浅谈打击乐——中国鼓的音乐处理和表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3):173.
[3]李复斌.“点状”音色在中国打击乐中的表现[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0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