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日渐重视,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研究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探索中,我们强化服务意识,对心理教育做新的功能定位,初步构建了科学的服务体系。
一、功能定位,凸现学校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的理念
1.服务意识是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
心理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方式,更注意学生的认同、接受与内化,强调要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做出选择与决断,自己对自己负责。
现代心理学视野中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与调动,突出人的主体性。我们强化服务意识,弱化干预观念,从“助人”入手,以“自助”为目的,真正在心理教育中体现被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服务意识,也是基于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与权利,心理教育工作者不能替代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帮助他们自觉、自知与自助。
“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增强服务意识,把学生生命与活动的主动权还给他们,也是我们开展心理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
2.服务科学化是提高心理教育实效性的保证
如何发挥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不流于形式,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增强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程度,我们遵循“需要原则”与“适时原则”。
需要原则是指心理教育不是盲目开展,也并非全面出击,而是根据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帮助。这里的需要,主要包括显性需要与隐性需要。显性需要是指学生、家长、教师等能自己意识到的,能主动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隐性需要是指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通过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发现的,心理老师要主动提供服务。我们根据不同需要提供不同服务增强了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适时原则要求心理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时段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辅导。从心理测试及咨询中发现学生心理的年级特点:高一学生主要是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困惑多以同性交往为主;高二学生主要是人际交往困惑,且以异性交往困惑为多;高三学生主要是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及其他困惑相对较少。此外,还有一些时段特点。适时安排心理辅导,减少心理教育的盲目性,可以增强心理教育的时效性。
二、确立科学服务思路,构建服务科学化操作体系
(一)理清思路(如下图)
以“心理档案”为切入点 许多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心理辅导工作进展缓慢。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必须先了解学生,而要了解他们具体的心理特点,科学的心理测试及对心理档案建立的研究是必要的。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应本着主客观结合的原则,将心理测试与学生自评,教师和家长的他评相结合,从中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和特殊情况。通过心理档案能准确地把握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的发展水平,为因材施教,发现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可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以“心理教师”为支撑点 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专门人员。一方面心理测试及其统计解释的专业性很强,档案的要求很高,心理教师负责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及解释,并将心理测试结果连同相关指导科学地反馈给相关人员;另一方面,心理教育的全面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及相关研究等)也需要心理教师的指导。心理教师在最大范围内给学生、家长及教师以最需要的、及时的服务,是老师、家长的帮手,是学生真诚的朋友。
突出服务对象,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学生为服务的重点和归宿。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服务的中心和落脚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问题是正常的,要用一种宽容、发展的心态去帮助他们;同时他们又是学习的主体,需从其心理特点出发,引导他们挖掘自身潜力,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其次,服务教师、家校合作。教师、家长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能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但是,如果家长、教师自身心理有问题或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协调教师、家长及其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心理教育服务机构和机制建设的科学化(如下图)
整个心理教育工作,在校长室的领导下由教科室、政教处牵头,组成学校心理教育小组(包括心理教师、班主任、校医等)具体负责心理教育服务工作。
心理教育应重视教科研的作用,把课题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心理教育的推动力。我们重视“心理档案”课题的研究,组成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共同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意识,在整个学校营造重视“心理教育”的氛围。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服务,学校建成了比较完整、功能较全的心理辅导中心。中心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档案室、心理松弛室、团体辅导室及心理资料室(阅览室)。
心理教育活动把学生、家长及教师作为服务对象,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目标、形式及内容的服务。
对于心理教育效果,要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监控评价机制,进行反馈、评估,以保证心理服务向着科学、实用的目标迈进。我们重视心理教育服务体系的评价,主要对心理档案、心理教育工作、组织管理等从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心理教育方法的选择与研究、反馈与矫正,心理教育队伍的保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接受学生、家长及教师的监控和反馈。
三、依据对象实施科学化的心理教育服务
(一)面向学生
心理教师依据心理档案及心理咨询提供的信息,针对学生发展性问题及障碍性问题提供心理训练、心理讲座、选修课以及心理咨询等服务,兼顾个别与整体,以实现发展性、预防性及补救性目标。
其一,发现共性问题,开设讲座、心理选修课并开展集体辅导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服务要求提高效率。学生由于在年龄、生活经历及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其许多心理问题是有共性的。针对共性的心理问题,适时开展大范围的心理辅导,采用讲座、心理活动课及团体心理咨询等,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服务。
其二,发现特殊问题学生,主动进行咨询或转介
有特殊问题的学生是极少数的,却是最需要帮助的,也是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一方面通过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主动提供咨询或转介服务,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心理健康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主动求询。
其三,对于预约咨询的学生,通过查阅档案了解其情况
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理咨询,而咨询的有效性是科学化服务的关键。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全面的情况是提高咨询有效性的一个重要 手段。
有一学生平时学习较好,但一次期中考试物理竟然没有及格,从此一蹶不振,产生自卑、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痛苦之中前来咨询。心理老师通过查其档案,发现他在应试策略上有问题,仔细询问后,原来他喜欢由最后一道题做起,而这次考试最后一道题相当难,他一下子卡壳了,前面的选择题根本没有来得及看。心理老师帮他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其四,运用心理技巧,引导学生认知自我
学生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电脑查阅自己的心理档案,了解自我,开发自我。心理老师特别注意运用各种心理效应给学生积极的暗示,让他们发现自己成长的优势和自身的潜能。对于那些有发展潜力而目前还未挖掘出来的学生,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给自己提出高要求,促进自己的成长。
(二)面向家长
其一,家校合作促进沟通
家长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孩子个性、人格、行为习惯等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心理教育中,我们依据心理测试,从心理档案人手,采用家长会等方式,家校合作,促进亲子沟通。
如我校有一班级的家长管教孩子的态度的测试结果不容乐观,面对这种状况,我校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学校将每位家长的家教态度反馈给他们,并分析利弊,提出改进措施。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反映的情况,学校还为家长准备了一套学习材料。会上,让每位学生给自己的家长写出自己的心声和祝愿,这次家长会对改善家长不良的教育态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二,学生主体,优化环境
学校在服务家长方面,拓宽了原来的思路,除了给家长提出建议以外,还特别注重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心理教育中,要求学生主动适应家庭环境,并主动改善家庭气氛,而不是与父母处于对立面,怀着怨恨和厌恶的心情仅仅期待父母的转变。
(三)面向教师
心理教师通过心理测试,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反馈本班每位学生的部分心理档案资料及班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指导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及活动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其一,把握学生心理
把握学生心理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心理教育掌握了大量的学生心理资料,为教师提供准确可靠的情况,是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学生的心理档案,可以在学生成功时,从心理档案中找到规律;在失败时,从心理档案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中找到原因(如学习方法、认知记忆类型、心理发展水平、主要困惑、家庭环境等),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教师与学生谈心也有了现实依据,能做到有的放矢。
其二,改善教师心理环境
随着咨询者的增多,我们发现,教师心理失调及不当教法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有着强迫倾向的教师必然采取一些粗暴、偏执的方法对待学生。如批评不当,学生一道题做错了,老师一句“你真没有用!”学生一下子就可能掉入自卑的深渊,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产生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也可能激起学生的对抗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教师教育的失误造成的。所以,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也是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其三,唤醒教师的服务意识
长期的应试教育、经验教育,忽视了教师的另一角色——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发挥教师作为“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角色。但许多教师并不把这个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一名教师对他工作中的诊断方面一无所知,那么,他所做的比他所应当做的成效要小得多。如果教育是为健康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则教师应当清楚他们心理卫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职责。
以心理档案为切入点,为学生、教师及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一尝试必然为正在完善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
一、功能定位,凸现学校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的理念
1.服务意识是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
心理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方式,更注意学生的认同、接受与内化,强调要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做出选择与决断,自己对自己负责。
现代心理学视野中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与调动,突出人的主体性。我们强化服务意识,弱化干预观念,从“助人”入手,以“自助”为目的,真正在心理教育中体现被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服务意识,也是基于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与权利,心理教育工作者不能替代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帮助他们自觉、自知与自助。
“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增强服务意识,把学生生命与活动的主动权还给他们,也是我们开展心理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
2.服务科学化是提高心理教育实效性的保证
如何发挥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不流于形式,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增强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程度,我们遵循“需要原则”与“适时原则”。
需要原则是指心理教育不是盲目开展,也并非全面出击,而是根据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帮助。这里的需要,主要包括显性需要与隐性需要。显性需要是指学生、家长、教师等能自己意识到的,能主动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隐性需要是指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通过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发现的,心理老师要主动提供服务。我们根据不同需要提供不同服务增强了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适时原则要求心理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时段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辅导。从心理测试及咨询中发现学生心理的年级特点:高一学生主要是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困惑多以同性交往为主;高二学生主要是人际交往困惑,且以异性交往困惑为多;高三学生主要是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及其他困惑相对较少。此外,还有一些时段特点。适时安排心理辅导,减少心理教育的盲目性,可以增强心理教育的时效性。
二、确立科学服务思路,构建服务科学化操作体系
(一)理清思路(如下图)
以“心理档案”为切入点 许多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心理辅导工作进展缓慢。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必须先了解学生,而要了解他们具体的心理特点,科学的心理测试及对心理档案建立的研究是必要的。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应本着主客观结合的原则,将心理测试与学生自评,教师和家长的他评相结合,从中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和特殊情况。通过心理档案能准确地把握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的发展水平,为因材施教,发现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可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以“心理教师”为支撑点 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专门人员。一方面心理测试及其统计解释的专业性很强,档案的要求很高,心理教师负责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及解释,并将心理测试结果连同相关指导科学地反馈给相关人员;另一方面,心理教育的全面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及相关研究等)也需要心理教师的指导。心理教师在最大范围内给学生、家长及教师以最需要的、及时的服务,是老师、家长的帮手,是学生真诚的朋友。
突出服务对象,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学生为服务的重点和归宿。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服务的中心和落脚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问题是正常的,要用一种宽容、发展的心态去帮助他们;同时他们又是学习的主体,需从其心理特点出发,引导他们挖掘自身潜力,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其次,服务教师、家校合作。教师、家长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能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但是,如果家长、教师自身心理有问题或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协调教师、家长及其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心理教育服务机构和机制建设的科学化(如下图)
整个心理教育工作,在校长室的领导下由教科室、政教处牵头,组成学校心理教育小组(包括心理教师、班主任、校医等)具体负责心理教育服务工作。
心理教育应重视教科研的作用,把课题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心理教育的推动力。我们重视“心理档案”课题的研究,组成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共同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意识,在整个学校营造重视“心理教育”的氛围。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服务,学校建成了比较完整、功能较全的心理辅导中心。中心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档案室、心理松弛室、团体辅导室及心理资料室(阅览室)。
心理教育活动把学生、家长及教师作为服务对象,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目标、形式及内容的服务。
对于心理教育效果,要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监控评价机制,进行反馈、评估,以保证心理服务向着科学、实用的目标迈进。我们重视心理教育服务体系的评价,主要对心理档案、心理教育工作、组织管理等从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心理教育方法的选择与研究、反馈与矫正,心理教育队伍的保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接受学生、家长及教师的监控和反馈。
三、依据对象实施科学化的心理教育服务
(一)面向学生
心理教师依据心理档案及心理咨询提供的信息,针对学生发展性问题及障碍性问题提供心理训练、心理讲座、选修课以及心理咨询等服务,兼顾个别与整体,以实现发展性、预防性及补救性目标。
其一,发现共性问题,开设讲座、心理选修课并开展集体辅导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服务要求提高效率。学生由于在年龄、生活经历及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其许多心理问题是有共性的。针对共性的心理问题,适时开展大范围的心理辅导,采用讲座、心理活动课及团体心理咨询等,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服务。
其二,发现特殊问题学生,主动进行咨询或转介
有特殊问题的学生是极少数的,却是最需要帮助的,也是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一方面通过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主动提供咨询或转介服务,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心理健康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主动求询。
其三,对于预约咨询的学生,通过查阅档案了解其情况
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理咨询,而咨询的有效性是科学化服务的关键。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全面的情况是提高咨询有效性的一个重要 手段。
有一学生平时学习较好,但一次期中考试物理竟然没有及格,从此一蹶不振,产生自卑、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痛苦之中前来咨询。心理老师通过查其档案,发现他在应试策略上有问题,仔细询问后,原来他喜欢由最后一道题做起,而这次考试最后一道题相当难,他一下子卡壳了,前面的选择题根本没有来得及看。心理老师帮他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其四,运用心理技巧,引导学生认知自我
学生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电脑查阅自己的心理档案,了解自我,开发自我。心理老师特别注意运用各种心理效应给学生积极的暗示,让他们发现自己成长的优势和自身的潜能。对于那些有发展潜力而目前还未挖掘出来的学生,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给自己提出高要求,促进自己的成长。
(二)面向家长
其一,家校合作促进沟通
家长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孩子个性、人格、行为习惯等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心理教育中,我们依据心理测试,从心理档案人手,采用家长会等方式,家校合作,促进亲子沟通。
如我校有一班级的家长管教孩子的态度的测试结果不容乐观,面对这种状况,我校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学校将每位家长的家教态度反馈给他们,并分析利弊,提出改进措施。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反映的情况,学校还为家长准备了一套学习材料。会上,让每位学生给自己的家长写出自己的心声和祝愿,这次家长会对改善家长不良的教育态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二,学生主体,优化环境
学校在服务家长方面,拓宽了原来的思路,除了给家长提出建议以外,还特别注重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心理教育中,要求学生主动适应家庭环境,并主动改善家庭气氛,而不是与父母处于对立面,怀着怨恨和厌恶的心情仅仅期待父母的转变。
(三)面向教师
心理教师通过心理测试,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反馈本班每位学生的部分心理档案资料及班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指导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及活动课,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其一,把握学生心理
把握学生心理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心理教育掌握了大量的学生心理资料,为教师提供准确可靠的情况,是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学生的心理档案,可以在学生成功时,从心理档案中找到规律;在失败时,从心理档案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中找到原因(如学习方法、认知记忆类型、心理发展水平、主要困惑、家庭环境等),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教师与学生谈心也有了现实依据,能做到有的放矢。
其二,改善教师心理环境
随着咨询者的增多,我们发现,教师心理失调及不当教法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有着强迫倾向的教师必然采取一些粗暴、偏执的方法对待学生。如批评不当,学生一道题做错了,老师一句“你真没有用!”学生一下子就可能掉入自卑的深渊,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产生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也可能激起学生的对抗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教师教育的失误造成的。所以,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也是心理教育服务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其三,唤醒教师的服务意识
长期的应试教育、经验教育,忽视了教师的另一角色——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发挥教师作为“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角色。但许多教师并不把这个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一名教师对他工作中的诊断方面一无所知,那么,他所做的比他所应当做的成效要小得多。如果教育是为健康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则教师应当清楚他们心理卫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职责。
以心理档案为切入点,为学生、教师及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一尝试必然为正在完善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