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谈作文教学中词句的积累
新课标提出低年级写话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就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新闻记者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也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同时达到一定的词语积累水平。而到了中年级要把词语的积累拓展开来,不能仅局限于单一地背诵。要放飞学生,使词句的积累和作文联系起来。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仍让我困惑:学生日积月累在头脑中“积攒”了一定数量的词语,可作文时不被其用,看起来真像是学生缺乏灵性。在仔细思考之后我认识到学生词语积累是机械、枯燥的,何谈运用?那么到底怎样积累,又怎样运用呢?
有一次,我在看电视时,剧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仔细品味之后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脱离了阅读和生活的实际环境何谈积累?何谈运用?……我眼前一亮,就让作文教学从阅读中来,回到阅读中去;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要想学生会用,就要深入地感知词语,在词语积累时让词活起来,提前进入由境给词、由词说话、由词想象等预备作文阶段。
比如,在讲解《黄继光》时,我问学生:“看了黄继光的英雄壮举,你头脑中有什么词可以给黄继光?”“勇敢”、“坚强”、“舍生忘死”、“无畏”……连珠的词语不断响起,忽然间,同学们仿佛也豁然开朗——这些词可以用在这些环境中。
看到同学们若有所悟的样子,我紧接着问:“你想对黄继光说什么?”
“黄继光,你真勇敢!”
“黄继光,我以后遇到困难也不能退缩,要像你一样坚强。”
……
又如,在讲解《颐和园》时,在随作者游览时,学生由境给词:“美不胜收”、“人间仙境”、“流连忘返”、“美景如画”、“奇迹”……我问:“览完这皇家园林,你想说什么?”
“颐和园,真是园林史上的一大奇迹!”
“游览颐和园,就如身在画中游!”
“颐和园美景如画,是一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
我又问:“课文中有你喜欢的词吗?你理解了吗?可不可以也来说一句话?”
“我喜欢‘葱郁’,可以说:‘葱郁的树林,在这炎热的季节是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我喜欢‘耸立’,可以说:‘一座高楼耸立在山巅。’”
……
借此,我又把学生引向了想象说话。这样词语积累了,学生也会运用了。看着活起来的词、活起来的学生、活起来的课堂,一种喜悦在我心里荡漾开来。
二、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阅读中仿写:写片断
在阅读这块沃野上,我们根据课本所提供的阅读情境积累词语,放飞孩子们的想象,训练表达能力,只是迈出了从阅读走向作文的第一步。
仿写,这一中年级起步作文的教学模式,使我们时刻紧扣教材,让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翠鸟》一文时,我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板书,用来指导学和仿写片断。
头:橄榄色头巾,绣满翠绿花纹
翠鸟{背:浅绿色外衣}喜欢
腹:赤褐色衬衫
通过指导学习,学生确实很喜欢翠鸟,喜欢它鲜艳的色彩,清脆的鸣声,更喜欢它锐利的眼睛,箭一般地捉鱼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找出了作者写得具体、生动的原因。
1.观察、描写有顺序:“头—背—腹”;
2.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使人感到外形(色彩)美;
3.动词运用准确,如“蹬”“叼”“贴”等,给人以活动的画面,美的享受;
4.捉鱼过程写得简明、有力、一气呵成;
……
教学本文以后,要求同学们仿照本文形的描写,回家后观察一种小动物,进行片断仿写。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写得不错,抓住了特点,观察有顺序,并且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其中班内有位同学观察小白兔抓住了“三瓣嘴”、“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全身雪白”等特点进行描写,达到了仿写片断的目的。
三、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阅读中仿写:仿构段方式
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掌握几种常用的构段方式对初学作文者来说很有必要。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写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
在阅读中,教师要有意指导学生装,掌握几种最基本的构段方式,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课本为例,常用构段方式大致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连续式、因果式等。
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中第四自然段就属于总分式,即先总写(概括)“弟弟爱学习,也很有礼貌”,接着分述(具体介绍)弟弟怎么爱学习,如何有礼貌的。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第四自然段为分总式。《赵州桥》一文第三自然段为总分总式构段。《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捉鱼过程)为连续式构段。
现以《亲人》一文第四自然段为例,谈谈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训练学生构段前后简单过程。该段讲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1.妈妈帮助奶奶缝缝洗洗、买米买盐。
2.教育我帮助老奶奶。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这一总分式构段方式之后进行了命题训练——“××的爸爸”,要求用两三件事加以说明。从书面作业得知,这一构段方式容易掌握,在以后的习作中,多数同学能运用自如。
四、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阅读中仿写:仿顺序、仿结构
当学生积累一定的材料后,要写文章给别人看,还需要有个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的问题,即写作顺序。对小学生来说,最常用的是自然顺序(即事情发展的前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些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俯拾即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指导运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作文教学。
以时间为顺序记叙的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一篇很好的指导例文。阅读中引导学生掌握了本文的构段方式“总—分—总”,了解了本文的写作顺序“春夏秋冬”之后,我安排学生仿写作文《我的家乡》。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顺序清楚、结构合理。这对学生今后作文技能的提高未尝不是一个促进。
链接阅读与作文,从阅读走向作文。我找到了一条让孩子们轻松作文、时时作文的捷径。
新课标提出低年级写话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就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新闻记者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也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同时达到一定的词语积累水平。而到了中年级要把词语的积累拓展开来,不能仅局限于单一地背诵。要放飞学生,使词句的积累和作文联系起来。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仍让我困惑:学生日积月累在头脑中“积攒”了一定数量的词语,可作文时不被其用,看起来真像是学生缺乏灵性。在仔细思考之后我认识到学生词语积累是机械、枯燥的,何谈运用?那么到底怎样积累,又怎样运用呢?
有一次,我在看电视时,剧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仔细品味之后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脱离了阅读和生活的实际环境何谈积累?何谈运用?……我眼前一亮,就让作文教学从阅读中来,回到阅读中去;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要想学生会用,就要深入地感知词语,在词语积累时让词活起来,提前进入由境给词、由词说话、由词想象等预备作文阶段。
比如,在讲解《黄继光》时,我问学生:“看了黄继光的英雄壮举,你头脑中有什么词可以给黄继光?”“勇敢”、“坚强”、“舍生忘死”、“无畏”……连珠的词语不断响起,忽然间,同学们仿佛也豁然开朗——这些词可以用在这些环境中。
看到同学们若有所悟的样子,我紧接着问:“你想对黄继光说什么?”
“黄继光,你真勇敢!”
“黄继光,我以后遇到困难也不能退缩,要像你一样坚强。”
……
又如,在讲解《颐和园》时,在随作者游览时,学生由境给词:“美不胜收”、“人间仙境”、“流连忘返”、“美景如画”、“奇迹”……我问:“览完这皇家园林,你想说什么?”
“颐和园,真是园林史上的一大奇迹!”
“游览颐和园,就如身在画中游!”
“颐和园美景如画,是一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
我又问:“课文中有你喜欢的词吗?你理解了吗?可不可以也来说一句话?”
“我喜欢‘葱郁’,可以说:‘葱郁的树林,在这炎热的季节是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我喜欢‘耸立’,可以说:‘一座高楼耸立在山巅。’”
……
借此,我又把学生引向了想象说话。这样词语积累了,学生也会运用了。看着活起来的词、活起来的学生、活起来的课堂,一种喜悦在我心里荡漾开来。
二、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阅读中仿写:写片断
在阅读这块沃野上,我们根据课本所提供的阅读情境积累词语,放飞孩子们的想象,训练表达能力,只是迈出了从阅读走向作文的第一步。
仿写,这一中年级起步作文的教学模式,使我们时刻紧扣教材,让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翠鸟》一文时,我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板书,用来指导学和仿写片断。
头:橄榄色头巾,绣满翠绿花纹
翠鸟{背:浅绿色外衣}喜欢
腹:赤褐色衬衫
通过指导学习,学生确实很喜欢翠鸟,喜欢它鲜艳的色彩,清脆的鸣声,更喜欢它锐利的眼睛,箭一般地捉鱼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找出了作者写得具体、生动的原因。
1.观察、描写有顺序:“头—背—腹”;
2.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使人感到外形(色彩)美;
3.动词运用准确,如“蹬”“叼”“贴”等,给人以活动的画面,美的享受;
4.捉鱼过程写得简明、有力、一气呵成;
……
教学本文以后,要求同学们仿照本文形的描写,回家后观察一种小动物,进行片断仿写。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写得不错,抓住了特点,观察有顺序,并且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其中班内有位同学观察小白兔抓住了“三瓣嘴”、“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全身雪白”等特点进行描写,达到了仿写片断的目的。
三、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阅读中仿写:仿构段方式
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掌握几种常用的构段方式对初学作文者来说很有必要。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写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
在阅读中,教师要有意指导学生装,掌握几种最基本的构段方式,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课本为例,常用构段方式大致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连续式、因果式等。
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中第四自然段就属于总分式,即先总写(概括)“弟弟爱学习,也很有礼貌”,接着分述(具体介绍)弟弟怎么爱学习,如何有礼貌的。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第四自然段为分总式。《赵州桥》一文第三自然段为总分总式构段。《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捉鱼过程)为连续式构段。
现以《亲人》一文第四自然段为例,谈谈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训练学生构段前后简单过程。该段讲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1.妈妈帮助奶奶缝缝洗洗、买米买盐。
2.教育我帮助老奶奶。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这一总分式构段方式之后进行了命题训练——“××的爸爸”,要求用两三件事加以说明。从书面作业得知,这一构段方式容易掌握,在以后的习作中,多数同学能运用自如。
四、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阅读中仿写:仿顺序、仿结构
当学生积累一定的材料后,要写文章给别人看,还需要有个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的问题,即写作顺序。对小学生来说,最常用的是自然顺序(即事情发展的前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些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俯拾即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指导运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作文教学。
以时间为顺序记叙的课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一篇很好的指导例文。阅读中引导学生掌握了本文的构段方式“总—分—总”,了解了本文的写作顺序“春夏秋冬”之后,我安排学生仿写作文《我的家乡》。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顺序清楚、结构合理。这对学生今后作文技能的提高未尝不是一个促进。
链接阅读与作文,从阅读走向作文。我找到了一条让孩子们轻松作文、时时作文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