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肉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ajun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村里发洪水,外公为了抢救村里的落水儿童不幸离世,本来殷实的家庭一下子没了顶梁柱。
  母亲姐弟四人,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姐姐从小不会说话,人家都叫她啞巴。外公去世那年,大舅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大舅很小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右脚发育不良,只能依靠拐杖生活,但大舅从小聪明伶俐,是块读书的好料。外公的突然离世,犹如晴天霹雳,无情地击碎了这个美满幸福的家。
  此后的日子不管有多大的苦,外婆都得咬紧牙关坚强地挺着。后来,硬是让大舅学了门做裁缝的手艺。在缺衣少粮的年代,大舅的裁缝铺,红遍了附近几个大队,几十年来大舅就凭着过硬的手艺维持生活,结婚生子,为外婆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小舅当年也没让外婆失望,在外婆的鼓励下发奋图强,几年后终于考进了县农机站。把几个孩子养大了,外婆的头发也渐渐地白了。
  自我记事起,外婆很少来我们家,也许是离得太远,外婆实在抽不出身来。当年公路没有修通,全靠两条腿量着,每年正月去外婆家拜年,便是我们这群孩子整年期待的盛事。我们挑着比刀背宽不了多少的一块肉片,匆匆地往外婆家赶,走了二十里山路竟然感觉不到累。
  我们去的人多,兄弟四个,还加俩妹妹。那时我们人小饭量大,每顿饭都要往嘴里塞上几大碗。外婆见着我们这群活蹦乱跳的孩子,每次都会忙着从横梁上取下被柴火熏得黑黝黝的一大坨腊肉来,和着我们挑去的一起炖上一大锅,让我们这群孩子吃饱、吃足,撑到走不动路为止。外婆望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她那爬满皱纹的脸笑得犹如葵花般灿烂。
  慢慢地,我们这群孩子长大了,外婆也渐渐地衰老了。每次我们返回的时候,外婆总是沿着门前的那条青石板路拄着拐杖追出好远,直到村口的槐树下依着篱笆守望着她那份牵挂。刺骨的寒风不曾停下,看着外婆憔悴的眼角泛起的泪花,我的心也跟着流泪。
  后来外婆走了,离开了人世。我们这群孩子,在拜年的路上再也没闻过腊肉的香味儿。
  我们长大成人后,就搬离了那偏远的小山村,来到了省城落脚,但拜年的传统美德还是不停地在这群孩子脚下延伸着。多少年来,父亲固执地认为,拜年还是提肉显得亲。于是,去外婆家路上的肉渐渐地变宽了、长了、重了起来。我们六个孩子人手一份,由原来的一块肉加到了六块。
  今年,我们在年迈的父母带领下,驱车几百里又踏上了通往母亲日思夜想的那条青石板路,傍晚却被舅舅家的门槛无情地挡在了门外。站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我们,从舅舅冰冷的窗户里,仿佛传出舅妈鄙夷的嘟囔声:“几十年了,姐夫怎么还是提那几两肉啊……”
  年过七旬被挡在门外的母亲,噙含着晶莹的泪花,转身长叹着:“唉,如今日子过厚了,人情却过薄了啊……”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我童年的记忆中,常闪现出蚂蚁搬家的场景。那会儿,看它们搬家兴奋不已,总是拿松针不住地拨弄它们前行的道路。  直到有一天,我们也成了蚂蚁,不断地搬家,将往日辛苦衔来的稻草穿过无数个白天黑夜,惊觉自己已不再年轻。  蚂蚁的出生似乎就是为了搬家,离秋山草坡、水泥瓦房越遠,目光越近。
期刊
童年的家,常常梦中邂逅。  那条长驱直人的老街,曾经是那样的熟悉,熟悉到每一个犄角旮旯我都如数家珍;又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馨惬意。这条古老而苍劲的老街,承载了我儿时的记忆,承载了往日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老街里石块儿铺就的街道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高大挺拔的老树,遮天蔽日,透着刚烈风骨,我们常在树下玩耍。街道的左右两边对称排列着青石板条,供人们歇脚、纳凉。  农闲时,沿街叫卖的货郎走进老街。每当摇起他
期刊
栀子花,纯纯的萼,洁白的瓣,很自然让我想起老家的小山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全是满目的栀子花。  上中学时,更是离不开栀子花。间或,我会在课桌肚里放上几朵含苞待放的蓓蕾,或者就在书本中夹上几片盛开的花瓣。年少的我,尤其喜欢背唐诗《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并以此孤芳自赏,常常乐此不疲。同学中间,有位叫芹的女孩儿,城里
期刊
大運河畔,丝绸、青瓷、盐和粮食,很早就在小镇集散,南下杭州,北上京城,一条船,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船夫和贩卒,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们把辛苦赚来的银子换成青砖,盖了几进几出的深宅,在门楣上题字,让孩子们读书,户户都是书香门第。沿街而建的长廊,蜿蜒曲折,给女人们撑起一把流动的伞,再大的风雨,都被挡在小镇以外。  繁忙的大码头上,一条船刚驶离,另一条船就要进港了,船在这里进进出出,船夫们在这里进
期刊
父亲出生于1945年,在那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年代,因家中兄弟姊妹太多,家庭承受能力有限,不到12岁的父亲便辍学了,只上到初一。五爷常摇头对我说,你父亲读书时成绩好,实在遗憾!  三年后,15岁的父亲俨然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跟着大人们一起去栽秧搭谷,一筐一筐沉重的谷粒落在父亲稚嫩的肩膀上,让父亲的身体上、手掌上起了一茬又一茬的血泡。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二胡技艺了得的老艺人,凡是听过他拉二胡的
期刊
时光总会在某个时刻,让我们迷失在昨天与今天之间,把二者之间的距离切割得很近,又拉伸得很远。  我是在开车经过女儿曾经就读的学校门口时,突然迷失的。那一刻,我無意识地踩了一脚刹车,惊扰了戴着耳机听歌的女儿,她坐在旁边,问我,爸爸,你看到了什么?我回过神说,看到了你走出校门口,脸上有幸福,也有沮丧,有兴奋,也有忧愁。  女儿摘下耳机,朝校门口望。此时,校门口车辆依旧拥堵,人群密集。在这个时间点,这是一
期刊
1979年8月30日清晨,我跟往常一样吃过早饭。  母亲对我说:“晓林,这学期你到石子小学读书,我和你爸跟家住石子街上的婶娘说好了,你吃住都在她那里。”于是,我收拾好生活所需,遵照母亲的吩咐,踏上了异地求学之路。而对于婶娘一家来说,突然多了一张嘴巴,原本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如此,婶娘用她淳朴善良的母性情怀待我,如同疼爱亲生儿子一般。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忙着生火做饭。开学后没几天,她特地到商
期刊
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  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  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
期刊
去年冬天,父亲因癌症晚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在老家由母亲照料。  我每周回家给父亲送止疼药。可那周一场雪整整下了七天,山区道路因冰雪被封,父亲的止疼药却即将用完,想着家里的艰难,我日日哽咽。挚友得知后安慰我:“你不必太难过。待高速通车,我同你一起把药送回。”  得知高速通车后,我们便启程。车穿过长长的隧道,便进入了白茫茫的山区。下高速离老家还有二十多里地,车开到了一条60°的长上坡路段,在半坡
期刊
我的忘年交不少,杨西京算一位。  杨西景老师1951年出生,我1966年出生,相差15岁,但志趣相投,交往起来丝毫没有代沟。杨老师从军19载,地方工作16年,他笔耕不辍,先后发表新闻、文学作品上千篇,是个大名人。我对他仰慕已久,但真正交心是在三年前。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合作,创作了长篇小说《跃马赵沟岭》,中篇小说《那座军营,那群士兵》《归田不解甲》《啄命图》等,都发表了,其中《那座军营,那群士兵》获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