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白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令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上面这段节自《鸿门宴》的话中,沛公一会儿“臣与将军”,一会儿“将军与臣”,是史书流传有误,还是沛公有意为之?要弄清这句话的真正含意,须深入探究此话产生的心理背景。
刘邦进入咸阳后,与民约法三章,得到百姓的支持,关中王的梦想指日可待。然而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使刘邦后院起火;项王谋士范增的火上添油,更使原本尖锐的矛盾激化。项羽冲冠一怒,40万精兵压境,刘邦的形势风云突变,即将变为现实的梦想转眼又将成为泡影!野心勃勃的刘邦岂能甘心?可势单力孤是不争的事实,不自量力的抵抗无疑只能是自取灭亡。低三下四甘为儿臣?这又与沛公的本性相悖。如何既能褒已责人挽回自己的面子又能不激化矛盾以避逃战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2E”的一番话可谓是不卑不亢,攻守兼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思想。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把“臣”放在“将军”之前,强调是“臣”与“将军”“戮力而攻”,“臣”“攻”之功不可没,且“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累累战果,秋色自平分,“臣”应不弱于“将军”。此句话中,刘邦既暗自夸功褒已,又喻示了自己的不惧。“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把“将军”放在“臣”之前,强调听信小人之言的是“将军”,有意与有功之臣为难的也是“将军”,绝非我刘邦!偏听小人之言而意欲谋杀有功之臣,足见“将军”的小气、短识与昏庸!此句柔中见刚,婉言指责了自恃功高的项羽。一个“臣与将军”。一个“将军与臣”,人称换位,内含迥异。刘邦的辞令之巧令人折服!只可惜一介武夫的项羽未能洞察其中奥妙,刘邦的一片苦心也只能算是对牛弹琴了。但刘邦的工于心计、能言善辩的个性形象却呼之欲出。由此我们也尽可管窥出《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工笔笔力。“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的颂谓,至今读来,当之无愧。
“合葬华山傍”之“华山”论
褚为强
对于《孔雀东南飞》诗末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华山傍”的“华山”一词,大多文本注为:安徽省庐江县境内的一座小山。近代学者刘大白疑其即天柱山,又名霍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西部,因其主峰如“擎天一柱”故而得名。这个结论与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庐江”是吻合的,从地理上指出了“华山”的位置。
但是,着眼于文本来看,对“华山”一词的解释,不应仅限于地理位置方面的含义,它更多的具有“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的含义。
著名学者蒋逸雪就赞同清初人吴兆宜的观点:“合葬事,当从《古今乐录》南徐华山畿为是。”并作补证:情人合葬于华山,本是刘宋时事,尔后便成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
华山畿传说见于《古今乐录》,其文曰:
《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元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日:“葬时车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这是一个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按蒋逸雪先生的说法,它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六朝乃至后世男女爱情悲剧的重要意象,华山具有“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的审美象征意义。
就《孔雀东南飞》一文而言,笔者认为其应该受到了华山畿传说的巨大影响,“华山”一词,除了指地理位置以外,更多地具有文学审美上的象征指代意义。原因如下:
第一,《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与华山畿传说同为爱情悲剧题材,都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而且发生地点相距甚近,两者必然会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相互影响。
第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于汉末建安年间,华山畿的故事发生于南朝宋少帝时,而最早收录《孔雀东南飞》的《玉台新咏》的编者徐陵主要生活在南朝梁陈年间,这说明“华山畿传说”这一文化审美意象在《孔雀东南飞》由民间故事成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具有时间顺序上的合理性。
第三,正像蒋逸雪先生所言,情人合葬于华山的习俗,“本是刘宋时事,尔后便成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那么早在刘宋之前的刘、焦二人即使确实只是合葬在“华山”这一地点,但在其故事广为流传并最终成为传世名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华山畿传说的影响,使“华山”一词具有了“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的象征指代意义。
由于以上原因,所以笔者以为在对“华山”一词作解释时,应该不仅指出其地理位置,更应该指出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的审美象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上面这段节自《鸿门宴》的话中,沛公一会儿“臣与将军”,一会儿“将军与臣”,是史书流传有误,还是沛公有意为之?要弄清这句话的真正含意,须深入探究此话产生的心理背景。
刘邦进入咸阳后,与民约法三章,得到百姓的支持,关中王的梦想指日可待。然而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使刘邦后院起火;项王谋士范增的火上添油,更使原本尖锐的矛盾激化。项羽冲冠一怒,40万精兵压境,刘邦的形势风云突变,即将变为现实的梦想转眼又将成为泡影!野心勃勃的刘邦岂能甘心?可势单力孤是不争的事实,不自量力的抵抗无疑只能是自取灭亡。低三下四甘为儿臣?这又与沛公的本性相悖。如何既能褒已责人挽回自己的面子又能不激化矛盾以避逃战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2E”的一番话可谓是不卑不亢,攻守兼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思想。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把“臣”放在“将军”之前,强调是“臣”与“将军”“戮力而攻”,“臣”“攻”之功不可没,且“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累累战果,秋色自平分,“臣”应不弱于“将军”。此句话中,刘邦既暗自夸功褒已,又喻示了自己的不惧。“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把“将军”放在“臣”之前,强调听信小人之言的是“将军”,有意与有功之臣为难的也是“将军”,绝非我刘邦!偏听小人之言而意欲谋杀有功之臣,足见“将军”的小气、短识与昏庸!此句柔中见刚,婉言指责了自恃功高的项羽。一个“臣与将军”。一个“将军与臣”,人称换位,内含迥异。刘邦的辞令之巧令人折服!只可惜一介武夫的项羽未能洞察其中奥妙,刘邦的一片苦心也只能算是对牛弹琴了。但刘邦的工于心计、能言善辩的个性形象却呼之欲出。由此我们也尽可管窥出《史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工笔笔力。“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的颂谓,至今读来,当之无愧。
“合葬华山傍”之“华山”论
褚为强
对于《孔雀东南飞》诗末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华山傍”的“华山”一词,大多文本注为:安徽省庐江县境内的一座小山。近代学者刘大白疑其即天柱山,又名霍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西部,因其主峰如“擎天一柱”故而得名。这个结论与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庐江”是吻合的,从地理上指出了“华山”的位置。
但是,着眼于文本来看,对“华山”一词的解释,不应仅限于地理位置方面的含义,它更多的具有“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的含义。
著名学者蒋逸雪就赞同清初人吴兆宜的观点:“合葬事,当从《古今乐录》南徐华山畿为是。”并作补证:情人合葬于华山,本是刘宋时事,尔后便成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
华山畿传说见于《古今乐录》,其文曰:
《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元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日:“葬时车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这是一个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按蒋逸雪先生的说法,它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六朝乃至后世男女爱情悲剧的重要意象,华山具有“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的审美象征意义。
就《孔雀东南飞》一文而言,笔者认为其应该受到了华山畿传说的巨大影响,“华山”一词,除了指地理位置以外,更多地具有文学审美上的象征指代意义。原因如下:
第一,《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与华山畿传说同为爱情悲剧题材,都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而且发生地点相距甚近,两者必然会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相互影响。
第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于汉末建安年间,华山畿的故事发生于南朝宋少帝时,而最早收录《孔雀东南飞》的《玉台新咏》的编者徐陵主要生活在南朝梁陈年间,这说明“华山畿传说”这一文化审美意象在《孔雀东南飞》由民间故事成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具有时间顺序上的合理性。
第三,正像蒋逸雪先生所言,情人合葬于华山的习俗,“本是刘宋时事,尔后便成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那么早在刘宋之前的刘、焦二人即使确实只是合葬在“华山”这一地点,但在其故事广为流传并最终成为传世名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华山畿传说的影响,使“华山”一词具有了“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的象征指代意义。
由于以上原因,所以笔者以为在对“华山”一词作解释时,应该不仅指出其地理位置,更应该指出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的审美象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