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空间,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兴趣;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可选择的读物,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是完成课外阅读任务的关键。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运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对于一些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以此为突破点,通过给他们讲故事的方法一到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二、淡化阅读目标,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在“增加知识,提高作文水平”上,唯恐学生在娱乐性读书中影响思想进步,影响学习成绩。于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或摘抄名言警句,或制作读书卡片,或写读书心得,课外阅读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完全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个人的阅读兴趣被扼杀,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淹没和摧残。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教师应该让课外阅读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感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在于读者本人的感悟。读书的功用主要在获取信息,满足个人的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因此,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在读书方法上,教师不宜要求过死,拘泥于限定的程式,而要灵活多样。其实,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和阅读层次而定,教师只作一般方法的介绍即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学生自觉阅读的内动力。在阅读中,教师对学生要从大处着眼,致力于整体领会,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悟。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创设有利的条件,促进课外阅读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觉阅读。
1.建好图书角。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学生个人现有的读物借给班上,让大家互相借阅。也可将优美短小的诗歌、散文抄录或粘贴于“学习园地”,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读,天长日久学生的阅读量也会增大许多。
2.保证阅读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曾一度忽视阅读,仅仅局限于字、词、句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没有通过阅读去感悟、去体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布置书面作业,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要让学生以读书为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3.开展各类活动促进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进一步鼓起追求成功的勇气。竞赛带来的成就感能最大程度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潜能。以竞赛作为阅读的一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激烈而又友好的氛围中展示其阅读方面的能力;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获奖,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赞美和鼓励,可以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竞赛评价,让学生既能和同伴交流学习,也能正确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让热爱读书的学生动力更足,同时激励更多的学生也能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
开展“积累大赛”,比比谁积累的成语、谚语、好词佳句多。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如结合六年级上学期《与诗同行》单元,进行诗歌知识与运用比赛。在竞赛活动结束时评选“知识小博士”“知识小硕士”“知识小学士”。开展“读书征文比赛”,比比谁的感悟最深刻。评选“小小藏书家”,比比谁家的藏书又多又好,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好书,懂得珍惜读过的每一本书。
四、星级评定反馈阅读成效
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课外阅读星级评价表》反馈本学期阅读成效,实施总结性,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分为“材料评价”和“谈话评价”。材料评价以材料作为依据,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本学期阅读过程所积累的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自我评价。谈话评价采用师生谈话了解的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习惯和方法能力,标准不容易量化,由老师确定依据谈话所反馈的情况评定星级和实施总评。
朱永新先生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目的不止是为了应对考试或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阅读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台湾作家林清玄也强调:“读书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的美好。”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更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在追赶时代的同时,要懂得超越课堂,更好地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使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兴趣;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可选择的读物,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是完成课外阅读任务的关键。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运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对于一些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以此为突破点,通过给他们讲故事的方法一到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二、淡化阅读目标,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在“增加知识,提高作文水平”上,唯恐学生在娱乐性读书中影响思想进步,影响学习成绩。于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或摘抄名言警句,或制作读书卡片,或写读书心得,课外阅读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完全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个人的阅读兴趣被扼杀,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淹没和摧残。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教师应该让课外阅读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感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在于读者本人的感悟。读书的功用主要在获取信息,满足个人的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因此,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在读书方法上,教师不宜要求过死,拘泥于限定的程式,而要灵活多样。其实,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和阅读层次而定,教师只作一般方法的介绍即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学生自觉阅读的内动力。在阅读中,教师对学生要从大处着眼,致力于整体领会,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悟。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创设有利的条件,促进课外阅读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觉阅读。
1.建好图书角。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学生个人现有的读物借给班上,让大家互相借阅。也可将优美短小的诗歌、散文抄录或粘贴于“学习园地”,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读,天长日久学生的阅读量也会增大许多。
2.保证阅读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曾一度忽视阅读,仅仅局限于字、词、句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没有通过阅读去感悟、去体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布置书面作业,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要让学生以读书为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3.开展各类活动促进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进一步鼓起追求成功的勇气。竞赛带来的成就感能最大程度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潜能。以竞赛作为阅读的一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激烈而又友好的氛围中展示其阅读方面的能力;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获奖,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赞美和鼓励,可以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竞赛评价,让学生既能和同伴交流学习,也能正确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让热爱读书的学生动力更足,同时激励更多的学生也能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
开展“积累大赛”,比比谁积累的成语、谚语、好词佳句多。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如结合六年级上学期《与诗同行》单元,进行诗歌知识与运用比赛。在竞赛活动结束时评选“知识小博士”“知识小硕士”“知识小学士”。开展“读书征文比赛”,比比谁的感悟最深刻。评选“小小藏书家”,比比谁家的藏书又多又好,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好书,懂得珍惜读过的每一本书。
四、星级评定反馈阅读成效
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课外阅读星级评价表》反馈本学期阅读成效,实施总结性,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分为“材料评价”和“谈话评价”。材料评价以材料作为依据,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本学期阅读过程所积累的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自我评价。谈话评价采用师生谈话了解的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习惯和方法能力,标准不容易量化,由老师确定依据谈话所反馈的情况评定星级和实施总评。
朱永新先生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目的不止是为了应对考试或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阅读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台湾作家林清玄也强调:“读书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的美好。”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领域,更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在追赶时代的同时,要懂得超越课堂,更好地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使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