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病历在门诊癌痛患者规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医学与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平行病历在门诊癌痛患者规范管理中的作用,选取在疼痛科癌痛门诊就诊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9例.所有患者均于首诊、第2周、4周、12周复诊时,完成相关问卷调查.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药指导等.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和用药指导外,为每位患者建立平行病历及复诊档案.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控制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服药依从性及就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提示,平行病历有助于改善患者疼痛控制情况和生活质量,提高服药依从性和就诊满意度,改善医疗人文环境,为癌痛患者及家属提供富含共情、关注和尊重的诊疗服务,有利于门诊癌痛患者规范化管理.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医药企业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需尽快打破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足的格局,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管理的理论观点对于创新型医药企业有借鉴意义,分析了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创新型医药企业在文化、组织和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参考创新理论的一些观点,认为创新型医药企业可在不断追求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思考对企业文化、组织管理、创新能力方面的变革,从而有效地推进创新战略实施.
临床医学教学研究课题常见的伦理问题包括混淆常规教学与课题研究、混淆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自行做出“豁免知情同意”判断、混淆临床试验与教学研究、忽视“间接受试者”选择的公正性等.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发现主要包括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与“爱伤”观念未有机结合、在课题设计阶段并未考虑风险控制的问题、对伦理学原则特别是知情同意原则理解不深.因此,研究项目主持者应该增强风险意识、提高伦理修养、自觉树立保护受试者利益的意识、认真履行知情同意程序.
通过参与观察研究和文献梳理,总结当前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伦理审查存在的问题,如审查机构不明确、审查时间滞后、审查形式有缺陷、审查内容及标准不具体、审查监管不足等.依据人体器官捐献的伦理原则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针对谁来审查、何时审查、怎样审查、审查什么、如何监管5个问题提出规范伦理审查的建议,以期加强器官捐献伦理审查制度建设和伦理委员会审查能力建设,促进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目的: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小干扰RNA-特异性腺相关病毒(ILK-siRNA-AAV)对大鼠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SPF级8~9周龄SD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ILK-siRNA-AAV组、NC-siRNA-AAV组和丝裂霉素C(MMC)组,每组12只。每只大鼠均取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不做特殊处理。采用前房植入引流管法建立大鼠青光眼滤过术球结膜滤过泡模型,空白对照组、ILK-siRNA-AAV组和NC-siRNA-AAV组术后1 d滤过泡内分别注入磷酸盐缓
“换脸”打破了面孔和身份一一对应的关系,该如何理解术后“身份主体”问题呢?具身性和故事叙事的方式是以身体作为理解世界的视角或者通过对其生活经历的叙述界定身份问题,然而具身性忽视了脸的双重维度的区分,故事叙事则有主观重置的嫌疑.一种可能的路径是将新面孔看作过渡客体,逐渐将异组织移植同化为受者的完全一体化,“脸”作为一种符号使用,其意义在于日常生活的互动.这种策略可使受者在现实和虚幻之间作出区分,更易于重塑身份认同.虽然心理排异和“被侵占”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调整,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合理路径.
基于目前广泛应用的动物实验伦理3R和5F原则,通过深入分析已有运动干预文献中的动物运动模型构建方法,分别就运动模型建立前实验动物的选取,运动模式、运动剂量的确定,模型建立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运动形式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以及实验动物安乐死等各个方面进行伦理分析,探讨伦理关怀在动物运动模型建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运动模型的构建作为研究运动干预的关键环节是极其重要的,此建立过程中涉及到诸多动物实验伦理问题.
为研究叙事疗法作用,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40名心血管疾病合并情绪障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人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人文关怀,试验组20人在常规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叙事治疗个案服务,干预前后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测量作为评估工具,旨在探索医务社工参与的“双心”医学多学科协作模式.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值均有下降,试验组患者的焦虑分值和抑郁分值下降幅度更大(P<0.05),叙事疗法对双心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叙事疗法可有效缓解双心病患者的心理障
通过对白求恩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尤其是在中国抗日前线的医疗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揭示了白求恩精神的形成机制:基督教家庭的教养和西方社会的文化熏陶奠定其精神品质的底蕴,所接受的医学教育和丰富的医疗社会实践形成其精神品质的职业特征,所认同的共产主义思想和秉承的共产主义信仰构成其精神品质的内核,参加中国抗日战争过程中深感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其精神升华的热焰.由情感基础、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乃至文化逻辑,构成了白求恩精神形成的逻辑脉络.
系统梳理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三个典型国家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历程,其大致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发展历史周期长,组织健全,课程开设和考试认证较为成熟;澳大利亚在协会成立和各种政策制定方面还不完善;英国在临床实践方面尚存缺陷.我国生活方式医学起步晚、发展缓慢,但发展空间大.鉴于此,本研究从依托政府政策支持和专业协会发展、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利用“互联网+”优化培训效果、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同中医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实现我国生活方式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西格里斯特医学人文发展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世界医学史研究的贡献、推动世界多地健康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对中国医学与文化的推崇和传扬三方面.西格里斯特医学人文思想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医患关系之新界说、医学职业之新视野、医学属性之新定义、健康促进之新认知以及大学教育之新感观等方面.西格里斯特的医学人文思想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体现在以医学史教育助推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以医学社会学视角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以维护公共秩序,健康思想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他的医学社会学研究折射到不同侧面,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向着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