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省级名师工作室课程设计策略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18903827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进行省级名师工作室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从精准设计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策略、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安排等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路径,重点解决如何精准设计课程,以期实现快速提升培养对象的教学素养和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名师工作室;课程设计
  广东省名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入室培养对象进行培训,使他们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得以快速提升,为他们成长为省级“骨干”、各级“名师”或特级教师乃至卓越教师、教育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培训工作要想快速、高效,就要精准设计课程,那么,如何精准设计课程呢?
  一、课程理念上,坚持两个“必须”
  (一)主持人须有精准设计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当下相当一部分名师工作室几乎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开展各种培训课程,这种培训处于无序或低效状态,难以抓住重点。既然做了工作室主持人,就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更不能应付了事,而应当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实现培养对象快速成长的目标。但目前为止,工作室培训并没有课程标准,这就倒逼主持人须具有较强的精准设计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并能依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这个“学情”精准设计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并将特色做到极致。
  (二)课程开发、利用上须立足本土和周边地市
  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在《教育国际化——用本土课程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一文中说:“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绝对不应该放在引进什么样的国际课程上,而应该放在如何优化本土课程,让本土课程与国际人才标准相衔接,用本土课程培养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上。”这段话对名师工作室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利用无疑是一个响雷,它启示我们:名师工作室课程开发与利用须立足本土和周边地市,以国家标准精选本土顶尖或一流师资,设计、优化具有本土特色课程。比如梅州及其周边大多数人是客家人系,客家民系历来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就看你是不是能慧眼识英雄,将他们挖掘出来为己所用了。
  二、课程目标上,以工作室目标和培养对象“学情”为准绳
  作为主持人,心中一定要明了你想使培养对象成长为什么样的教师,在三年有限的时间里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才能使他们高效、快速达成预期目标。笔者的工作室一开始就确定了两个培养目标:一是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各级、各类骨干;二是使其中一部分高级教师成长为名师或特级教师,并为他们未来成长为教育家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两年来,本工作室的所有课程基本是围绕达成这两个目标来设计、实施的,效果比较显著:唤醒了培养对象的“初心”,改变了他们惯常的思维和倦怠的生活习惯;知识和思维视野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扩展和延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认识和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并愿意提升自我。
  而培养对象的“学情”是精准设计课程最为重要的原则。我们知道,单凭培养对象申报表中的自我介绍来设计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是培养对象粗线条的形象勾画,每个人需要什么、缺什么,他有什么教育教学优势或特色,他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达到了什么样的层级,他想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等等,这些“所需”“所缺”的“学情”很难从表中反映出来。那么,如何摸准、摸清他们的所需、所缺呢?基本途径有三条:
  问卷调查。这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主持人要设计一份问卷,设计问卷的依据有两点:一是根据学科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二是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这是教师培训设计精准课程的指南,基本可以反映出培养对象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状态;其次是要会分析调查数据,归纳、概括培养对象所需所缺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性特征,为精准设计课程准备好精准的第一手权威资料。
  座谈(微信群)调查。通过座谈或微信群聊天的方式观察、了解、判断培养对象的亮点或不足。但这种方式的关键是主持人放低甚至放下身段,培养对象才可能袒露自己那真实的一面。因此,笔者工作室主张“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包括主持人,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主持人融入培养对象中去,这样主持人了解的情况会更全面、更具体。
  闲聊调查。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个,也可以集体闲聊,比如,集中培训时,可以组织一次工作午餐(晚餐)活动,主持人和培养对象边吃饭,或边喝茶,边闲聊,从中其实也可以了解到每一个人的学识、思维、审美情趣等基本情况。
  三、课程策略上,关注四大路径
  (一)突出问题导向和设计主题
  工作室主持人必须正视培养对象自身存在的教育教学素养较低和能力缺陷的问题,这不仅是上级的要求,更是精准设计课程的根本和出发点。事实上,围绕问题设计出来的课程更受培养对象的青睐,因为他会觉得自己的获得感很充实,不仅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难题,而且使得他的知识视野、思维视野得以深入和扩展,审美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无论是集中跟岗研修,还是网络研修活动,精准课程设计必须突出主题。确定主题主要依据本次培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培养对象对本次培训的目标就能心知肚明,也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中所有人的才智攻克一个难题。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一次活动就解决掉,有些问题也许得安排多次培训课程才能解决,也许永远找不到完美答案。
  (二)讲究梯度和顺序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的培养对象的“学情”,注定会有主与次、难与易、共同与不同之分。笔者认为课程安排必须讲究梯度和顺序,也即课程设计宜遵循有主次则先主后次、有难易则先易后难、有同与不同则先同后不同的原则。比如,笔者的工作室的三次集中跟岗培训课程设计,第一次重点放在让培养对象了解主持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便着重安排主持人开设了一次工作室风格与工作方案解读会、一节阅读研讨课、一个名师成长讲座;第二次则侧重打开他们的知識和思维视野,于是安排了三场读书活动交流会、三个单位时间的跨界研修活动;第三次根据问卷调查结论侧重作文讲评教学方式方法探究,安排了七节研讨课、三位顶级一线名师的写作教学讲座。这三次集中培训,其实是有梯度的,涉及主次、难易、同与不同。培养对象郭凤君老师说:“我发现我在不知不觉间蜕变着,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现在锁定研究方向,从初始的言之空乏到现在的言之有论,从简单的感触到深层的思考……学习使人成长,阅读使人思考,行动让人蜕变。”   (三)在实施课程中动态生成精准课程
  由于工作室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指导意见或方案,因此,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修正课程、不断完善课程,即在动态中生成精准课程。一般而言,下一阶段的课程要取决于上一阶段课程实施后达到的效能程度、培养对象的得与失情况,这就要求主持人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后,多从精准设计课程的角度,认真反思、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下一阶段的课程设计。
  (四)课程设计与开发多样化
  前述培养对象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各有特长也各有不足。因此,为避免单调性、适应不同需求,课程设计的精准还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并围绕培训主题,开发、设计尽可能多样的课程,使每一位培养对象都能得到展示、学习的机会。比如,就写作讲评教学这个主题,我们就采用了“专题讲座”“同课异构”“专题交流”“45分钟论坛”四种形式来设计课程。七天下来,每个培养对象都表示:这样主题集中、方式繁多的研讨使他们受益匪浅。
  四、课程内容上,突出三大作用
  (一)名师引领作用
  之所以要成立工作室并以师带徒的方式来培训、培养教师,其实关键就在于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以名师成就优秀教师。名师在培养周期内,通过开设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传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组织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等,引领培养对象积极探索,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学特色,在专业素养的道路上获得不断发展和提升。名师在成就培养对象的同时,也在成就自我。这一主线贯穿三年培养期,在课程设计中不可动摇。
  那么,名师的引领作用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不在于你给他多少教育教学的智慧,也不在于你给他多少教育教学的方法,而在于能不能给予他最优质或一流的专业引领,在于能不能给他最大效能的思维与思想的启迪,笔者相信进入工作室的教师的智商一定不低,问题在于他是否能把你的专业引领落实到他个人的教育教学行动中,笔者也相信他们的潜能无限,问题在于他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为他的教育教学服务。
  在课程设计的方式上,最有效的方式是:开设示范和研讨课、座谈式讲座、主题研讨会等。当然,须提倡主持人与培养对象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这样更能使培养对象受益。
  但是,名师视界必须开阔,名师也不可局限于主持人一人,将一线顶尖名师纳入自己的视野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建立工作室名师(专家)资源库。工作室主持人要善于依据自己或借助他人的人脉资源,搜集一线名师资料,通过梳理整合形成名师(专家)资源库,纳入资源库的名师(专家)信息应该重点突出其师德水准、教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具体成果。这样,就能做到精准、合理调配和应用这些资源进行精准课程设计。从问卷调查看,培养对象非常喜欢顶尖名师的引领,因为这也是他们成长为名师的最佳途径甚至是捷径。
  (二)“同伴互助”作用
  一个工作室大约有8~10名培养对象,人数不多,但来自不同的学校,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人的发展需求更不一样,这就使建立优势互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和谐共同体成为可能。
  那么,这个共同体建设与精准设计课程有什么关系呢?“同伴互助”是最能相互启迪、相互促进的,如果能设计一些合作、交流、分享活动的课程,以此发现、挖掘、展示他们各自的长处或优势,那么,给他们带来的启迪作用一定是巨大的。比较成熟的做法有:
  立足实践尝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工作室的重心之一在于根据专业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开展案例研究(如同课异构课、各类研讨课等),并以此获取真实经验和体会。我们要求培养对象树立研讨的理念:既然是研讨,就没有权威——谁都是权威,更没有对错——只是不合适而已。
  看重阅读分享。目的在于拓展培养对象的阅读视野、思维视野和知识视野。笔者认为,普通教师之所以无法成长为名师,主要是因为他不再阅读,更不再写作。所以,必须着重引领培养对象开展阅读、讨论、撰写评论或读后感等活动,设法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着力研讨交流。成长的实质是合作与探究、交流和分享。所以,设计课程时,务必保证培养对象有充足的研讨时间。比如,开设“45分钟微论坛”活动,直接要求培养对象展示自己的专长或特色,而且要求每一位培养对象都谈自己的感受,这样,论坛主讲人、听者都逐渐认识到专长或特色的重要性,也启迪自己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或专长;听完一节研讨课,用至少两节课来研讨、交流,而且不要有所谓的“主发言”——提倡人人都是主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平等关系的交流更能深入充分揭示问题、发现亮点,获得更高效能。
  (三)“跨界”学习作用
  所谓的“跨界”指的是非教育领域或非本学段。跨界学习,是主持人邀请非教育领域或非本学段(学科)的领军人物对培养对象讲学,或者通过参观访问、体验参与等方式迁移、感知本学段教育规律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由于培养对象基本都是30—45岁的教师,接触面小而且不太愿意突破自我,因为这个学习平台的开设,使得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培养对象感慨:“敢于‘跨界’,打破学科边界,打破思维定势,拓宽自己和学生的胸怀眼界。”“(跨界学习)使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对语文、对文化、对人生的理解”。
  五、课程实施时间上,讲求“科学、合理”
  安排实施时间,包括安排集中跟岗培训与网络研讨活动,讲究的是科学、合理。时间安排上,一方面,必须根据工作室和培养对象的目标要求安排课程,另一方面,也必须听听培养对象的声音。前者是规定,不能更改,后者是具体行为和想法,可以商量。笔者认为,较为科学的安排是集中跟岗学习,一般以5~7天为宜,它可以确保一个问题能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思考、交流和分享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而网络研修课程完全可以充分听取培养对象对研讨主题(话题)、时间等的意见,使他们能够身心愉悦地参与研讨活动。根据座谈调查显示,课程尽量避免安排在寒暑假或周末两天等时间段。若安排在这些时段,教师可能勉強参加,其效能是很低下的。
  套用王红教授的一句话:“当我们用带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培养出不输于任何工作室反而能够成为其他工作室的样本时,当有一天工作室的精准课程设计做出特色并且做到了极致时,那么,工作室的课程就不只是‘进口课程’,而是‘出口课程’了。”如此,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和自信的事。
  [*本文系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示范培育推广项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STEM教育源于美国,是一门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文、艺术等知识,以“问题式学习”为导向和手段的综合性课程。近两年,广州市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率先尝试将STEM教育理念引入园内,坚持开展两周一次的混班科学嘉年华游戏,集合磁铁、建筑、空气、水、光影、小实验六大科学主题,让幼儿畅游在科学探索的海洋,在备受幼儿喜爱的科学嘉年华游戏中与时俱进地融入了“STEM小知识”,使幼儿在自主选择、
期刊
摘 要:体验式学习是一种被赋予丰富内涵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使得体验式学习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信息化环境下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探索,有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环境;体验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生
期刊
摘 要: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选用了深受儿童喜欢的绘本式图文结合叙事文体。因其图文兼备,充满情趣,更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绘本作为重要的叙事要素,形象直观地展示故事发生的物质空间,烘托故事氛围,呈现了故事情节。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采用绘本式教学,学生易于接受,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教学研究  20
期刊
摘 要:英语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过程。身体语言作为一种直接传递信息的工具,是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身体语言对英语课堂教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利用身体语言,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让课堂教学轻松起来,改变刻板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身体语言;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身体语言,也就是人的体态语,是一种无声语言。
期刊
摘 要:多模态教学是指在文本文字或教师口头传递的单一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体验途径,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为学生提供包括视频、动画、文本、图片、音频等进行教学的模式。高中英语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帮助学生进行多模态的英语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模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帮助其适应急剧的社会变化。文章旨在阐明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多模态教学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的价值和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体验,打造生态课堂,打造绿色课堂,从而实现和谐、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体验不仅解决了作文素材,孕育了滋养的沃土,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奠定了情感的基础,营造了生态环境,开发了创造的资源,让小学作文教学焕发青春活力。  关键词:体验;小学作文;生态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长的地方,是学生的栖息地,是他们进行精神交流的场所
期刊
摘 要:“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研学后教”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有研学案的课堂,是有学科课型特征的课堂,是有小组合作模型的课堂。我校经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形成了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四维活动教学模式。笔者就如何推动整个科组教师主动用研学后教的理念——“四维活动”教学模式设计自己的课堂,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进行了相关探究,以期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期刊
摘 要: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选篇符合儿童年龄与个性特征。一年级正是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古诗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多形式认读,也要善加引用生动的图片、音乐和视频,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强化他们对诗中画面的直观感知。  关键词:一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古诗教学  一年级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起步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积累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低年段
期刊
摘 要:文章从一节词汇教学课出发,结合语义场理论,分析教学案例的背景和教学步骤,倡导教师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运用语义场理论设计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课堂实效性,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巩固。再结合教学反思,探讨了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对词汇的感知和记忆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义场理论;英语词汇;课堂教学  语义场理论源于20世纪30年代语义学研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张通过联系的方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从为学生营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给予多方面的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小学英语教师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点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