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应重视德育教育的良好开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构建良好的班集体,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德育;素质教育;教学开展;方式方法
一、构建良好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只有全班学生参与制订,才有真正的集体目标,才能把班集体建设作为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其次,发挥班委会、团支部和骨干的核心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个坚强的核心。中学生集体能否形成往往取决于能否形成一支为班集体成员所信服、所拥护的班干部和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一批积极分子。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二、采用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没有情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何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必须使情感教育成为主旋律,坚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要通情达理,别太苛求;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心理相容。初中生大多在16~18岁之间的年龄,正是稳定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过程。不能否认,初中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少数对学习毫无兴趣,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如果要求太高、太完美,无意间流露出的“恨铁不成钢”,心恢意冷的神情,会使敏感的初中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师生之间没有良好地沟通、情感上的理解,就更谈不上必亲其师,信其道了,坚持情理相容,最为要紧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一方面,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将他们例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应该是情感融洽的朋友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照顾学生生理、智能、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包容、要引导、要有耐心、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博大而持久、真挚和深沉的爱。
三、更新德育理念
要想德育教育有实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德育方法进行渗透。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中学生精力充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记忆力比较强,书本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要求自治、自理的意识极为强烈。由于中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缺乏对社会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因此看待问题比较片面,自控能力较差,社会上的不良因素会侵蚀他们的身心健康,使得一些学生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没有人生的理想,没有奋斗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进行自立性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目标,从理想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这样终会取得成效。
四、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而为之”一直以来都是提倡学生学会的行为准则,只有能够明是非,辨善恶才能规范自己日常中的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一时的某些行为并不能说明是否具备道德品质,只有形成内心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它的驱使下践行某一道德行为才是具备道德品质的表现,因此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这些品质就需要学生建立基本的明是非,辨善恶的能力,规范一言一行,以致于内化道德准则从而获得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注重学生的一言一行,鼓励的宣传好的人和事,对那些做错事或者具有相关倾向的学生加以教导防范于未然。此外,利用对比教学法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能力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曾经给学生讲解过这样两则对比案例:甲在经过一路边时随手丢垃圾,乙见到有人丢也跟着丢而丙同学经过时不仅没有跟着丢垃圾反而将垃圾捡起来放入就近的垃圾桶中。这样一则案例简单却发人深省,甲同学是最初丢垃圾的人,而乙同学的行为虽然有所不同却与甲没有本质区别,丙同学的行为和乙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法学生对于对与错、是非黑白、善于恶就会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
六、豐富的德育活动
在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把日常工作作为创新德育工作的基础。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把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实现德育培养目标。例如:在清明节,我组织学生扫墓;在母亲节,我鼓励学生为母亲制作贺卡或为母亲洗一次脚;在助残日,我组织学生演讲并进行爱心捐款……在这些活动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公德教育等。
近年来,伴随着道德教育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探讨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上来,并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理念。的确,把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培养学生,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目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为此,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有责任抓好道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莉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优化班主任工作[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10).
【2】梁柳卿.发挥思品优势突出德育功能――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渗透[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1).
关键词:初中德育;素质教育;教学开展;方式方法
一、构建良好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只有全班学生参与制订,才有真正的集体目标,才能把班集体建设作为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其次,发挥班委会、团支部和骨干的核心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个坚强的核心。中学生集体能否形成往往取决于能否形成一支为班集体成员所信服、所拥护的班干部和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一批积极分子。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二、采用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没有情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何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必须使情感教育成为主旋律,坚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要通情达理,别太苛求;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心理相容。初中生大多在16~18岁之间的年龄,正是稳定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过程。不能否认,初中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少数对学习毫无兴趣,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如果要求太高、太完美,无意间流露出的“恨铁不成钢”,心恢意冷的神情,会使敏感的初中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师生之间没有良好地沟通、情感上的理解,就更谈不上必亲其师,信其道了,坚持情理相容,最为要紧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一方面,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将他们例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应该是情感融洽的朋友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照顾学生生理、智能、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包容、要引导、要有耐心、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博大而持久、真挚和深沉的爱。
三、更新德育理念
要想德育教育有实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德育方法进行渗透。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中学生精力充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记忆力比较强,书本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要求自治、自理的意识极为强烈。由于中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缺乏对社会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因此看待问题比较片面,自控能力较差,社会上的不良因素会侵蚀他们的身心健康,使得一些学生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没有人生的理想,没有奋斗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进行自立性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目标,从理想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这样终会取得成效。
四、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而为之”一直以来都是提倡学生学会的行为准则,只有能够明是非,辨善恶才能规范自己日常中的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一时的某些行为并不能说明是否具备道德品质,只有形成内心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它的驱使下践行某一道德行为才是具备道德品质的表现,因此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这些品质就需要学生建立基本的明是非,辨善恶的能力,规范一言一行,以致于内化道德准则从而获得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注重学生的一言一行,鼓励的宣传好的人和事,对那些做错事或者具有相关倾向的学生加以教导防范于未然。此外,利用对比教学法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能力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曾经给学生讲解过这样两则对比案例:甲在经过一路边时随手丢垃圾,乙见到有人丢也跟着丢而丙同学经过时不仅没有跟着丢垃圾反而将垃圾捡起来放入就近的垃圾桶中。这样一则案例简单却发人深省,甲同学是最初丢垃圾的人,而乙同学的行为虽然有所不同却与甲没有本质区别,丙同学的行为和乙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法学生对于对与错、是非黑白、善于恶就会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
六、豐富的德育活动
在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把日常工作作为创新德育工作的基础。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把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实现德育培养目标。例如:在清明节,我组织学生扫墓;在母亲节,我鼓励学生为母亲制作贺卡或为母亲洗一次脚;在助残日,我组织学生演讲并进行爱心捐款……在这些活动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公德教育等。
近年来,伴随着道德教育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探讨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上来,并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理念。的确,把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培养学生,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目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为此,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有责任抓好道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莉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优化班主任工作[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10).
【2】梁柳卿.发挥思品优势突出德育功能――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渗透[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