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研发”一体化的校园纪念品新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包装工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校园纪念品“教学与研发”一体化的新模式研究,可以突出学校特色、融合地域文化,进一步丰富校园纪念品的文化内涵和品质。
  【关键词】校园纪念品 教学 研发 设计学 文化
  引言
  校园纪念品是指基于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核心理念,设计研发的相关文化产品,如办公文具、特色礼品等,适用于校庆、毕业季的纪念等多种场合。校园纪念品是学校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文化纪念品还普遍存在着品种单一、缺乏文化底蕴、质量低劣、知识产权保护滞后、缺乏专业研发机构等诸多问题 [1]。
  1 校园纪念品研究综述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检索查询(截止到2015年8月),李瑞梅等(2010)提出校园纪念品的发行有助于推广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展示大学的文化积淀和学术品质[2]。这是较早提出校园纪念品的研发意义、设计要点等相关论述,为后续的研究带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胡康等(2012)等通过对高校纪念品特色元素的分析与实例,展示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元素提炼及开发过程;王瑾(2011)等着重介绍了推动高校文化用品行业发展的若干建议和开发对策;张德群等(2013)等通过较为详尽的市场调研,为校园纪念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严琴等(2015)等通过感性设计方法、“众聚”模式等不同角度进一步拓展了校园纪念品的设计理论及方法。
  综上,校园纪念品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是通过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校对校园纪念品的重视程度和研发力度有了明显的改进。
  2 “教学与研发”一体化的校园纪念品新模式
  (1)“教学”。主要是高校设计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环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通过课题设计、专业竞赛、项目教学等环节加强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项目教学中,就可以根据本校的特色优势及实际情况,设置校园纪念品设计相关命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专题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校训是最好的设计定位,可以把精神文化有效的转变成物质文化,将抽象变为具象,引导着校园纪念品项目教学的逐层展开。
  校徽是最好的设计元素,一方面通过对校徽图案的分解、重构等方式,将学校的鲜明标志进行深度解析,另一方面,校徽也是校园纪念品配色方案的重要来源。校园特色建筑或优势学科是最好的辅助设计元素,校园纪念品涉及范围较广,若单纯使用校徽作为唯一的设计元素不免有些单调,因此可以辅以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其他元素,如校门、图书馆等校园特色建筑,或者融合能够代表学校优势学科的设计元素,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校园纪念品的鲜明特征,同时又可以进一步拓展校园纪念品的丰富内涵。
  (2)“研发”。指的是在教师的带领下组建设计团队或工作室,以理论引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实现订单教学、纵横课题教学等新模式、新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模拟体验到就业环境的实际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系统的设计实施而找到兴趣热点,以尽早确立职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并形成初步的职业期望和学业规划[3]。
  目前在校园纪念品的发展现状中,就包括缺乏地域特色这一明显不足之处。因此,在突出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在校园纪念品中注入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宏观上,如在广东、山东等沿海学校可以突出蓝色海洋文化,在湖南、江西等学校可以突出红色抗战文化等;微观上,每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如孔子之乡的曲阜、海纳百川的上海等,这都蕴藏着极为丰富而且各不相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可以通过增加艺术含量和科技含量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既能够使校园纪念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又能更好地使高校发挥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使命,一定程度上也可起到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责任,同时形成以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带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形成“教学与研发”结合的学科体系。
  结语
  “教学与研发”一体化的校园纪念品新模式为设计学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发展的教学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新的发展,为校园纪念品带来了一种崭新的研究理念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康,马菲,曾力.高校文化纪念品设计开发研究[J].包装工程,2012,33(6):114-117.
  [2]李瑞梅,孙迎欣.校园纪念品设计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9(32):22-23.
  [3]周崛夏,胡兰贞.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3,34(12):8-86+111.
其他文献
1微化工科学和技术的起源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安全、高效、节能,这一目标有望通过微化工技术将设备小型化、模块化和化工过程集成化得以实现[1—3]。微化工技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