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接受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相互依存的过程
如讲《科举制度的创立》(人教版七年级下第4课):
欣赏一段黄梅戏《女附马》。
问:①中状元是怎么回事?②说出你知道的与“中状元”有关的成语、对联、诗词、故事。③它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讨论:①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②它与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什么积极的作用?③它给当时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
通过知识的传授与讲解,一是构建知识体系,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二、教师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个人素养
台湾学者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讲“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怎样的国君?”时,启发学生接受和体验“浪子”的产生过程(摘自人民教育网):
师:说隋炀帝是著名的浪子,作为一个“浪子”,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会花钱。
师:我说不是会花钱,而是长得帅,英俊漂亮。杨广就很漂亮,史书上说他被杀之前,知道自己性命不保,看着镜子,对萧后说:“这么好看的脑袋,不晓得会被什么人砍掉!”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大帅哥。(“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资治通鉴》)
师:浪子的第二个条件应该是什么呢?
生:应该是很会花钱。
师:是很聪明,头脑很好。炀帝对自己的才智和学识都十分自负,他对臣下说:“我当皇帝,你们替我做事,不要以为我的命好,继承父亲的皇位,就是用考试的方式,大家来比一下,当皇帝的还是我!” (“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籍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资治通鉴》)
张教授以“帅哥”这眼下时髦的学生用语,借助学生“丰富的”经验,以史料为依据,拉近了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引经据典,凭借个人良好的素养对隋炀帝进行了真情实意的评价,学生愿意接受也乐于接受。
三、课堂上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个性化的讲解
易中天《品三国》之所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仅是因为易老师所讲的三国故事比别人讲的更精彩、更丰富、更生动,更是因为易老师每次在品三国时,总是先提出问题,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然后易老师再来“品”,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2008年在陕西召开的全国历史学会年会上,纪连海老师讲《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时,对宋代城市经济生活进行了如下解读:①经营场所;②经营手段;③经营时间;④经营理念;⑤经营活动;⑥经营地域。纪老师以史代论的“个性化讲解”吸引了在坐的每一位听众。由此可见,将接受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充分地融合起来,就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突出个性化的讲解,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猜想、思考。
四、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精练”
我们常说“学在悟,教在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该讲的讲,该想的想,该练的练”。创新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的机会,要让学生把思维变成一种习惯,要做到这点,就必须 “精讲精练”。如讲《商鞅变法》时,设计如下讲解的内容:①富国强兵是群雄纷争的战国时期的各国特别是国君的奋斗目标。②改革或变法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最好的方法。③各阶层对商鞅变法的态度:A.国君支持;B.新兴地主阶级极力推动;C.农民认可;D.旧贵族极力反对。每个内容教师在讲的时候要“点到为止”,让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讲少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就多了;教师设定的范围小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大了。
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接受,才能让学生愉快地体验。因此,教师既要“为知识而教”,又要“为思维而教”。
参考文献:
[1] 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0).
[2] 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R].西安:全国历史学会年会,2008.
[3]赵士祥.“神入”历史人物的教学艺术 ——学习张元先生讲隋唐史[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2).
如讲《科举制度的创立》(人教版七年级下第4课):
欣赏一段黄梅戏《女附马》。
问:①中状元是怎么回事?②说出你知道的与“中状元”有关的成语、对联、诗词、故事。③它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讨论:①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②它与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什么积极的作用?③它给当时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
通过知识的传授与讲解,一是构建知识体系,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二、教师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个人素养
台湾学者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讲“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怎样的国君?”时,启发学生接受和体验“浪子”的产生过程(摘自人民教育网):
师:说隋炀帝是著名的浪子,作为一个“浪子”,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会花钱。
师:我说不是会花钱,而是长得帅,英俊漂亮。杨广就很漂亮,史书上说他被杀之前,知道自己性命不保,看着镜子,对萧后说:“这么好看的脑袋,不晓得会被什么人砍掉!”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大帅哥。(“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资治通鉴》)
师:浪子的第二个条件应该是什么呢?
生:应该是很会花钱。
师:是很聪明,头脑很好。炀帝对自己的才智和学识都十分自负,他对臣下说:“我当皇帝,你们替我做事,不要以为我的命好,继承父亲的皇位,就是用考试的方式,大家来比一下,当皇帝的还是我!” (“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籍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资治通鉴》)
张教授以“帅哥”这眼下时髦的学生用语,借助学生“丰富的”经验,以史料为依据,拉近了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引经据典,凭借个人良好的素养对隋炀帝进行了真情实意的评价,学生愿意接受也乐于接受。
三、课堂上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个性化的讲解
易中天《品三国》之所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仅是因为易老师所讲的三国故事比别人讲的更精彩、更丰富、更生动,更是因为易老师每次在品三国时,总是先提出问题,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然后易老师再来“品”,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2008年在陕西召开的全国历史学会年会上,纪连海老师讲《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时,对宋代城市经济生活进行了如下解读:①经营场所;②经营手段;③经营时间;④经营理念;⑤经营活动;⑥经营地域。纪老师以史代论的“个性化讲解”吸引了在坐的每一位听众。由此可见,将接受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充分地融合起来,就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突出个性化的讲解,强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猜想、思考。
四、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精练”
我们常说“学在悟,教在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该讲的讲,该想的想,该练的练”。创新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的机会,要让学生把思维变成一种习惯,要做到这点,就必须 “精讲精练”。如讲《商鞅变法》时,设计如下讲解的内容:①富国强兵是群雄纷争的战国时期的各国特别是国君的奋斗目标。②改革或变法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最好的方法。③各阶层对商鞅变法的态度:A.国君支持;B.新兴地主阶级极力推动;C.农民认可;D.旧贵族极力反对。每个内容教师在讲的时候要“点到为止”,让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讲少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就多了;教师设定的范围小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大了。
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接受,才能让学生愉快地体验。因此,教师既要“为知识而教”,又要“为思维而教”。
参考文献:
[1] 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0).
[2] 纪连海.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R].西安:全国历史学会年会,2008.
[3]赵士祥.“神入”历史人物的教学艺术 ——学习张元先生讲隋唐史[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