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2月25日,第十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公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项目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该计划项目专家经过5年潜心研究,揭示了微血管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心梗后心律失常、心梗后慢性心力衰竭等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证实了通络方药对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对血管病变防治提出系统指导,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
微血管也称毛细血管(capillary),是极细微的血管,管径平均为6~9μm,连于动、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微血管数量很多,除软骨、角膜、毛发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全身。人体微血管的总面积很大,体重60kg的人,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可达6000平方米。微血管壁薄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血流很慢,通透性大,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较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充分进行物质交换。过去医学界认为微血管只是循环系统的最末环节,近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微血管既承担着血液的运输功能,又是细胞与外环境之间物质交换、能量代谢与信息调控的重要途径和场所。由此可见,微血管是决定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器官之一。
973计划“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项目组的专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现代微血管医学研究技术观测发现:微血管的数量和形态与人体的年龄增加相关,并且会随着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疾病和危险因素的危害会引发一系列改变。最明显的就是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微血管痉挛、微血管数目减少、甚至消失;高脂血症患者则有微血管內血流减慢、微小血栓形成等表现;高血糖患者的微血管数量可能会增加、交叉畸形。
总之,微血管形态的改变会影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引发多种疾病。如动脉硬化斑块内微血管异常滋生可促使斑块破裂,进而引发心梗、脑梗;心肌微血管结构功能亦是心梗后心律失常、心梗后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变机制之一。如果能有效保护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及时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营养代谢、脏器功能,就可以维持心、脑等脏器的血液供应,防治疾病的发生。在总结该973项目研究成果时,专家们得出了一致结论:保护微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要靶点。
我国中医研究认为“络脉”是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承载经脉中运行的气血并将其敷布渗灌到脏腑组织,其络属脏腑肢节、津血互换、营养代谢、温煦充养、调节控制诸功能都与其“行血气”这一基本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络脉通畅无滞、气血流行正常是络脉系统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项目组的专家们发现,现代医学的微血管、微循环概念与中医脉络学说中的“脉络”密切相关,因而意识到微血管病变的实质就是“脉络不通”。在973项目实施期内,项目专家以通*络胶囊、参松养*胶囊、芪苈强*胶囊等多种通络药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循证医学临床研究。研究发现:通络药物对高危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斑块内微血管滋生、心律失常微血管损伤、心力衰竭微血管损伤等微血管病变均有显著干预作用,可有效保护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部分结果发表在目前国际心血管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这些结果为我国自行研发的通络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病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依据。
参考文献
1. 谢开福.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当代医学,2013(24):358-361
2.吴以岭.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J].疑难病杂志,2005,4(4):213-215
微血管也称毛细血管(capillary),是极细微的血管,管径平均为6~9μm,连于动、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微血管数量很多,除软骨、角膜、毛发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全身。人体微血管的总面积很大,体重60kg的人,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可达6000平方米。微血管壁薄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血流很慢,通透性大,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较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充分进行物质交换。过去医学界认为微血管只是循环系统的最末环节,近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微血管既承担着血液的运输功能,又是细胞与外环境之间物质交换、能量代谢与信息调控的重要途径和场所。由此可见,微血管是决定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器官之一。
973计划“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项目组的专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现代微血管医学研究技术观测发现:微血管的数量和形态与人体的年龄增加相关,并且会随着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疾病和危险因素的危害会引发一系列改变。最明显的就是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微血管痉挛、微血管数目减少、甚至消失;高脂血症患者则有微血管內血流减慢、微小血栓形成等表现;高血糖患者的微血管数量可能会增加、交叉畸形。
总之,微血管形态的改变会影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引发多种疾病。如动脉硬化斑块内微血管异常滋生可促使斑块破裂,进而引发心梗、脑梗;心肌微血管结构功能亦是心梗后心律失常、心梗后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变机制之一。如果能有效保护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及时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营养代谢、脏器功能,就可以维持心、脑等脏器的血液供应,防治疾病的发生。在总结该973项目研究成果时,专家们得出了一致结论:保护微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要靶点。
我国中医研究认为“络脉”是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承载经脉中运行的气血并将其敷布渗灌到脏腑组织,其络属脏腑肢节、津血互换、营养代谢、温煦充养、调节控制诸功能都与其“行血气”这一基本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络脉通畅无滞、气血流行正常是络脉系统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项目组的专家们发现,现代医学的微血管、微循环概念与中医脉络学说中的“脉络”密切相关,因而意识到微血管病变的实质就是“脉络不通”。在973项目实施期内,项目专家以通*络胶囊、参松养*胶囊、芪苈强*胶囊等多种通络药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循证医学临床研究。研究发现:通络药物对高危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斑块内微血管滋生、心律失常微血管损伤、心力衰竭微血管损伤等微血管病变均有显著干预作用,可有效保护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部分结果发表在目前国际心血管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这些结果为我国自行研发的通络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病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基础依据。
参考文献
1. 谢开福.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当代医学,2013(24):358-361
2.吴以岭.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J].疑难病杂志,2005,4(4):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