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抽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键靠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这就需要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积极创设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生活信息;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45-02
数学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兴趣,数学又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最贴近、最精彩的,这样的课堂妙趣横生。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回归现实生活,走近学生生活,应用丰富的生活现象,展现精彩的数学课堂。
一、巧用生活资源,感知数学课堂的精彩
“要使数学教学有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一语道出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斯苗儿老师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其实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识’”。因此日常生活中,学生在与‘数’和‘形’的交往中,主动获取了许多数学知识。
近几年,我们县城的私家车越来越多,随着私家车走进学生视野,学生有时会在一起猜不同车的价钱,一位教师在执教《亿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整万数的认识时,巧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引入了学生所感兴趣的汽车图片:在有学生说出某品牌的汽车售价二十三万之后,出示宝马、奔驰汽车图片,并告诉他们宝马汽车标价一百零四万,奔驰汽车没有标价,让学生尝试估价。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估价:120万、135万、109万……这时教师给出了提示:“它的价格比刚才这款品牌车贵多了,但要比这款宝马便宜一些,你们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它的价格吗?”三个学生估计的价格分别是:100万、102万、98万,这时教师又指出:“要在计数器上拨出这款奔驰车的价格,只需1颗珠就够了”,学生豁然开朗:“一百万”!……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这样的感知体验是深刻的。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导入一课时,教者采用了如下方法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全体起立,做一个原地踏步的游戏,我们一起边喊口令边踏步。
生:121 121 121……(边喊边踏步)
师:“立定”,如果老师不喊“立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如果不喊立定,我们将会一直踏下去。
生2:如果不喊立定,我们会累死。
师:那你们的左右脚为什么踏得这么整齐?
生:我们是按“121 121……”的口令踏的。
师:这些口令有什么特点呢?
生:一直重复“121”。
师: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
生1:春夏秋冬重复出现。
生2:一年十二个月重复出现。
生3:白天和黑夜重复出现。
……
师: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可以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循环”。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走进数学中的“循环”,探索“循环”中的数学奥秘。
“循环”,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可是要把它与小数连在一块时,就变得抽象、枯燥了。如果由老师直接带着学生去认识,恐怕学生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真正理解。但教者借助生活中“简单的游戏”来理解这一概念,学生就能较好地接受与理解。这样的课堂精彩纷呈,这样的学习扎实有效。
二、凭借生活体验,感悟数学课堂的精彩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抽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键靠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这就需要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积极创设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课堂的精彩。
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理解“a-b-c=a-(b c)”这一规律,教者创设了一个生活“原型”:新年到了,明明准备了100元钱,要为自己的两位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明到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26元、铅笔盒17元、足球53元、乒乓球拍34元。买哪两件好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明明将怎么购买?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什么?如此再现了自己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水到渠成,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学生在轻松精彩的数学课堂中明算理、悟规律。
三、模拟生活场景,把握数学课堂的精彩
新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的,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想学、乐学。但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再加上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时,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将生活中精彩的一个个问题、一幕幕场面,为学生模拟再现出来,利于让学生理解、接受,把握数学课堂的精彩。
《鸡兔同笼》是我国数学史上的一个经典问题,刚接触这个内容的教学时,笔者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却有较多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很零乱,显得无头无绪,课堂气氛沉闷、紧张,教学效果并不好。为什么?通过反思,我发现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我再次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就设计了如下环节:课前,布置活动主题及要求:与家长一起到市场观察,了解鸡、兔的特征,试着将它们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你有什么发现?上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描述各自观察过程及发现(再现活动场景);接着,我让孩子们用图形表示了鸡、兔的形状(提升再现效果);接下来再让同学们说发现与想法,同学们争着发言,生1:鸡只有2只脚,兔子有4只脚;生2:一只鸡比一只兔少2只脚;生3:同样的只数(头),鸡脚只数是兔脚只数的一半……随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在一个笼子里,关着一些鸡和兔,它们的头有8个,脚有22只,鸡和兔各有几只?你能用你的发现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我发现,课堂气氛完全不同了,几乎所有同学都埋下头,不一会儿,“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等基本的思想方法在黑板上展示出来了,同学们的脸上都绽放出愉悦的笑容。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的“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由于城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淘米、泡茶、洗衣这些家务活是很陌生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受到良好习惯的教育,我将自己在家中拍摄到的“妈妈的家务事”在课堂上播放,让孩子们看到“妈妈”淘米、洗菜、煮饭、洗衣、擦地板等场景。通过观看再现的场景,让他们模拟生活场景,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再引导孩子将生活场景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便轻松、有效地解决了数学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学生在模拟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学习全过程自然、主动、有趣、有效,从中切实把握到数学课堂的精彩。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善于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在生活中捕捉现象、领悟魅力、感受乐趣。捕捉生活信息,人人参与精彩的数学课堂,人人在数学课堂中出彩,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信息;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45-02
数学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兴趣,数学又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最贴近、最精彩的,这样的课堂妙趣横生。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回归现实生活,走近学生生活,应用丰富的生活现象,展现精彩的数学课堂。
一、巧用生活资源,感知数学课堂的精彩
“要使数学教学有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一语道出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斯苗儿老师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其实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识’”。因此日常生活中,学生在与‘数’和‘形’的交往中,主动获取了许多数学知识。
近几年,我们县城的私家车越来越多,随着私家车走进学生视野,学生有时会在一起猜不同车的价钱,一位教师在执教《亿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整万数的认识时,巧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引入了学生所感兴趣的汽车图片:在有学生说出某品牌的汽车售价二十三万之后,出示宝马、奔驰汽车图片,并告诉他们宝马汽车标价一百零四万,奔驰汽车没有标价,让学生尝试估价。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估价:120万、135万、109万……这时教师给出了提示:“它的价格比刚才这款品牌车贵多了,但要比这款宝马便宜一些,你们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它的价格吗?”三个学生估计的价格分别是:100万、102万、98万,这时教师又指出:“要在计数器上拨出这款奔驰车的价格,只需1颗珠就够了”,学生豁然开朗:“一百万”!……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这样的感知体验是深刻的。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导入一课时,教者采用了如下方法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全体起立,做一个原地踏步的游戏,我们一起边喊口令边踏步。
生:121 121 121……(边喊边踏步)
师:“立定”,如果老师不喊“立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如果不喊立定,我们将会一直踏下去。
生2:如果不喊立定,我们会累死。
师:那你们的左右脚为什么踏得这么整齐?
生:我们是按“121 121……”的口令踏的。
师:这些口令有什么特点呢?
生:一直重复“121”。
师: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
生1:春夏秋冬重复出现。
生2:一年十二个月重复出现。
生3:白天和黑夜重复出现。
……
师: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可以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循环”。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走进数学中的“循环”,探索“循环”中的数学奥秘。
“循环”,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可是要把它与小数连在一块时,就变得抽象、枯燥了。如果由老师直接带着学生去认识,恐怕学生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真正理解。但教者借助生活中“简单的游戏”来理解这一概念,学生就能较好地接受与理解。这样的课堂精彩纷呈,这样的学习扎实有效。
二、凭借生活体验,感悟数学课堂的精彩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抽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键靠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这就需要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积极创设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课堂的精彩。
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理解“a-b-c=a-(b c)”这一规律,教者创设了一个生活“原型”:新年到了,明明准备了100元钱,要为自己的两位好朋友各买一件礼物,小明到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书包26元、铅笔盒17元、足球53元、乒乓球拍34元。买哪两件好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明明将怎么购买?如果有余钱,还剩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什么?如此再现了自己平时购物付钱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水到渠成,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学生在轻松精彩的数学课堂中明算理、悟规律。
三、模拟生活场景,把握数学课堂的精彩
新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的,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想学、乐学。但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再加上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时,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将生活中精彩的一个个问题、一幕幕场面,为学生模拟再现出来,利于让学生理解、接受,把握数学课堂的精彩。
《鸡兔同笼》是我国数学史上的一个经典问题,刚接触这个内容的教学时,笔者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却有较多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很零乱,显得无头无绪,课堂气氛沉闷、紧张,教学效果并不好。为什么?通过反思,我发现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我再次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就设计了如下环节:课前,布置活动主题及要求:与家长一起到市场观察,了解鸡、兔的特征,试着将它们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你有什么发现?上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描述各自观察过程及发现(再现活动场景);接着,我让孩子们用图形表示了鸡、兔的形状(提升再现效果);接下来再让同学们说发现与想法,同学们争着发言,生1:鸡只有2只脚,兔子有4只脚;生2:一只鸡比一只兔少2只脚;生3:同样的只数(头),鸡脚只数是兔脚只数的一半……随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在一个笼子里,关着一些鸡和兔,它们的头有8个,脚有22只,鸡和兔各有几只?你能用你的发现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我发现,课堂气氛完全不同了,几乎所有同学都埋下头,不一会儿,“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等基本的思想方法在黑板上展示出来了,同学们的脸上都绽放出愉悦的笑容。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的“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由于城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淘米、泡茶、洗衣这些家务活是很陌生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受到良好习惯的教育,我将自己在家中拍摄到的“妈妈的家务事”在课堂上播放,让孩子们看到“妈妈”淘米、洗菜、煮饭、洗衣、擦地板等场景。通过观看再现的场景,让他们模拟生活场景,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再引导孩子将生活场景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便轻松、有效地解决了数学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学生在模拟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学习全过程自然、主动、有趣、有效,从中切实把握到数学课堂的精彩。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善于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在生活中捕捉现象、领悟魅力、感受乐趣。捕捉生活信息,人人参与精彩的数学课堂,人人在数学课堂中出彩,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