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我尝试着将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教法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 探究 学习运用
一个人的学生生涯毕竟是短暂的,他不可能一生都在学校中度过,更不可能一生都跟着老师学习。学海无涯,一个人要通过学校的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具备终身自学的能力,才能以便日后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并运用所学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使自己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如果他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有所发明和创造,那么,他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方法自然是丰富多样的,我认为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是科学课程中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精神的培养。我尝试着将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教法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重启发,巧置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是要从 “存疑”开始的,“生疑”才能探究。那么如何“置疑”呢?据有关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1/10的答案具有多项思维性,4/5的问题是具有记忆性的。这说明教师的提问没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在置疑上下大功夫,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创造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人物,进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真正成为了阅读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主动地去探索研究了作品的内容,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才能被激发出来。在自由、民主、开放的阅读氛围中,学生会让自己的思维在广袤的天地中自由地飞翔,任意地驰骋。
我们不用担心学生不会阅读或阅读理解不到位,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起点不是零,都是在母语环境中长大的,能够理解课文的大部分意义,更何况大部分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可以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可以唤起学生种种不同的联想或回忆,引出各种不同的发现。学生的阅读空间是极其广阔的,我们只需要在阅读提问中,设计出一些有一定的高度、难度和广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常学常新、欲罢不能的喜悦。
二、重过程,引思辩,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阅读文章的主要任务之一。阅读理解文章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功课,事先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然后結合教材中的具体篇目将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并给出参考书目,最后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整理出自己的阅读笔记。
学生阅读后,老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更不要直接讲授,要让自己成为导演,使学生成为演员,诱导着学生回答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将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疑惑提出来,同学们一起探讨研究,互相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参与进来,也可以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学生可以问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问题请大家回答。我们可以借机鼓励学生打开求异思维的大门,鼓励他们要有大胆尝试标新立异的精神,要突破定势思维的束缚。大家可以对书中或来自同学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以用挑剔的、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去质疑,可以展开激烈的辩论。真理越辩越明,问题越辩越清。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上,放在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对这类问题要关注过程,而不重答案的统一。对“想法多,问题怪,思维活”的学生,我们要多加保护、引导和鼓励。
在探究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课堂由老师的单向传授变成了双向乃至于多向的交流研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进一步高涨了。
比如,学习鲁迅的《祝福》一文时,传统的教法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而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会多角度地分析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有的同学会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祥林嫂的“反抗”意义,有的同学会从母爱的角度去理解祥林嫂失去爱子的痛苦。教师只需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引申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人们对待祥林嫂的做法,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人读来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揭示了阅读的神奇,也体现了读者对作品理解的差异性。我们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美学角度、伦理学角度、人性的角度、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去探究文章内容的话,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多角度多方位地审视作品,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那么,学生就会有独到的发现,感受、体味出独特的见解。这样的探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对作品的理解,而且通过思想情感的迁移,还会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三、重技巧,析特色,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教材中所选范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从选材、立意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卓越的创作才华。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这些写作特点。例如: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们可以让学生研究作者的语言特色,研究作者是如何利用长短句的合理搭配及整散句的适当结合,使文章充满画面美和韵律美的;阅读《诗经·关雎》《诗经·硕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关雎》与《硕鼠》是如何运用赋、比、兴手法的;阅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这首长篇叙事诗是如何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特点;阅读曹禺的《雷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剧本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
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创作技巧,在探究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不同作品的创作技巧,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认识作者的风格与其生活阅历、才能、气质、学识、修养的密切关系,而且还会受到作品的启发,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思所想进行模仿创作。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学习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
当然,教无定法,在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因教材内容、学生、教师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1]论语·述而.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0).
[3]贺德厅,贺德才.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辨明的几种关系.语文家学与研究,2004(9).
[4]肖娜,洪克强.解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教育探索,2005(5).
关键词:语文 探究 学习运用
一个人的学生生涯毕竟是短暂的,他不可能一生都在学校中度过,更不可能一生都跟着老师学习。学海无涯,一个人要通过学校的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具备终身自学的能力,才能以便日后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并运用所学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使自己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如果他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有所发明和创造,那么,他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方法自然是丰富多样的,我认为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是科学课程中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精神的培养。我尝试着将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教法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重启发,巧置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是要从 “存疑”开始的,“生疑”才能探究。那么如何“置疑”呢?据有关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1/10的答案具有多项思维性,4/5的问题是具有记忆性的。这说明教师的提问没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在置疑上下大功夫,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创造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人物,进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真正成为了阅读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主动地去探索研究了作品的内容,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才能被激发出来。在自由、民主、开放的阅读氛围中,学生会让自己的思维在广袤的天地中自由地飞翔,任意地驰骋。
我们不用担心学生不会阅读或阅读理解不到位,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起点不是零,都是在母语环境中长大的,能够理解课文的大部分意义,更何况大部分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可以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可以唤起学生种种不同的联想或回忆,引出各种不同的发现。学生的阅读空间是极其广阔的,我们只需要在阅读提问中,设计出一些有一定的高度、难度和广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常学常新、欲罢不能的喜悦。
二、重过程,引思辩,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阅读文章的主要任务之一。阅读理解文章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功课,事先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然后結合教材中的具体篇目将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并给出参考书目,最后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整理出自己的阅读笔记。
学生阅读后,老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更不要直接讲授,要让自己成为导演,使学生成为演员,诱导着学生回答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将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疑惑提出来,同学们一起探讨研究,互相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参与进来,也可以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学生可以问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问题请大家回答。我们可以借机鼓励学生打开求异思维的大门,鼓励他们要有大胆尝试标新立异的精神,要突破定势思维的束缚。大家可以对书中或来自同学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以用挑剔的、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去质疑,可以展开激烈的辩论。真理越辩越明,问题越辩越清。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上,放在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对这类问题要关注过程,而不重答案的统一。对“想法多,问题怪,思维活”的学生,我们要多加保护、引导和鼓励。
在探究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课堂由老师的单向传授变成了双向乃至于多向的交流研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进一步高涨了。
比如,学习鲁迅的《祝福》一文时,传统的教法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而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会多角度地分析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有的同学会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祥林嫂的“反抗”意义,有的同学会从母爱的角度去理解祥林嫂失去爱子的痛苦。教师只需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引申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人们对待祥林嫂的做法,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人读来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揭示了阅读的神奇,也体现了读者对作品理解的差异性。我们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美学角度、伦理学角度、人性的角度、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去探究文章内容的话,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多角度多方位地审视作品,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那么,学生就会有独到的发现,感受、体味出独特的见解。这样的探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对作品的理解,而且通过思想情感的迁移,还会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三、重技巧,析特色,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教材中所选范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从选材、立意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卓越的创作才华。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这些写作特点。例如: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们可以让学生研究作者的语言特色,研究作者是如何利用长短句的合理搭配及整散句的适当结合,使文章充满画面美和韵律美的;阅读《诗经·关雎》《诗经·硕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关雎》与《硕鼠》是如何运用赋、比、兴手法的;阅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这首长篇叙事诗是如何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特点;阅读曹禺的《雷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剧本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
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创作技巧,在探究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不同作品的创作技巧,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认识作者的风格与其生活阅历、才能、气质、学识、修养的密切关系,而且还会受到作品的启发,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思所想进行模仿创作。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学习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
当然,教无定法,在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因教材内容、学生、教师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1]论语·述而.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0).
[3]贺德厅,贺德才.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辨明的几种关系.语文家学与研究,2004(9).
[4]肖娜,洪克强.解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教育探索,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