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语境作出回应?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5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影茜
  
  在普列托的这篇采访当中,艺术家对他2006年在加拿大创作的一个特定场域作品《静音》背后的创作理念进行了陈述。尽管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看起来常常带着某种漫不经心的幽默或机敏,但是他的陈述却精要得令人惊讶。这不禁令人想到“为什么要像一个创作者(艺术家)一样思考?”,就像我们之前谈到的,策展人固然要向艺术家学习(他或她自己也是一位创作者),这种思考也是艺术在当代政治、经济、社会语境中的关键意义(如果不是唯一意义的话)。作为一位出生于古巴的艺术家,普列托到了青年时期才离开自己的国家到欧洲生活,他谈到民族性,谈到语境的即时性和广阔性,这些问题在当今中国的各个层而都有所反映,而最关键的是(这也不仅适用于策展人),我们要如何对语境作出回应?或者用普列托的话来说,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对他或她的语境承担有怎样的义务?”
  
  卢迎华<<同到个体和内在化的工作
  
  普列托在2006年接受迪蕾莉娅·拉佐访谈时问及语境的相关性时回答道,“没有人会问一位纽约艺术家他的作品是否具有民族性”,然而,几乎每个在中国艺术行业工作的人在过去的30多年中都同时受益又受制丁中国这个特殊的身份和语境。从80年代末起,欧洲大陆普遍开始对自身的艺术史叙述和观看艺术的视角展开反思,并在这种思潮中将视线投向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与此同时经济和政治在此时开始快速地积蓄影响力并通过参与全球化的经济网络和其潜在的市场能量而吸引了世界注意力的中国得到了对外输出艺术生产的机会。仅仅中国的身份就足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标签。很多艺术家和策展人都在这个西方世界拥抱中国的浪潮中得到了在欧洲、美国和亚洲部分发达国家的一些美术馆、艺术机构和出版物以中国专题工作和被呈现的机会,这使得艺术行业的实践者前所未有地依赖丁其民族性,始终在一种从属于一个文化概念的情况下和在群体情境中出现的工作状态,这种工作状态既给艺术家和策展人带来重要的实践平台,尽管往往被作为当代民族文化的代表和样本出现,也使一些个体的实践者更深入的工作在这种状态下无法突显出来。就像在世界范围内被传播为地区饮食文化的标志性食物,比如日本的寿司、韩国的烤肉和中国的烤鸭一样,对于本国丰富的饮食文化而言根本是冰山一角,甚至是有偏颇的。这本身蕴涵着深刻的矛盾。传播和商品文化的成功依赖于简单直接的符号,但当这种传播方式被运用于艺术时,尽管带来一时的成功,它对于艺术行业作为一个思考的行业工作的复杂性是带有遮蔽性,对大多数人而言,包括普通的观众和艺术行业的很多工作者,是有误导的。
  也有一些创作者本身,包括艺术家和策展人,在这种机制中通过强化自己的民族性和文化符号而获胜,并形成了一种工作的惯性。但是本身文化主体性的缺失,也就是长期在一种不透明和不鼓励独立思考的政治和文化氛围中工作所造成的从自己出发对于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的匮乏和内在化建设的缺失,使其自身仅仅成为文化代表符号的载体。一旦这种文化符号不再流行,或者它们所依赖生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出现问题的时候,创作者自身丌始遭遇一种强烈的自我定义的焦虑和危机。
  在这种焦虑和危机感的困扰中,创作者们更加强化了曾经为他们提供机会和确认的欧洲和美国的文化机制和市场动力的依赖感和想像,也夸大了两者的分割,而把本土化和国际化对立起来,并把自己的失意和挫败感归结于国际艺术领域不带中国玩,甚至产生了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绪。他们普遍认为国际语境在排挤和有意地忽略中国当代艺术,并开始寻找和摸索是否有新的策略可以进入国际艺术领域的视野之中。
  这种思维方式主动放弃了自我个体的可能性和责任感,也将自身排除在一种全球化的关联性之中。首要的难题是如何自我工作和寻找艺术创作内在的驱动力,而不仅依赖于外界参展邀请和销售的机会来展开工作和思考。如何让持续的思考和创作成为一个内在化的状态,而不是被外在的机制开启的过程。这使自我实践的形成显得尤为迫切。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或者还未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把责任放在自己的手中。艺术实践和思考永远是个体的,不应该是群体性的。群体性只能在短时间内奏效,而无法建立持久的内在化的工作机制,也往往削弱和遮蔽个体实践的而貌和深度。事实上,作为1986年“珠海幻灯展”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的王广义在经过了七天观看当时遍布中国各个区域的艺术群体的实践介绍之后最深刻和根本性的认识是他自己应该脱离群体而回到个体艺术语言的塑造和思考之中。这也是为什么1986年之后,很多活跃在中国各地的艺术小组和群体开始陆续解体,艺术家早已意识到个体工作的重要性,而不是依赖于发表小组的宣言和建立群体性特征来进行工作。
  就如同我们不应该主动地把自己从国际化的语境中割裂开来一样,我们也不可能放弃我们的民族性。我们的生活和思考就立足在“此时此刻”,而此时此刻前所未有地同时具备了民族性和伞球化的特征,并被这两个平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语境所界定。回到自身,在个体的实践和自我的实践中真实地而对此时此刻,才是真正地参与到国际化语境的途径,也是真实地而对和回应我们所处语境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普列托在最后回答到,“无论是古巴还是哪里的艺术家,如果他的作品反映了全球性的反思、某种哲学思考或者某一社会政治问题,也没有人会问这些作品是不是有民族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关于运河与漕运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清代漕运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它涉及各个方面,研究也更加深入丰富,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趋势。本文主要从漕运制度、漕运与商品经济、漕运与区域社会及漕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对国内近二十年来清代漕运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一梳理。  漕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经济制度,事关国计民生,为历代政府所重视。长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如何运用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分析目前尚在盈利的企业,发现其潜在的财务危机,从而达到预警企业财务危机的目的。  关键词:现金流量;财务危机;预警    1 引言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界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盈利破产”,如最先与我国零售业合作经营的日资伙伴、一家规模巨大的国际性企业——八佰伴,因高负债、高投资、高投机,于1997年在香港宣告破产。著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短期留学生的人数迅速递增。由于短期来华留学生在生源结构、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习目的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使得我们在今后的留学生管理与教学方面不得不重新思考,增强竞争和服务意识,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对外汉语教育,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旨在针对短期来华留学生的分班测试以及换班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留学生;分
期刊
2011年5月29日下午2点半,“超有机一CAFAM泛主题展2011”的第一场学术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次学术论坛以生命政;台为主题,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民安主持,参加讨论的四位嘉宾分别是著名作家韩少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一兵、巴黎政治学院国际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中法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心主任让一路易,罗卡以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文艺
期刊
当代的中国艺術从未拥有过“时间”。  这里的“时间”,通常是指线性的历史中的具体时间,也可以特指以明确的时间分期的概念,如“现代”、“后现代”或“当代”等。与其他门类的不同的是(如“当代文学”的起始是1949年之后),中国艺術独享和拥有自身一套关于时间定义的法则和形式,尤以近三十年为例观察。1980年代可以统称为“现代艺術”时期,如1989年名为“中国现代艺術大展”作为“85新潮美術运动”的谢幕。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必须以制定良法为前提,而良法的认定又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只有符合这一标准的法律才能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律来源于正义,体现正义并以实现正义为根本目的。因此,正义就是区分法律优劣的天然标准。从这一前提出发,他又进一步拓展了良法的其他标准。本文力图从良法的内涵以及对立法和司法的启示的角度阐释亚里士多德的关于良法的观点。   关键词
期刊
阿兰·巴迪欧在《当下哲学》(与齐泽克合著)一书里,以其一贯的尖锐和决绝讨论了哲学和哲学家的使命。他认为,哲学家不听命于权力,不是任凭电视台主持人采访的对象,也不是就任何问题都能大放厥词的万事通,成为媒体工业的一部分。哲学家特立独行,构建自己的问题。哲学家有三大任务:一是取舍抉择,二是与权力保持距离,三是揭示非常时刻,揭示不是关系的关系,在没有关系的地方彰显关系。巴迪欧把人类历史中,富有价值、产生影
期刊
摘 要:“概论”课统编教材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章中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主客观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特点、实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等问题上的论述稍显薄弱,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相关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体系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