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本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洁,不需要对文本进行多少研习,但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所以,虽然它与《逍遥游》《报任安书》《陈情表》等经典篇章相比,似乎比较不起眼,但它有特殊的作用:其一,作为必修五教材的收官之作,它既是对必修五前面三个专题的总结与深化,更是全套教材内容的升华;其二,高二学生正处于思想未成熟期,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缺乏明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容易受到一切思想的影响,因此一场成功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体会罗素包含哲理與激情的语言风格。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教学设想
由一幅有关死亡的图片入手,直接把学生引入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讨论氛围中,然后集中讨论三个问题:
1.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
2.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是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3.其他一些为信仰而活着的形象及事例。
五、教学过程
(一)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
要求:讲实话,发自内心,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
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有生必有死,生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给出答案的问题。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思索、探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好,下面,以前后左右四个学生为一组,互相采访交流。提一个要求,大家要讲大实话,不要因自己的回答可能被别人笑话而改变初衷,也不要去琢磨怎样的回答可能赢得掌声,一切出自内心,好吗?
可能有如下类型:为自己而活着、为家人而活着、为生存而活着、为死亡而活着、为爱好而活着、为理想而活着。
归纳:通过以上的讨论,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归纳起来,大家活着的理由大致如下:人,基本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人,作为生命形式中的一种,也如植物动物一样,首先维持机体,保全生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莫里哀所说的“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就是这个意思。杰克·伦敦认为,人的正当作用是生活,而不是生存。古语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人生中的亲情、爱情和友情都十分重要,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和温暖。当然,人活着的更高的境界,乃是超越自我利益,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样的人生目标将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
(二)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是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将近100年的生涯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罗素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罗素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称为“未来时代的先知”。 罗素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划出表现罗素活着的理由的关键句子。总结罗素一生有哪几种追求: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这三种激情,可以说是罗素在漫长的一生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
(三)古往今来,还有哪些人物像罗素一样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活着?
庄子:追求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游》;司马迁:以生践志——《报任安书》;李密:奉养祖母——《陈情表》;毕淑敏:写作——《我的五样》;等等。
(四)总结。
作为生命个体,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每个人活的意义和价值都不一样。正是有了那些为崇高的信仰而奋斗的人,人类才更有希望,他们的活,也因此而更有价值。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爱默生说:思考是行为的种子。希望大家从今天的探讨得到一点启发,进而认真思考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本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洁,不需要对文本进行多少研习,但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所以,虽然它与《逍遥游》《报任安书》《陈情表》等经典篇章相比,似乎比较不起眼,但它有特殊的作用:其一,作为必修五教材的收官之作,它既是对必修五前面三个专题的总结与深化,更是全套教材内容的升华;其二,高二学生正处于思想未成熟期,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缺乏明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容易受到一切思想的影响,因此一场成功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体会罗素包含哲理與激情的语言风格。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教学设想
由一幅有关死亡的图片入手,直接把学生引入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讨论氛围中,然后集中讨论三个问题:
1.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
2.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是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3.其他一些为信仰而活着的形象及事例。
五、教学过程
(一)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
要求:讲实话,发自内心,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
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有生必有死,生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给出答案的问题。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思索、探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好,下面,以前后左右四个学生为一组,互相采访交流。提一个要求,大家要讲大实话,不要因自己的回答可能被别人笑话而改变初衷,也不要去琢磨怎样的回答可能赢得掌声,一切出自内心,好吗?
可能有如下类型:为自己而活着、为家人而活着、为生存而活着、为死亡而活着、为爱好而活着、为理想而活着。
归纳:通过以上的讨论,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归纳起来,大家活着的理由大致如下:人,基本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人,作为生命形式中的一种,也如植物动物一样,首先维持机体,保全生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莫里哀所说的“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就是这个意思。杰克·伦敦认为,人的正当作用是生活,而不是生存。古语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人生中的亲情、爱情和友情都十分重要,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和温暖。当然,人活着的更高的境界,乃是超越自我利益,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样的人生目标将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
(二)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是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将近100年的生涯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罗素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罗素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称为“未来时代的先知”。 罗素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划出表现罗素活着的理由的关键句子。总结罗素一生有哪几种追求: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这三种激情,可以说是罗素在漫长的一生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
(三)古往今来,还有哪些人物像罗素一样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活着?
庄子:追求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游》;司马迁:以生践志——《报任安书》;李密:奉养祖母——《陈情表》;毕淑敏:写作——《我的五样》;等等。
(四)总结。
作为生命个体,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每个人活的意义和价值都不一样。正是有了那些为崇高的信仰而奋斗的人,人类才更有希望,他们的活,也因此而更有价值。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爱默生说:思考是行为的种子。希望大家从今天的探讨得到一点启发,进而认真思考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