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渴望》是中国第一部室内剧,剧中刘慧芳和王沪生这两个在道德上对立的人物形象,契合了商品经济大潮中的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对道德滑坡、功利思想的痛恨之情。本文通过对《渴望》中三首具有符号作用的乐曲进行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部电视剧的传播特点。
【关键词】《渴望》 樂曲 《梁祝》 《离别》 《少女的祈祷》
《渴望》是中国第一部室内剧,共50集,剧情围绕刘慧芳和王沪生这两个人物展开,他们是两个对立的形象,契合了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道德滑坡、功利思想的痛恨之情。同时该剧也创造了中国电视剧的收视巅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与关注。人们晚上在家中收看《渴望》,茶余饭后谈论《渴望》,报纸杂志上报道《渴望》。《渴望》的歌曲更是流传于大街小巷。
《渴望》之所以获得成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但音乐也为该剧增色不少。这些音乐与我们近些年听到的影视剧音乐不同,它旋律质朴,音乐风格是老百姓熟悉喜爱的。此外,剧中的音乐还具有符号作用,这类音乐一出现,观众就知道是某个人物或者跟某个人物有关的事情要发生。这类音乐在剧中大致出现了三首,即《梁祝》、肖邦钢琴曲《离别》、《少女的祈祷》。
一、《梁祝》
《梁祝》创作于1959年,创作灵感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民间传说。
在剧中,《梁祝》的唱片作为雅茹和罗刚互赠过的礼物,代表着雅茹和罗刚的爱情。随着《渴望》剧情的发展,虽然旋律优美的《梁祝》代表着二人深沉的爱情,但剧中《梁祝》音乐出现时,大多是矛盾最集中的“撞坟”“化蝶”等段落,这种段落的安排不但使音乐成为二人爱情的代表,同时也用音乐的情绪预示着二人情感道路的坎坷不平。
剧中《梁祝》音乐第一次响起是在第一集,由唱机放出,是沪生和惠芳在家中谈姐姐时引出的,弟弟简单介绍了姐姐浪漫而甜蜜的爱情。乐曲播放的是《梁祝》主题片段。而在第二集,随着情节的变化,《梁祝》在这一幕配合的乐曲是激昂的。画面出现的情景是雅茹怀着孩子,罗刚被送去劳动,她一个人住在罗刚的宿舍,看着二人的合影。电唱机缓缓地转着,表达了雅茹想念罗刚的心情和一个人的孤独。在第三集中电唱机飘出的音乐是欢乐的,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雅茹生了孩子的喜悦心情,也是二人爱情表达的另一个侧面。在最后一集中,小芳的身世揭开,雅茹和罗刚面临两难的选择。而此时雅茹在改变了对慧芳的看法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她变了,变得宽容大度了。这时录音机里又想响起了《梁祝》,这时音乐也在激烈地表达着一个母亲的内心世界,多年以后,再抱起兰花小被,心里仍然不是滋味,短暂的思绪过后出现的是《梁祝》的爱情主题,音乐语言在这里暗示的是雅茹的变化,短短的音乐变化,也在瞬间表达了雅茹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小芳跑进屋与妈妈相认后音乐结束,多年的感情纠葛,多少坎坷、恩怨、都在这一刻化解。
二、《离别》
《离别》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
剧中,这首钢琴曲代表的是竹心和沪生的爱情。竹心喜欢弹奏肖邦的曲子,沪生送给她一本《肖邦钢琴曲》,同时也表达了二人甜蜜的爱情。在后来的发展中,沪生和慧芳结婚了,竹心在雅茹宿舍等沪生,听着唱机里肖邦的钢琴曲,画面在此时表达的是竹心的美好回忆。情节继续发展,再后来竹心和沪生一起翻译文章,休息时听起这首钢琴曲,画面与音乐交织,回忆过去。
剧中选用肖邦钢琴曲中的《离别》,寓意也是非常明显的,用一首美丽而伤感的音乐代表了竹心和沪生的爱情,分别在不同的段落中出现,在诠释画面内容的同时,也是对二人爱情的回忆。
三、《少女的祈祷》
《少女的祈祷》是波兰女钢琴家苔克拉·芭达捷芙丝卡在1856创作的。
这首钢琴曲在剧中的首次出现是以竹心为鼓励东东学钢琴而弹奏的,在琴声中一家人都安静下来,这时的音乐既表现了乐曲的优美,也表达了竹心对东东的期望。再一次出现是由东东弹奏的,在东东参加钢琴比赛时,他本应该弹奏《小星星变奏曲》,但他没有按照规定演奏曲目,而演奏了这首《少女的祈祷》,献给他的两位妈妈。东东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两位妈妈的爱,同时也打动了观众的心。
以上是《渴望》中选用的三首具有代表性的乐曲。这三首乐曲分别代表了三种感情。《梁祝》在剧中主要是录音机播放的形式出现,在不同阶段表现对不同人物的心理刻画,在《梁祝》与剧中人物的交集中表现着幸福——痛苦——幸福。让观众在感受《梁祝》的同时,也感受到主人公的各个时期的心理变化。《离别》同样是以电唱机的形式出现,表现的是沪生和竹心两人的爱情,每一次出现都表现着不同阶段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和心中的永恒。《少女的祈祷》则表达了竹心对东东的关心与爱护,主要是以弹奏的形式出现,前后弹奏的人不同,也表达了一种爱的回报。
这三首乐曲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了《渴望》的真谛,人活着不能只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在现如今的社会回首这部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依然有一份质朴,一份纯真,一份无私打动着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①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作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师)
责编:周蕾
【关键词】《渴望》 樂曲 《梁祝》 《离别》 《少女的祈祷》
《渴望》是中国第一部室内剧,共50集,剧情围绕刘慧芳和王沪生这两个人物展开,他们是两个对立的形象,契合了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道德滑坡、功利思想的痛恨之情。同时该剧也创造了中国电视剧的收视巅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与关注。人们晚上在家中收看《渴望》,茶余饭后谈论《渴望》,报纸杂志上报道《渴望》。《渴望》的歌曲更是流传于大街小巷。
《渴望》之所以获得成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但音乐也为该剧增色不少。这些音乐与我们近些年听到的影视剧音乐不同,它旋律质朴,音乐风格是老百姓熟悉喜爱的。此外,剧中的音乐还具有符号作用,这类音乐一出现,观众就知道是某个人物或者跟某个人物有关的事情要发生。这类音乐在剧中大致出现了三首,即《梁祝》、肖邦钢琴曲《离别》、《少女的祈祷》。
一、《梁祝》
《梁祝》创作于1959年,创作灵感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民间传说。
在剧中,《梁祝》的唱片作为雅茹和罗刚互赠过的礼物,代表着雅茹和罗刚的爱情。随着《渴望》剧情的发展,虽然旋律优美的《梁祝》代表着二人深沉的爱情,但剧中《梁祝》音乐出现时,大多是矛盾最集中的“撞坟”“化蝶”等段落,这种段落的安排不但使音乐成为二人爱情的代表,同时也用音乐的情绪预示着二人情感道路的坎坷不平。
剧中《梁祝》音乐第一次响起是在第一集,由唱机放出,是沪生和惠芳在家中谈姐姐时引出的,弟弟简单介绍了姐姐浪漫而甜蜜的爱情。乐曲播放的是《梁祝》主题片段。而在第二集,随着情节的变化,《梁祝》在这一幕配合的乐曲是激昂的。画面出现的情景是雅茹怀着孩子,罗刚被送去劳动,她一个人住在罗刚的宿舍,看着二人的合影。电唱机缓缓地转着,表达了雅茹想念罗刚的心情和一个人的孤独。在第三集中电唱机飘出的音乐是欢乐的,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雅茹生了孩子的喜悦心情,也是二人爱情表达的另一个侧面。在最后一集中,小芳的身世揭开,雅茹和罗刚面临两难的选择。而此时雅茹在改变了对慧芳的看法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她变了,变得宽容大度了。这时录音机里又想响起了《梁祝》,这时音乐也在激烈地表达着一个母亲的内心世界,多年以后,再抱起兰花小被,心里仍然不是滋味,短暂的思绪过后出现的是《梁祝》的爱情主题,音乐语言在这里暗示的是雅茹的变化,短短的音乐变化,也在瞬间表达了雅茹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小芳跑进屋与妈妈相认后音乐结束,多年的感情纠葛,多少坎坷、恩怨、都在这一刻化解。
二、《离别》
《离别》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
剧中,这首钢琴曲代表的是竹心和沪生的爱情。竹心喜欢弹奏肖邦的曲子,沪生送给她一本《肖邦钢琴曲》,同时也表达了二人甜蜜的爱情。在后来的发展中,沪生和慧芳结婚了,竹心在雅茹宿舍等沪生,听着唱机里肖邦的钢琴曲,画面在此时表达的是竹心的美好回忆。情节继续发展,再后来竹心和沪生一起翻译文章,休息时听起这首钢琴曲,画面与音乐交织,回忆过去。
剧中选用肖邦钢琴曲中的《离别》,寓意也是非常明显的,用一首美丽而伤感的音乐代表了竹心和沪生的爱情,分别在不同的段落中出现,在诠释画面内容的同时,也是对二人爱情的回忆。
三、《少女的祈祷》
《少女的祈祷》是波兰女钢琴家苔克拉·芭达捷芙丝卡在1856创作的。
这首钢琴曲在剧中的首次出现是以竹心为鼓励东东学钢琴而弹奏的,在琴声中一家人都安静下来,这时的音乐既表现了乐曲的优美,也表达了竹心对东东的期望。再一次出现是由东东弹奏的,在东东参加钢琴比赛时,他本应该弹奏《小星星变奏曲》,但他没有按照规定演奏曲目,而演奏了这首《少女的祈祷》,献给他的两位妈妈。东东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两位妈妈的爱,同时也打动了观众的心。
以上是《渴望》中选用的三首具有代表性的乐曲。这三首乐曲分别代表了三种感情。《梁祝》在剧中主要是录音机播放的形式出现,在不同阶段表现对不同人物的心理刻画,在《梁祝》与剧中人物的交集中表现着幸福——痛苦——幸福。让观众在感受《梁祝》的同时,也感受到主人公的各个时期的心理变化。《离别》同样是以电唱机的形式出现,表现的是沪生和竹心两人的爱情,每一次出现都表现着不同阶段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和心中的永恒。《少女的祈祷》则表达了竹心对东东的关心与爱护,主要是以弹奏的形式出现,前后弹奏的人不同,也表达了一种爱的回报。
这三首乐曲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了《渴望》的真谛,人活着不能只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在现如今的社会回首这部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依然有一份质朴,一份纯真,一份无私打动着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①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作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