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流逝,古老的诗的王国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思想越发达,文学就越丰富,肩负对人类生活进行反思和描述的文学,也变得更加异彩纷呈。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诗的国度,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的诗歌也在蓬勃发展着。今天的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给学生提供优秀的新诗供学生学习和欣赏,以第一流的作品培养学生第一流的文学趣味,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建立起新诗与学生阅读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学生消除理解上的隔膜、得到精神上的收益并进而形成对新诗的热爱,需要走进诗人创造的审美追求的艺术世界,不能只在诗的外在特征上做一些一般性的归纳,如形象、结构、语言等,而要深入到诗歌的内部,进入诗中的意象和意象组合构成的艺术世界,从内部去体味诗人创作的审美追求与作品的深层的美和意蕴。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特征,也具有人文性特质,利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新诗教学应充分开掘意象中包含的丰富的审美元素,如“绘画美”、“智性美”、“音乐美”、“新奇美”,把学生引入它所展示的优美境界,使学生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得到熏陶,提高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
一、意象广义的绘画美
闻一多在研究诗美时,提出了“三美说”理论,其中“绘画美”讨论的就是诗歌意象在表层意义上给人的感受。正如艾略特所说:“丁尼孙和勃朗宁都是诗人,而且他们也都思考,但是他们不能像闻到玫瑰花香一样立刻感受到他们的思想”。诗歌不是哲学的说理,只有用意象使人感受思想象感受玫瑰花香一样,诗歌才是成功的,而人主要以视觉为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所以诗人在营造意象时特别注意意象的画面感。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就是一幅水草图,而闻一多《口供》“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著夕阳,/黄昏里绩满了蝙蝠的翅膀。…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配著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这里的每一个意象也都是一幅画,足见“绘画美”是诗人重要的审美追求。我们在学习中也应充分地抓住诗中意象的美的因子,在反复的吟咏中享受审美的陶醉。
二、意象提炼的智性美
诗人观察世界感悟人生,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内心进行熔铸沉淀,又在日常生活中苦心孤诣地捕捉意象,最终营造出附丽着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意象。诗人的人生经验和情感沉潜得越深,越能形成“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里去”的穿透力,营造出的意象就越具有丰厚的内涵。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不仅要欣赏诗歌的感性美,还要欣赏诗人在意象中熔铸的智性美,这种智性美就是诗人对主、客观世界进行理性思考后用具体意象完成的高度概括,如臧克家的《三代》:“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诗人简练地用三个意象来概括三代人的命运,深刻揭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三个意象凝聚着诗人深沉的思考和无限的感慨,高度凝练的意象带来了冷峻、深刻的艺术效果,诗歌显得质朴而又内涵深厚。
三、意象组合的音乐美
音乐是给人美感的艺术,诗歌的语言本应讲究音乐美。但诗的音乐性并不一定要求诗歌必须用韵或讲平仄对仗,正如戴望舒所说:“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所以只要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律动的节奏和谐统一,诗歌便有了音乐美,这种节奏必然会在意象的组合上体现出来,如戴望舒的《乐园鸟》:“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这首诗没有押韵,但诗情抑扬起伏,节奏有张有弛,韵律自然和谐,情意缠绵不尽,形成了听觉上的美好享受。
四、意象创造的新奇美
清朝的赵翌曾说,“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杜甫也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最大的敌人是陈词滥调,最推崇的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新诗的美也就美在奇特的联想、新鲜的意象、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及其组合方式,营造出一个精美的艺术世界,给人无尽的审美享受。如诗人李金发特别善于捕捉新奇的意象,他的《夜之歌》开头几句:“我们散步在死草上,/悲愤纠缠在我们膝下。//粉红色之记忆,/如道旁朽兽,发出奇臭。// 遍布在小城里,/扰乱了无数沉睡。//我已破之心轮,/永转动在泥污下。”通感的运用打破了日常语言的逻辑,使人获得一种非常陌生和新奇的语言效果。意象的独创,可以说是诗人的生命,正如朱光潜所说:“像其他艺术一样,诗要说的话都必定是新鲜的。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谓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而我们也就在这新鲜有趣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惊叹于诗人的创造力,从而逐步养成对诗歌终生的热爱。
一、意象广义的绘画美
闻一多在研究诗美时,提出了“三美说”理论,其中“绘画美”讨论的就是诗歌意象在表层意义上给人的感受。正如艾略特所说:“丁尼孙和勃朗宁都是诗人,而且他们也都思考,但是他们不能像闻到玫瑰花香一样立刻感受到他们的思想”。诗歌不是哲学的说理,只有用意象使人感受思想象感受玫瑰花香一样,诗歌才是成功的,而人主要以视觉为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所以诗人在营造意象时特别注意意象的画面感。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就是一幅水草图,而闻一多《口供》“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著夕阳,/黄昏里绩满了蝙蝠的翅膀。…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配著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这里的每一个意象也都是一幅画,足见“绘画美”是诗人重要的审美追求。我们在学习中也应充分地抓住诗中意象的美的因子,在反复的吟咏中享受审美的陶醉。
二、意象提炼的智性美
诗人观察世界感悟人生,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内心进行熔铸沉淀,又在日常生活中苦心孤诣地捕捉意象,最终营造出附丽着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意象。诗人的人生经验和情感沉潜得越深,越能形成“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里去”的穿透力,营造出的意象就越具有丰厚的内涵。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不仅要欣赏诗歌的感性美,还要欣赏诗人在意象中熔铸的智性美,这种智性美就是诗人对主、客观世界进行理性思考后用具体意象完成的高度概括,如臧克家的《三代》:“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埋葬。”诗人简练地用三个意象来概括三代人的命运,深刻揭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三个意象凝聚着诗人深沉的思考和无限的感慨,高度凝练的意象带来了冷峻、深刻的艺术效果,诗歌显得质朴而又内涵深厚。
三、意象组合的音乐美
音乐是给人美感的艺术,诗歌的语言本应讲究音乐美。但诗的音乐性并不一定要求诗歌必须用韵或讲平仄对仗,正如戴望舒所说:“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所以只要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律动的节奏和谐统一,诗歌便有了音乐美,这种节奏必然会在意象的组合上体现出来,如戴望舒的《乐园鸟》:“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这首诗没有押韵,但诗情抑扬起伏,节奏有张有弛,韵律自然和谐,情意缠绵不尽,形成了听觉上的美好享受。
四、意象创造的新奇美
清朝的赵翌曾说,“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杜甫也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最大的敌人是陈词滥调,最推崇的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新诗的美也就美在奇特的联想、新鲜的意象、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及其组合方式,营造出一个精美的艺术世界,给人无尽的审美享受。如诗人李金发特别善于捕捉新奇的意象,他的《夜之歌》开头几句:“我们散步在死草上,/悲愤纠缠在我们膝下。//粉红色之记忆,/如道旁朽兽,发出奇臭。// 遍布在小城里,/扰乱了无数沉睡。//我已破之心轮,/永转动在泥污下。”通感的运用打破了日常语言的逻辑,使人获得一种非常陌生和新奇的语言效果。意象的独创,可以说是诗人的生命,正如朱光潜所说:“像其他艺术一样,诗要说的话都必定是新鲜的。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谓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而我们也就在这新鲜有趣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惊叹于诗人的创造力,从而逐步养成对诗歌终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