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基层有些地方,牌子越挂越多,制度越挂越多。每年做牌子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有时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考核。您觉得“牌子满墙”,到底值不值?
是“牌子”更是责任
牌子多一个 责任多一分
关于“牌子满墙”,必须要辩证看待,若只是挂牌子不干事,那肯定是不可取的,必须要禁止,但这种情况在我所处的基层政府里是不存在的。现在我的职务是民政干事,民政办有优抚、有民政、有慈善、有残联,这样的牌子多挂一个,我们基层干部的责任就增加一分。牌子挂得多,不止是为了检查,更是为了给老百姓多干事、干实事、干好事。百姓到政府来,一看牌子就能知道找哪个部门,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工作效率,何乐而不为?我认为挂牌子只是手段,目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检查也是通过监督来为人民服务,三者并不冲突。 (来凤 姚涵飞)
有制度 也要有牌子
基层的确牌子制度比较多,因为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要有程序规范,规范就得有制度,制度一定就要有牌子。但是,互联网时代亦可采用集中采购的形式,将制度牌与宣传牌有机融合,建立平台或大屏幕,要办什么事用什么制度,上平台一查便知。平时可以用大屏幕滚动播出,联网后查询也方便省事。
(五峰 陈振洲)
“牌子满墙”是双刃剑
“牌子满墙”的确好,各项规章制度上墙了,说明宣传了、重视了,领导检查会十分高兴;“牌子满墙”的确坏,各项规章制度上墙了,年终结账,“奉献”给广告打印公司的费用吓了一跳。其实基层挂很多牌子,是为了服务群众,为群众提供办事指南和程序。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挂牌子是为了起到宣传作用,这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应付工作,不计成本在墙上挂无关紧要的各项制度,这是必须纠正的,是画蛇添足,必须坚决反对。 (红安 李华涛)
“牌子意识”要下岗
是时候叫牌子下岗了!
牌子满墙,对于基层来说,也是无奈之举,这个要上墙,那个要上墙,能有多少面墙可上?今天钉一块,明天钉一块,后天取下来换一块,干净整洁的墙面变得千疮百孔。做了牌子,上了墙,看似宣传到了位,工作留了痕迹,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真正铭记于心、贯彻落实,就看这满墙的牌子吗?应付检查做牌子,这是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进行检查看牌子,这是不是一种官僚主义?是时候叫牌子下岗了!QQ、微信、网站……如此多的宣传平台,何必钟情于几块牌子,和墙过不去呢?
(黄州 祖学梅)
有了“牌子”丢了“牌面”
冗余的牌子是“形式主义”影响下的现时反映,反复更换的牌子也是“无为无能”的本领恐慌下所寻求的自我安慰。在农村基层,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贫困群众的生活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村湾环境的整治效果都能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名片”。“牌子”可有可无,但为人民群众出实功干实事的“牌面”不可轻弃。 (大悟 叶龙)
莫让牌子沦为应付检查的遮羞布
曾几何时,基层单位开始流行悬挂各类制度的牌子。領导在调研检查时也有意无意的被引导去看这些制度牌子,似乎是牌子越多越能展示工作,牌子沦为应付检查的遮羞布。但事实上,这些“精心”制作的牌子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浪费,更助长了形式主义之风。牌子的初衷是简要展示工作、高效服务群众,其本质是要实而管用。一个管用的牌子其本身并不在于长,不在于多,就像基层党组织悬挂的入党誓词,虽然只有短短80个字,但每每看到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时时提醒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丹江口 李正刚)
要“上墙”更要“落地”
乡村振兴亟待“清牌减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最形象、最真实的写照,基层干部不仅要服务群众,还要应付政府职能部门诸多检查和考核,这就使得基层“牌子何其多”,制度“上墙不上心”。基层组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而“牌子泛滥”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而且助长了形式主义。在基层,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挂了多少牌子,老百姓根本不看,与其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式牌,不如深入田间地头把政策讲好、讲透,入心入脑更重要! (来凤 易秋秋)
牌子制度不能止于上墙,更要落地
有些基层单位,牌子和制度满面墙,每年花费不少。这种做法值不值?关键看责任和制度是否落地。牌子和制度上墙是第一步,是形式,落实才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内容,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党的十九大要求增强“狠抓落实本领”,这是力戒形式主义的法宝。牌子和制度上墙,怕就怕只上墙,不落地。责任和制度落地,党的政策才能落实,群众的利益才能落袋。要让满墙的牌子和制度,变成群众满堂的喝彩。 (武汉 李颖)
制度既要“上墙”更要“落实”
规章制度本是工作的标准、行为的准则、监督的手段,适度“上墙”能起到指导、警示、鞭策、便民的潜在作用。当前“牌子满墙”现象泛滥,无形加重了基层工作量,加大了财政负担,助长了形式主义之风。要为“制度减负”,将制度整合规类,统一通用制度,特设专业制度,开设动态制度,便于熟记;要为“制度增效”,以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鞭策工作常态化开展,督促干部履职尽责,利于实用;要为“制度转型”,转变考核问责风向标,既看墙上的牌子,也问干部熟知的政策,更看群众得到的实惠,重于落实。 (麻城 聂丹芬)
是“牌子”更是责任
牌子多一个 责任多一分
关于“牌子满墙”,必须要辩证看待,若只是挂牌子不干事,那肯定是不可取的,必须要禁止,但这种情况在我所处的基层政府里是不存在的。现在我的职务是民政干事,民政办有优抚、有民政、有慈善、有残联,这样的牌子多挂一个,我们基层干部的责任就增加一分。牌子挂得多,不止是为了检查,更是为了给老百姓多干事、干实事、干好事。百姓到政府来,一看牌子就能知道找哪个部门,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工作效率,何乐而不为?我认为挂牌子只是手段,目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检查也是通过监督来为人民服务,三者并不冲突。 (来凤 姚涵飞)
有制度 也要有牌子
基层的确牌子制度比较多,因为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都要有程序规范,规范就得有制度,制度一定就要有牌子。但是,互联网时代亦可采用集中采购的形式,将制度牌与宣传牌有机融合,建立平台或大屏幕,要办什么事用什么制度,上平台一查便知。平时可以用大屏幕滚动播出,联网后查询也方便省事。
(五峰 陈振洲)
“牌子满墙”是双刃剑
“牌子满墙”的确好,各项规章制度上墙了,说明宣传了、重视了,领导检查会十分高兴;“牌子满墙”的确坏,各项规章制度上墙了,年终结账,“奉献”给广告打印公司的费用吓了一跳。其实基层挂很多牌子,是为了服务群众,为群众提供办事指南和程序。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挂牌子是为了起到宣传作用,这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应付工作,不计成本在墙上挂无关紧要的各项制度,这是必须纠正的,是画蛇添足,必须坚决反对。 (红安 李华涛)
“牌子意识”要下岗
是时候叫牌子下岗了!
牌子满墙,对于基层来说,也是无奈之举,这个要上墙,那个要上墙,能有多少面墙可上?今天钉一块,明天钉一块,后天取下来换一块,干净整洁的墙面变得千疮百孔。做了牌子,上了墙,看似宣传到了位,工作留了痕迹,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真正铭记于心、贯彻落实,就看这满墙的牌子吗?应付检查做牌子,这是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进行检查看牌子,这是不是一种官僚主义?是时候叫牌子下岗了!QQ、微信、网站……如此多的宣传平台,何必钟情于几块牌子,和墙过不去呢?
(黄州 祖学梅)
有了“牌子”丢了“牌面”
冗余的牌子是“形式主义”影响下的现时反映,反复更换的牌子也是“无为无能”的本领恐慌下所寻求的自我安慰。在农村基层,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贫困群众的生活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村湾环境的整治效果都能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名片”。“牌子”可有可无,但为人民群众出实功干实事的“牌面”不可轻弃。 (大悟 叶龙)
莫让牌子沦为应付检查的遮羞布
曾几何时,基层单位开始流行悬挂各类制度的牌子。領导在调研检查时也有意无意的被引导去看这些制度牌子,似乎是牌子越多越能展示工作,牌子沦为应付检查的遮羞布。但事实上,这些“精心”制作的牌子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浪费,更助长了形式主义之风。牌子的初衷是简要展示工作、高效服务群众,其本质是要实而管用。一个管用的牌子其本身并不在于长,不在于多,就像基层党组织悬挂的入党誓词,虽然只有短短80个字,但每每看到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时时提醒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丹江口 李正刚)
要“上墙”更要“落地”
乡村振兴亟待“清牌减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最形象、最真实的写照,基层干部不仅要服务群众,还要应付政府职能部门诸多检查和考核,这就使得基层“牌子何其多”,制度“上墙不上心”。基层组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而“牌子泛滥”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而且助长了形式主义。在基层,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挂了多少牌子,老百姓根本不看,与其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式牌,不如深入田间地头把政策讲好、讲透,入心入脑更重要! (来凤 易秋秋)
牌子制度不能止于上墙,更要落地
有些基层单位,牌子和制度满面墙,每年花费不少。这种做法值不值?关键看责任和制度是否落地。牌子和制度上墙是第一步,是形式,落实才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内容,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党的十九大要求增强“狠抓落实本领”,这是力戒形式主义的法宝。牌子和制度上墙,怕就怕只上墙,不落地。责任和制度落地,党的政策才能落实,群众的利益才能落袋。要让满墙的牌子和制度,变成群众满堂的喝彩。 (武汉 李颖)
制度既要“上墙”更要“落实”
规章制度本是工作的标准、行为的准则、监督的手段,适度“上墙”能起到指导、警示、鞭策、便民的潜在作用。当前“牌子满墙”现象泛滥,无形加重了基层工作量,加大了财政负担,助长了形式主义之风。要为“制度减负”,将制度整合规类,统一通用制度,特设专业制度,开设动态制度,便于熟记;要为“制度增效”,以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鞭策工作常态化开展,督促干部履职尽责,利于实用;要为“制度转型”,转变考核问责风向标,既看墙上的牌子,也问干部熟知的政策,更看群众得到的实惠,重于落实。 (麻城 聂丹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