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1- 1994,四川成都人,黄埔第6期学员】
她叱咤风云,曾被宋庆龄、鲁迅挽救出纳粹德国的女牢;她写出过影响世界的报告文学,曾被斯大林亲定为“高尔基的灵柩执绋人”;她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却被国民党授予少将军衔;她婚姻生活曲折不幸,却与陈毅有过一段“互等3年”的恋情……她叫胡兰畦,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杰出女性。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一批女兵
1901年6月22日,胡兰畦出生于四川成都。自她记事时,母亲就教她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传统名篇,使胡兰畦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五四时期,胡兰畦投入反帝反封建运动。1920年冬,她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1922年5月4日,胡兰畦加入恽代英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读到马、恩著作的最早中译本,并发起组织了四川妇女联合会,参加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反封建斗争的一员猛将。
1926年秋,在北伐战争高潮中,胡兰畦离开以何香凝为部长的中央妇女部,前往北伐前线,准备投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当时,中央军校招募了来自各地的1000多名学员,并首次招收了200名女学员,开创了中国女兵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的先河。1927年初,26岁的胡兰畦成为军校女生队的一员,她人生中最传奇、最精彩的大幕也由此拉开。此时,代校长是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邓演达,教育长为名将张治中。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分管女生队;施存统任女生队政治部主任;陈毅任军校中共党团书记,公开身份是政治部“准尉文书”;徐向前任政治大队第一队队长。
当时,女学员一律留短发,着深灰色军装,紧束腰带。跟男学员不同的是,她们打黑色绑腿,军服双袖缀红色字母“W”标记,并佩带短枪。
1927年7月,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胡兰畦等第一批女兵颁发了结业证书。
被高尔基赞“是一个真正的人”
胡兰畦军校毕业后,代理国民党汉口特别党部妇女部长和武汉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湘鄂赣妇女运动指导委员。1927年12月,胡兰畦赴德国留学。1930年10月,经廖承志(时任汉堡国际海员总工会俱乐部书记)、成仿吾(时任中共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主编)介绍,胡兰畦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编入“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
1933年春,希特勒上台,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胡兰畦也被希特勒政府逮捕。后经宋庆龄和鲁迅等人的帮助,才得以获释,但德国政府限她5日内离境。
之后,胡兰畦流亡到了巴黎,隐藏在巴黎近郊的一个犹太人办的工农学校里近10个月。她利用这段时间,写出了《在德国女牢中》。这部长达14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以亲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记述了自己的狱中生活,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对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的残酷迫害,也记录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女囚对法西斯的仇恨及她们机智顽强的斗争。这部作品陆续在法国作家亨利、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连载,并被译成俄、英、德、西班牙等国文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普遍赞扬。俄文版《在德国女牢中》出版后,被当作中国文学的一个标本,引起了苏联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1934年8月17日,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胡兰畦受邀在大会上作了即席演说,主持大会的高尔基深受感动。晚宴时,高尔基把胡兰畦安排坐在自己右边第一个座位上,而左边位置是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莫洛托夫。高尔基指着胡兰畦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人。”
西安事变发生后,李济深派胡兰畦到上海,负责送去他给宋庆龄、何香凝的信。此后,胡兰畦在上海留了下来。
蒋介石委任的女将军
抗战爆发后,革命元老何香凝担任全国妇女慰劳总会上海分会会长。作为何香凝的秘书,胡兰畦目睹了日寇的烧杀淫掠,和全国人民一样义愤填膺。她自告奋勇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办的女工补习学校中招了10个女青年,组成“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得到何香凝的支持。
1937年10月5日,战地服务团正式成立。当天下午,女兵们向何香凝告别,奔赴抗日前线。抵达前线后,胡兰畦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上前线救伤兵、运弹药,还经常代一些士兵写家书,帮助老百姓在前沿阵地抢割水稻,把支前工作搞得热火朝天。对于部队中违反军队风纪、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胡兰畦写成报告,转呈军长罗卓英处理。一时间,出现了军不扰民、人民拥军的可喜场面。为此,罗卓英又和胡兰畦商量,能否再招募一些女兵,扩大战地服务团的工作范围。于是,胡兰畦到上海又招募了8名新团员。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战地服务团随军撤离上海。其后的3年多时间里。胡兰畦率领战地服务团的姑娘们,足迹遍布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各个战场,行程两万多公里,为伤兵医院服务。她们还演出抗日节目,被誉为“战地之花”、“当代花木兰”。
1939年8月,胡兰畦来到陪都重庆。由于她在抗战中影响甚大,深得蒋介石赏识,不久,蒋给胡兰畦发了一个委任状,任命她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胡兰畦由此成为近代中国为数极少的女将军。
陈毅苦恋的凄凉女友
1923年春,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到家乡的陈毅,担任了重庆《新蜀报》文艺副刊的主笔。他以“曲秋”为笔名写出大量思想激进的诗文,指点江山、抨击时政,在四川知识界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时,具有五四思潮的胡兰畦读了“曲秋”发表的一篇篇优美而激扬的文章,立刻从心底产生了共鸣,于是直接到报馆寻找作者。两人见面交谈之后,她才知道这个“曲秋”的真名叫陈毅,从此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几乎无话不谈。
1927年初,胡兰畦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再次见到了好友陈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被解散。在中共党组织的争取下,军校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教导团。7月中旬,在第二方面军及教导团奉命东征讨蒋、准备开拔九江的前一天,陈毅特地从武昌到汉口,向陈梦云、胡兰畦及范英士等辞行。
1938年初,胡兰畦率领战地服务团来到南昌。此时,项英、陈毅等正在南昌组建新四军。自汉口一别,胡兰畦与陈毅已经有10年没有见面了。久别重逢,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胡兰畦讲述了这些年的经历,也提到与陈梦云离婚的情况。
陈毅在南昌与胡兰畦彻夜倾诉思念,遂订白首之盟。陈毅禀告父母,得到同意。然而组织上却不同意,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项英找陈毅谈话,并亲自找到胡兰畦,说二人倘若结婚,则胡的党员身份就暴露了,“你这个团长还是留在国民党部队里,对革命更有贡献”。作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只能遵守命令,与胡兰畦痛哭而别。之后,陈毅致信胡兰畦说:“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3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1940年2月,陈毅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干事张茜在溧阳县水西村结婚。可胡兰畦却一杯苦酒喝了终生,她牺牲个人幸福,孤独地战斗在隐蔽战线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陈毅当了首任市长。胡兰畦写信要见他。接待她的却是副市长潘汉年,潘对胡兰畦说:“陈毅都儿女成群了,你不要再来干扰他了。”胡兰畦顿感一阵凄凉,只是一个劲儿地哭。但陈毅还是给她写了封介绍信,介绍她到北京工学院工作。
一生毁誉交加、沉浮无定
由于胡兰畦的复杂经历,她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运动员”:“三反”、“五反”时,她被指责“贪污”,遭批斗。后来调到图书馆任副主任,又遇“反胡风运动”,她被打成“胡风分子”,停职反省。1957年,她又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文革”中更是雪上加霜,受尽凌辱和折磨……
1978年平反后,胡兰畦重新入党,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胡兰畦的一生毁誉交加、沉浮无定,几多辉煌与苦涩。正如她自己在回忆录里所说:“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
(摘自《名人传记》2010年第12期)
她叱咤风云,曾被宋庆龄、鲁迅挽救出纳粹德国的女牢;她写出过影响世界的报告文学,曾被斯大林亲定为“高尔基的灵柩执绋人”;她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却被国民党授予少将军衔;她婚姻生活曲折不幸,却与陈毅有过一段“互等3年”的恋情……她叫胡兰畦,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杰出女性。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一批女兵
1901年6月22日,胡兰畦出生于四川成都。自她记事时,母亲就教她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传统名篇,使胡兰畦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五四时期,胡兰畦投入反帝反封建运动。1920年冬,她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1922年5月4日,胡兰畦加入恽代英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读到马、恩著作的最早中译本,并发起组织了四川妇女联合会,参加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反封建斗争的一员猛将。
1926年秋,在北伐战争高潮中,胡兰畦离开以何香凝为部长的中央妇女部,前往北伐前线,准备投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当时,中央军校招募了来自各地的1000多名学员,并首次招收了200名女学员,开创了中国女兵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的先河。1927年初,26岁的胡兰畦成为军校女生队的一员,她人生中最传奇、最精彩的大幕也由此拉开。此时,代校长是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邓演达,教育长为名将张治中。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分管女生队;施存统任女生队政治部主任;陈毅任军校中共党团书记,公开身份是政治部“准尉文书”;徐向前任政治大队第一队队长。
当时,女学员一律留短发,着深灰色军装,紧束腰带。跟男学员不同的是,她们打黑色绑腿,军服双袖缀红色字母“W”标记,并佩带短枪。
1927年7月,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胡兰畦等第一批女兵颁发了结业证书。
被高尔基赞“是一个真正的人”
胡兰畦军校毕业后,代理国民党汉口特别党部妇女部长和武汉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湘鄂赣妇女运动指导委员。1927年12月,胡兰畦赴德国留学。1930年10月,经廖承志(时任汉堡国际海员总工会俱乐部书记)、成仿吾(时任中共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主编)介绍,胡兰畦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编入“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
1933年春,希特勒上台,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胡兰畦也被希特勒政府逮捕。后经宋庆龄和鲁迅等人的帮助,才得以获释,但德国政府限她5日内离境。
之后,胡兰畦流亡到了巴黎,隐藏在巴黎近郊的一个犹太人办的工农学校里近10个月。她利用这段时间,写出了《在德国女牢中》。这部长达14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以亲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记述了自己的狱中生活,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对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的残酷迫害,也记录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女囚对法西斯的仇恨及她们机智顽强的斗争。这部作品陆续在法国作家亨利、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连载,并被译成俄、英、德、西班牙等国文字,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普遍赞扬。俄文版《在德国女牢中》出版后,被当作中国文学的一个标本,引起了苏联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1934年8月17日,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胡兰畦受邀在大会上作了即席演说,主持大会的高尔基深受感动。晚宴时,高尔基把胡兰畦安排坐在自己右边第一个座位上,而左边位置是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莫洛托夫。高尔基指着胡兰畦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人。”
西安事变发生后,李济深派胡兰畦到上海,负责送去他给宋庆龄、何香凝的信。此后,胡兰畦在上海留了下来。
蒋介石委任的女将军
抗战爆发后,革命元老何香凝担任全国妇女慰劳总会上海分会会长。作为何香凝的秘书,胡兰畦目睹了日寇的烧杀淫掠,和全国人民一样义愤填膺。她自告奋勇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办的女工补习学校中招了10个女青年,组成“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得到何香凝的支持。
1937年10月5日,战地服务团正式成立。当天下午,女兵们向何香凝告别,奔赴抗日前线。抵达前线后,胡兰畦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上前线救伤兵、运弹药,还经常代一些士兵写家书,帮助老百姓在前沿阵地抢割水稻,把支前工作搞得热火朝天。对于部队中违反军队风纪、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胡兰畦写成报告,转呈军长罗卓英处理。一时间,出现了军不扰民、人民拥军的可喜场面。为此,罗卓英又和胡兰畦商量,能否再招募一些女兵,扩大战地服务团的工作范围。于是,胡兰畦到上海又招募了8名新团员。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战地服务团随军撤离上海。其后的3年多时间里。胡兰畦率领战地服务团的姑娘们,足迹遍布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各个战场,行程两万多公里,为伤兵医院服务。她们还演出抗日节目,被誉为“战地之花”、“当代花木兰”。
1939年8月,胡兰畦来到陪都重庆。由于她在抗战中影响甚大,深得蒋介石赏识,不久,蒋给胡兰畦发了一个委任状,任命她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胡兰畦由此成为近代中国为数极少的女将军。
陈毅苦恋的凄凉女友
1923年春,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到家乡的陈毅,担任了重庆《新蜀报》文艺副刊的主笔。他以“曲秋”为笔名写出大量思想激进的诗文,指点江山、抨击时政,在四川知识界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时,具有五四思潮的胡兰畦读了“曲秋”发表的一篇篇优美而激扬的文章,立刻从心底产生了共鸣,于是直接到报馆寻找作者。两人见面交谈之后,她才知道这个“曲秋”的真名叫陈毅,从此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几乎无话不谈。
1927年初,胡兰畦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再次见到了好友陈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被解散。在中共党组织的争取下,军校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教导团。7月中旬,在第二方面军及教导团奉命东征讨蒋、准备开拔九江的前一天,陈毅特地从武昌到汉口,向陈梦云、胡兰畦及范英士等辞行。
1938年初,胡兰畦率领战地服务团来到南昌。此时,项英、陈毅等正在南昌组建新四军。自汉口一别,胡兰畦与陈毅已经有10年没有见面了。久别重逢,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胡兰畦讲述了这些年的经历,也提到与陈梦云离婚的情况。
陈毅在南昌与胡兰畦彻夜倾诉思念,遂订白首之盟。陈毅禀告父母,得到同意。然而组织上却不同意,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项英找陈毅谈话,并亲自找到胡兰畦,说二人倘若结婚,则胡的党员身份就暴露了,“你这个团长还是留在国民党部队里,对革命更有贡献”。作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只能遵守命令,与胡兰畦痛哭而别。之后,陈毅致信胡兰畦说:“马革裹尸是壮烈牺牲,从容就义是沉默牺牲。为了革命,我们就吃下这杯苦酒吧。假如我们3年内不能结合,就各人自由,互不干涉。”
1940年2月,陈毅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干事张茜在溧阳县水西村结婚。可胡兰畦却一杯苦酒喝了终生,她牺牲个人幸福,孤独地战斗在隐蔽战线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陈毅当了首任市长。胡兰畦写信要见他。接待她的却是副市长潘汉年,潘对胡兰畦说:“陈毅都儿女成群了,你不要再来干扰他了。”胡兰畦顿感一阵凄凉,只是一个劲儿地哭。但陈毅还是给她写了封介绍信,介绍她到北京工学院工作。
一生毁誉交加、沉浮无定
由于胡兰畦的复杂经历,她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运动员”:“三反”、“五反”时,她被指责“贪污”,遭批斗。后来调到图书馆任副主任,又遇“反胡风运动”,她被打成“胡风分子”,停职反省。1957年,她又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文革”中更是雪上加霜,受尽凌辱和折磨……
1978年平反后,胡兰畦重新入党,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胡兰畦的一生毁誉交加、沉浮无定,几多辉煌与苦涩。正如她自己在回忆录里所说:“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上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
(摘自《名人传记》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