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兴趣是支撑学生持续化参与课堂互动的原始动力,在缺乏兴趣的状态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鲜少主动思考问题并提出独立的观点,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有互通性,知识点之间可按照时间线、故事的發展脉络等进行延伸,串联各个知识问题形成历史的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的引领学生完成理解的探究,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以口头的描述形式分析历史,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学习,求知的模式较为死板单一,致使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教师应依从学生的视角展开互动,通过多元化的形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好奇心理,逐渐的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兴趣意识,使得历史的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言:
初中历史中囊括了诸多的史实故事,原本能够激发出初中阶段学生的悬念探究心理,但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能力的考虑,学生鲜少有机会阐述自己的疑问和见解,逐渐的对历史失去兴趣,圈画重点,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强迫自己记忆,最后在开放性的问题、深层次的历史问题中,无法灵活应变,历史的知识仅停滞在课堂的应用上,无法以史明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启示,教师应构建与学生沟通的平等桥梁,在和谐的空间中,触发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使得学生改变被动的记忆习惯,自主辩证历史的问题,兴趣延伸到课外强化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一、精心安排导入手段
导入环节应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的参与历史的探究思考,展开课堂的互动讨论,通常情况下,课堂上前期开始的几分钟时间已经奠定了本节课的质量基础,因此教师应改变单一化的导入模式,改变学生历史囫囵吞枣的习惯,利用历史的故事悬念、疑问引导、情境创设等形式,让历史的课堂伊始就充满了和谐,讲历史中陌生的问题与学生已经熟知的知识衔接起来,通过古文的有关背景信息导入,学生对历史的掌握面更广,从宏观的视角展开历史的思考,有效的避免了对历史理解的偏颇,结合历史上人物、故事等典型的案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迁移情感体会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心理动态,梳理历史错乱的知识信息。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让学生们朗诵文章,在字语间体会曹操的豪言壮志,并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二、合理应用问题设疑
学习无疑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利用问题设疑,引起学生注意力,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当学生进入这个过程时,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疑问,思考并作出解决,学习目标达到了,学习兴趣也产生了。比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时,学生对纸的来源有了一定的了解,认为造纸术很简单。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提出疑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书写材料是纸张,那在这之前是以什么作为书写材料的?”以此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带着问题去找寻答案,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力度,积极主动的了解历史。
三、建造历史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帮助学生们去摸索探究这部分历史信息,寻求更全面,更详细的历史报告。比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唐朝文成公主和亲这一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场景:大家想象一下,唐太宗在让文成公主去吐蕃和亲时,会对文成公主嘱咐些什么?这样子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让学生们自身融入到历史环境中去。在此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还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使学生以切身的感受,体验去了解历史。
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导入语设计的巧妙,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导入语。例如: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首先给学生讲有人说斯陀夫人写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一部书,挑起了美国内战。进而指出美国总统林肯在接见斯陀夫人时说:“你是一位挑起战争的小妇人。”之后提出问题:“对以上材料的说法你是否认为有道理?美国内战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创设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对要学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境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国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六、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一切教学活动均需以学生为中心,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依据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例如,在“镇南关大捷”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伊始可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学习教材知识,待其掌握本节课大意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本节课中,镇南关战役的结果怎么样?学生会回答:“冯子材将军带领军民顺利取得了胜利。”教师可继续发问:该场战役后中法战局如何?学生可依据教材知识回答:“我国取得战场主动权,法国茹费理政府倒台。”然后,教师可告知学生中法战争最终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此言一出,学生一片愕然,纷纷表示不理解,此时教师可利用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你们知道为什么是这种结局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并发表意见,使其明确“清政府腐败,一味妥协求和”的本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是一项任务重、内容繁琐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充满耐心、信心、爱心,也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各种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一切以学生为前提的教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众多,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充分利用,合理利用,就一定能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投身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徐继红.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做法[J].文科爱好者,2011,(05):97.
[2]朱冬菊.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初探[J].新校园,2012,(05):50.
[3]张秀丽.激发学生兴趣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J].科教导刊,2013,(30):147+180.
[4]曾毓珍.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10):84-8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言:
初中历史中囊括了诸多的史实故事,原本能够激发出初中阶段学生的悬念探究心理,但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能力的考虑,学生鲜少有机会阐述自己的疑问和见解,逐渐的对历史失去兴趣,圈画重点,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强迫自己记忆,最后在开放性的问题、深层次的历史问题中,无法灵活应变,历史的知识仅停滞在课堂的应用上,无法以史明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启示,教师应构建与学生沟通的平等桥梁,在和谐的空间中,触发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使得学生改变被动的记忆习惯,自主辩证历史的问题,兴趣延伸到课外强化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一、精心安排导入手段
导入环节应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的参与历史的探究思考,展开课堂的互动讨论,通常情况下,课堂上前期开始的几分钟时间已经奠定了本节课的质量基础,因此教师应改变单一化的导入模式,改变学生历史囫囵吞枣的习惯,利用历史的故事悬念、疑问引导、情境创设等形式,让历史的课堂伊始就充满了和谐,讲历史中陌生的问题与学生已经熟知的知识衔接起来,通过古文的有关背景信息导入,学生对历史的掌握面更广,从宏观的视角展开历史的思考,有效的避免了对历史理解的偏颇,结合历史上人物、故事等典型的案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迁移情感体会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心理动态,梳理历史错乱的知识信息。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让学生们朗诵文章,在字语间体会曹操的豪言壮志,并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二、合理应用问题设疑
学习无疑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利用问题设疑,引起学生注意力,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当学生进入这个过程时,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疑问,思考并作出解决,学习目标达到了,学习兴趣也产生了。比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时,学生对纸的来源有了一定的了解,认为造纸术很简单。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提出疑问:“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书写材料是纸张,那在这之前是以什么作为书写材料的?”以此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带着问题去找寻答案,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力度,积极主动的了解历史。
三、建造历史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帮助学生们去摸索探究这部分历史信息,寻求更全面,更详细的历史报告。比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唐朝文成公主和亲这一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场景:大家想象一下,唐太宗在让文成公主去吐蕃和亲时,会对文成公主嘱咐些什么?这样子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让学生们自身融入到历史环境中去。在此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还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使学生以切身的感受,体验去了解历史。
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导入语设计的巧妙,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导入语。例如: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首先给学生讲有人说斯陀夫人写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一部书,挑起了美国内战。进而指出美国总统林肯在接见斯陀夫人时说:“你是一位挑起战争的小妇人。”之后提出问题:“对以上材料的说法你是否认为有道理?美国内战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创设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对要学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境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国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六、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一切教学活动均需以学生为中心,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依据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例如,在“镇南关大捷”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伊始可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学习教材知识,待其掌握本节课大意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本节课中,镇南关战役的结果怎么样?学生会回答:“冯子材将军带领军民顺利取得了胜利。”教师可继续发问:该场战役后中法战局如何?学生可依据教材知识回答:“我国取得战场主动权,法国茹费理政府倒台。”然后,教师可告知学生中法战争最终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此言一出,学生一片愕然,纷纷表示不理解,此时教师可利用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你们知道为什么是这种结局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并发表意见,使其明确“清政府腐败,一味妥协求和”的本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是一项任务重、内容繁琐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充满耐心、信心、爱心,也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各种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一切以学生为前提的教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众多,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充分利用,合理利用,就一定能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投身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徐继红.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做法[J].文科爱好者,2011,(05):97.
[2]朱冬菊.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初探[J].新校园,2012,(05):50.
[3]张秀丽.激发学生兴趣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J].科教导刊,2013,(30):147+180.
[4]曾毓珍.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10):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