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活对于张佩瑜来说收获满满,在各类科创活动中获得多项省、市獎项,这些奖项既有单项奖,又有团体奖。张佩瑜说,最开心的是想出一个创意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去实现,这样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从张佩瑜的获奖经历来看,这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女孩。从南京紫金山建筑到欧式建筑,从传统音律到现代科技,她都有所涉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2019年宁台港澳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交流活动中,她创造性地将传统编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当编钟跨越千年,以机器人的姿态走来,人们不得不叹服张佩瑜的巧妙构思和团队成员的动手能力。
当音乐与思想结合
张佩瑜的父母都是高校教师,特别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她的家里,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设置了“读书角”,每天她和父母都有固定的读书时间,每周还有家庭观影时间。在散步、吃饭时,一家人会对读过的书、看过的影片进行交流,各抒己见,这些都促使她养成了爱思考、多角度看问题的好习惯。
身为教师,张佩瑜的父母对海伦·辛普森说过的“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深有同感,因此很关注对张佩瑜的音乐熏陶,张佩瑜也很早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和享受。“妈妈,这段旋律我感觉弹得很难过”,在她学习钢琴曲时,她体会到用心触摸黑白键的情感。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作为合唱团的一员,被选拔赴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当她听到台下外国观众持续不断的掌声时,她意识到“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的力量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种族。那时候,一颗小小的、还没有雏形的种子在她的心中落下,在她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悄悄生根、发芽。
当音乐与科技相遇
所有的幸运绝非偶然,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得知有科技创新比赛,而且是学生自主制作中国古代传统乐器,并由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演奏时,张佩瑜十分高兴。回家放下书包,她立刻打开那本被翻了无数次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又通过电脑查阅各类资料,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思考。最终,她想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的编钟,那些编钟是如此恢宏大气,如果演奏那些编钟的是现代化的机器人,可真是现代科技与古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报名参赛、组成团队,一气呵成!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下,大家各抒己见。当张佩瑜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后,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形成了参赛的设计理念——机器人与编钟和谐统一,重现传统礼乐文化。
经过讨论,团队决定将整个工作分为编钟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两部分,设计思路初步定为:寻找材料、设计样式、初步制作、记录数据、更改设计、确定成型。张佩瑜主要负责编钟部分和现场答辩,包括材质的选择、编钟框架设计和确认演奏音乐等。
当理念与实践结合
就像盖房子,地基是基础,钢筋水泥是关键,有了坚实的地基,还需要钢筋水泥才能建成高楼大厦。实践中的每一步其实都很困难,比如选择何种材质制作编钟,才能既有更好的音色,又符合比赛的要求——必须由小组成员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可回收资源材料制作。而选择何种样式能更好地体现文化价值,也是要着重思考的地方。
经过反复讨论、多次实验,团队最终选择用悬挂起来的、装有不同水量的玻璃瓶来制作编钟,并无数次地测试音质。机器人的造型创造性地选取秦朝侍女形象,重现了传统音律之美。最后就是机器人设计,主要还是学习程序语言,经过上百次的训练和实验才实现机器人的自主路线。这期间需要对编钟进行水量和高度的调整,来实现不同音色和音调的呈现,从而形成一首完整的旋律。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张佩瑜学到了设计思路要集思广益,要勇敢尝试,努力将想法变成现实,设计过程中还要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从方案优劣对比到观测数据的对比、方案的不断修正,她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匠人精神”。特别是学习了计算机编程语言后,她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次比赛,让她亲身体会了音律之美,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现代科技的力量。
(特约编辑:孙晓明)
从张佩瑜的获奖经历来看,这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女孩。从南京紫金山建筑到欧式建筑,从传统音律到现代科技,她都有所涉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2019年宁台港澳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交流活动中,她创造性地将传统编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当编钟跨越千年,以机器人的姿态走来,人们不得不叹服张佩瑜的巧妙构思和团队成员的动手能力。
当音乐与思想结合
张佩瑜的父母都是高校教师,特别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她的家里,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设置了“读书角”,每天她和父母都有固定的读书时间,每周还有家庭观影时间。在散步、吃饭时,一家人会对读过的书、看过的影片进行交流,各抒己见,这些都促使她养成了爱思考、多角度看问题的好习惯。
身为教师,张佩瑜的父母对海伦·辛普森说过的“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深有同感,因此很关注对张佩瑜的音乐熏陶,张佩瑜也很早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和享受。“妈妈,这段旋律我感觉弹得很难过”,在她学习钢琴曲时,她体会到用心触摸黑白键的情感。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作为合唱团的一员,被选拔赴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当她听到台下外国观众持续不断的掌声时,她意识到“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的力量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种族。那时候,一颗小小的、还没有雏形的种子在她的心中落下,在她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悄悄生根、发芽。
当音乐与科技相遇
所有的幸运绝非偶然,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得知有科技创新比赛,而且是学生自主制作中国古代传统乐器,并由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演奏时,张佩瑜十分高兴。回家放下书包,她立刻打开那本被翻了无数次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又通过电脑查阅各类资料,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思考。最终,她想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的编钟,那些编钟是如此恢宏大气,如果演奏那些编钟的是现代化的机器人,可真是现代科技与古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报名参赛、组成团队,一气呵成!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下,大家各抒己见。当张佩瑜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后,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可,形成了参赛的设计理念——机器人与编钟和谐统一,重现传统礼乐文化。
经过讨论,团队决定将整个工作分为编钟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两部分,设计思路初步定为:寻找材料、设计样式、初步制作、记录数据、更改设计、确定成型。张佩瑜主要负责编钟部分和现场答辩,包括材质的选择、编钟框架设计和确认演奏音乐等。
当理念与实践结合
就像盖房子,地基是基础,钢筋水泥是关键,有了坚实的地基,还需要钢筋水泥才能建成高楼大厦。实践中的每一步其实都很困难,比如选择何种材质制作编钟,才能既有更好的音色,又符合比赛的要求——必须由小组成员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可回收资源材料制作。而选择何种样式能更好地体现文化价值,也是要着重思考的地方。
经过反复讨论、多次实验,团队最终选择用悬挂起来的、装有不同水量的玻璃瓶来制作编钟,并无数次地测试音质。机器人的造型创造性地选取秦朝侍女形象,重现了传统音律之美。最后就是机器人设计,主要还是学习程序语言,经过上百次的训练和实验才实现机器人的自主路线。这期间需要对编钟进行水量和高度的调整,来实现不同音色和音调的呈现,从而形成一首完整的旋律。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张佩瑜学到了设计思路要集思广益,要勇敢尝试,努力将想法变成现实,设计过程中还要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从方案优劣对比到观测数据的对比、方案的不断修正,她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匠人精神”。特别是学习了计算机编程语言后,她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次比赛,让她亲身体会了音律之美,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现代科技的力量。
(特约编辑:孙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