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在我国外语和对外汉语教学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总体而言,第二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交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具体来看,可以從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是架设沟通中外交际的“桥梁”,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地进行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转化工作。充当“桥梁”的根本条件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一个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不仅知道如何有效而得体地与人和环境交际,而且知道如何通过尊敬与肯定对方的多重文化身份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Spitzberg与Cupach(1984)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动机、知识和技能三部分组成。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是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感觉的敏锐性(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处理的自觉性(自觉排除干扰,有效和得体地解决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清楚认识文化差异,还要乐于接受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这才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具备跨文化意识并非易事,其中一大原因是认识文化这座“冰山”的全貌是很艰难的,而最根本的阻力来自文化优越感/中心论、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这“三大敌人”的心理干扰。
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应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交际的关系、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的关系,通过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以培养他们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的基本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跨文化交际受到“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指导,二语教学就自然必须教授两种规则而非单纯的语言结构教学和语言功能项目的操练。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语言与文化对比分析。
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进程中,实施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以三种基本模式呈现,即:地域文化学习的兼并模式、模拟交际实践的融合模式与多元文化互动的综合模式。为了兼取这些模式的优点,应将“学而知”、“学以用”与“学求新”贯穿于二语教学的始终。
四、第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已不再单纯地传授汉语知识,而成为一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教学。
1.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因素是内嵌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决定着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及句子的内在结构与构成原则。因此,既作为语言文化知识外部体现的、又作为掌握这些知识前提的跨文化能力,就是他们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能力。
从广义上讲,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学的理论能力、语言的交际能力与掌握本国和异国文化的能力。教师们只有获得了这些能力,才能成功地组织教学,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2.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树立起文化习惯意识,站在目的语国家人们文化背景的角度去进行语言学习和交际,积极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克服其负迁移作用。
对外汉语要自始至终把文化导入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之中。根据语言的双重特征,文化导入可划分为“隐性导入”和“显性导入”。前者是通过教授语言使学习者接触目的语文化;后者是通过语言媒介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
3.跨文化交际具体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表层因素,文化习俗是深层因素。教师们应当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克服文化休克现象,注意母语和目的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环境,渗入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1)历时文化和共时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结合的主要是当代共时文化。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交际准则,能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和需要讲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2)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只有结合语言教学,真实地介绍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才能使外国学生全面地了解汉文化,更为便利地与当地人交流。(3)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主要指具有两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交际并容易产生误解或冲突的语言或非语言文化;知识文化则相反。(4)词语文化和非词语文化。在两种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大多数是不等值词或不完全等值词,它们蕴含着各自的文化特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总之,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密切相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的语言交流,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宋雅雯,武汉大学文学院09级对外汉语专业。)
一、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是架设沟通中外交际的“桥梁”,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地进行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转化工作。充当“桥梁”的根本条件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一个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不仅知道如何有效而得体地与人和环境交际,而且知道如何通过尊敬与肯定对方的多重文化身份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Spitzberg与Cupach(1984)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动机、知识和技能三部分组成。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是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感觉的敏锐性(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处理的自觉性(自觉排除干扰,有效和得体地解决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清楚认识文化差异,还要乐于接受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这才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具备跨文化意识并非易事,其中一大原因是认识文化这座“冰山”的全貌是很艰难的,而最根本的阻力来自文化优越感/中心论、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这“三大敌人”的心理干扰。
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应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交际的关系、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的关系,通过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以培养他们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的基本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跨文化交际受到“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指导,二语教学就自然必须教授两种规则而非单纯的语言结构教学和语言功能项目的操练。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语言与文化对比分析。
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进程中,实施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以三种基本模式呈现,即:地域文化学习的兼并模式、模拟交际实践的融合模式与多元文化互动的综合模式。为了兼取这些模式的优点,应将“学而知”、“学以用”与“学求新”贯穿于二语教学的始终。
四、第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已不再单纯地传授汉语知识,而成为一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教学。
1.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因素是内嵌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决定着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及句子的内在结构与构成原则。因此,既作为语言文化知识外部体现的、又作为掌握这些知识前提的跨文化能力,就是他们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能力。
从广义上讲,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学的理论能力、语言的交际能力与掌握本国和异国文化的能力。教师们只有获得了这些能力,才能成功地组织教学,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2.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树立起文化习惯意识,站在目的语国家人们文化背景的角度去进行语言学习和交际,积极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克服其负迁移作用。
对外汉语要自始至终把文化导入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之中。根据语言的双重特征,文化导入可划分为“隐性导入”和“显性导入”。前者是通过教授语言使学习者接触目的语文化;后者是通过语言媒介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
3.跨文化交际具体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表层因素,文化习俗是深层因素。教师们应当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克服文化休克现象,注意母语和目的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环境,渗入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1)历时文化和共时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结合的主要是当代共时文化。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交际准则,能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和需要讲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2)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只有结合语言教学,真实地介绍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才能使外国学生全面地了解汉文化,更为便利地与当地人交流。(3)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主要指具有两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交际并容易产生误解或冲突的语言或非语言文化;知识文化则相反。(4)词语文化和非词语文化。在两种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大多数是不等值词或不完全等值词,它们蕴含着各自的文化特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总之,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密切相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的语言交流,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宋雅雯,武汉大学文学院09级对外汉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