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本真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z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和谐统一 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4-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课堂上,师生激情洋溢,或朗读,或理解,或对话、或表演,或批注感悟、或体验汇报、或小组合作,或拓展延伸……师生互动起来了,课堂活跃起来了。似乎,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课堂形态。然而热闹了这么多年,暮然回首,我们才发现,热闹的背后,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缺少什么。于是我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课被折腾得越来越复杂,我们淡忘了语文来时的路,课堂过于张扬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忽视能力,鄙弃训练,一味“宏大叙事”,天马行空,来去无踪。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谓之曰“凌空倒虚综合症”。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触摸到课文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我想,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
  《小珊迪》教学片段:
  师: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小珊迪的责任感让我深深地感动,让我深深地敬佩,可是,这样可敬的孩子,终究难以逃脱悲惨的命运。
  (出示)引读: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师:自己读,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生1交流:我感到悲伤、难过。
  生2交流:我觉得很气愤。
  师:那么,就读出你的这种气愤。
  生3交流:我感到不忍心,这样好的一个男孩却离开了我们,我很不忍心。……
  师:对,谁都“不忍心”,你可以用颤抖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读。师示范、生读。
  一百个读者,便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心底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其感情尽情释放,个性得到张扬。
  学生能亲近语言,沉潜于文本,品味一字一词的生命,就在语言中和通过学生在倾听、在吐露、在表现,在一种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中,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得到展露、得到生长。——对师生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更有诱惑力呢?
  教师要使文字具有灵性,让学生形象的识记汉字词语本义和文中义,使“沉睡”的词语苏醒过来,静止的词语“飘动”起来,使学生领悟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感觉到词语的动态,触摸到文字的灵性,做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小的船》
  配乐朗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边想:小女孩乘着小小的船看见了什么?
  生:在小小的船上小女孩看见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我看见许多星星向我眨眼睛。
  师:请小朋友在组内轻轻地把儿歌读一读,要求做到:
  1.将生字的读音读正确。(读一读)
  2.数一数有几句话,编上号码。
  3.议一议:小小的船儿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儿歌中的小小的船儿是月儿。小女孩乘着月儿看见了星星与蓝天,现在请每组组长带领小朋友再读儿歌,然后完成桌上的填空,把正确答案填好,看哪组又快又好。(用拼音填写)
  各小组自学,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____的月儿,____的船,
  ____的船儿_______
  我在_________船里坐,
  _____看见____星星_____天。
  师:现在,我们来做“你问我答”的游戏。
  师: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师:小小的船儿怎么样?生: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怎么样的星星,怎么样的天?
  生: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谁也来像老师那样问,请小朋友回答?(生问——生答)
  课后的练习少了(其实不是真的少了,而是更注重读书、识字、写字、积累和运用),知识点也不像以前一一列举出来,这恰恰给师生留下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让师生在文本里自主遨游,自由翱翔。引導学生充分感悟、潜心会文,涵泳内化, 读写结合,让学生仿写,达到外化运用的教学目的,收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教学效果。
  三、花开花落自丰盈,云卷云舒愈从容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在感情上的距离,显得富有亲和力。课堂表情和语言都极其夸张,甚至有矫揉造作之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一时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但是长期下去,会给学生留下虚伪做作的印象。不但再也起不到激发情感的作用,反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对这种非理性的情感会产生厌恶之感。
  语文是要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诗意,需要浪漫主义的情怀。但不需要矫揉造作,更不需要冷若冰霜。一种心与心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和谐而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学生的需要,也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王松洲老师的《一夜的工作》上得是声泪俱下,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一次情感的洗礼,灵魂的震撼。
  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敞开心扉,坦诚地与学生交流,要对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不需要掩掩饰饰。教师和学生要彼此尊重和信任,以及在此基础上相互欣赏和分享。这样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享受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进返璞归真的至高境界。让我们从厚实自我,扎实教学、丰实学生出发,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真实、更扎实、更朴实。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课标解读》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終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但是在这些“繁荣”的表面之下,也存在着很多的难经考验的“泡沫”。 有些课堂则一味追求新形式,生搬硬套地进行“合作”和“活动”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过程生硬,学生学习机械化。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学習的现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以期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也是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文化传递、感情交流以及思想表达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来看,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社会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力度远远没有数理化高,认为只要语文能跟上、成绩不太差就可以。针对这种现象,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对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6-02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吕叔湘先生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这里的“活”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而后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好学乐学。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