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寒窗一朝交卷,填报志愿就在眼前。今年我国多地实行新高考政策合并,本科批次志愿填报变得更加复杂,相关服务市场也因此火爆。“三分靠高考,七分靠志愿。考得好,更要报得好,名师指导弥补分数不足。”高考结束后,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广告铺天盖地,相关服务费用不断提高,一对一的辅导甚至出现了数万元的高价。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生意经?
2021年全国的高考报考人数为1078万,较2020年增加7万人,再创历年高考人数新高。
随着高考改革工作的推进,2021年河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广东、重庆8个省市推行新高考政策,八地均采用“3 1 2”模式:语数外三门为统考科目,每科满分150分;考生需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满分100分;另需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选择两门作为再选科目,满分100分。且新高考改革區域使用“两依据、一参考”的模式录取考生。两依据,即“以高考成绩和选考成绩作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录取依据”。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4个省市进行高考改革,高考改革下各省市招录方式也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动,这无疑加大了考生与家长志愿填报的难度。在此背景下,“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火爆,大大小小的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企业已达1529家,其中有78%的企业成立于近三年,2020年新注册企业558家,同比增长77.1%。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高考前一个月,又新增301家。
志愿填报的刚需性,使得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肆无忌惮地一再涨价,最终造成“价格半年内翻了几番”的奇观。而行业的日渐火爆,也引起了几家互联网大厂的出手。
近日,有不少人在支付宝上也发现了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功能。该功能是支付宝校园派提供的高考助手服务平台,点击进入可通过功能按钮进入到查分、智能选大学、志愿填报等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志愿填报功能导向的是阿里旗下夸克浏览器服务界面。通过填入考生地区、考试科目与分数,计算展示出可报考学校,并归纳为可冲击、较稳妥、可保底三个选项,整体来看与行业内机构多数采用的“大数据平台”相似。
百度则早在2013年就在“百度”APP上线了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涵盖功能场景极其广泛,且近段时间百度一直在推动与华为、小米、OPPO等硬件厂商合作,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家的志愿填报服务。
腾讯动作稍慢,于今年4月份发布了“智慧招报解决方案”,推出了“招生通”和“新高考通”。
互联网大厂入局,为考生提供了便捷易用的查询通道,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与家长选择咨询机构的负担,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行业内监管手段还未完善,在资本的不断推动下“头部效应”也会愈发明显,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是否会推出更多的收费项目,犹未可知。
河北唐山的王女士在孩子高考结束后,就开始研究填报志愿。王女士买了不少高考志愿报考的辅导书,发现还是没有找到头绪,因此把目光投向付费志愿咨询服务机构。
王女士介绍说:“我加入了河北高考志愿填报的QQ指导群,如果我在群里提问题,就会有人私聊我,说可以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因为那时高考结束没几天,对方说这个时候指导,可以打八五折,分数出来以后要增加15%。咨询费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有一些机构号称可以将所填报学校的录取分与学生的高考成绩分之间的差距控制在个位数以内。”
用适合的分数进心仪的学校,是所有考生和家长的希望。王女士表示,如果孩子的分数线处于可选择范围很大的区间,如果真的能像咨询机构所说的能够精准匹配,也算物有所值。
不过,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咨询机构多数采用“大数据平台”或“一对一咨询”的模式。所谓大数据平台,本质上是将互联网上的高校公开信息进行汇总,从专业、高校实力、所处城市等多个方面进行“考生匹配”,输出结果。但高校是否录取考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且多数平台采集的数据只是往年的录取数据,无法提供当年的报考数据,“测试结果”只具有参考意义。
作为一个应市场需求而生的行业,志愿填报市场的种种问题开始浮现。第一,动辄上万的咨询费是否合理;第二,如何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约束,哪些人有资质提供如此专业且重要的咨询服务;第三,如果出现了误差甚至因填报建议导致落榜,谁来承担责任?在问题无法落实的情况下,盲目依赖志愿咨询服务,是不理智也是不负责任的。
此外,服务标准不统一,上岗资格同样成疑。据媒体报道:现阶段国家并未统一“高考志愿规划师”从业资格证书,所谓“多年经验的志愿规划师”,多数不过是志愿填报机构短期培训的产物。培训机构所说的“证”,其实并无国家机关认可。短期培训即上岗,专业度更无从保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有一些规划师只是在高考临近的时候或者是报名的几天,为某一个学生做规划,这种规划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有可能误导。填报咨询机构的诸多乱象,亟需监管部门进行规范整治,应对收费标准进一步明确,对那些贩卖焦虑夸大宣传,甚至在高考前疯狂涨价‘割韭菜’的机构应加强监管和查处。”
储朝晖认为,在考生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学生、家长和老师应把握两点:了解自己、了解学校。“填志愿的确有专业性,特别是对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了解,但是有没有必要付费咨询,还是要看具体咨询服务的个人。过高的咨询费,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这个环节最关键的是考生要认识自己。很多考生没有认识自己,误报了,每年高考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另外一个方面,孩子的知识、经验和对社会的了解都是有限的,所以容易产生一些误差。这两个方面了解得透彻,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填报志愿的误差就会相对减少。”
日前,教育部发出预警,指出社会上有机构或者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当面咨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且收取高额服务费,但是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同时教育部也将近年来一些虚假诈骗案例进行了总结,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谎称有内部信息进行夸大虚假宣传,谎称有内部人士假冒专家身份,谎称能精准指导,实则为诈骗。
此外,教育部还提示各位考生,可多关注教育部旗下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每年6月底至7月初,教育部会通过该平台举行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届时各招生高校会通过文字问答和视频直播两种方式,为考生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考生和家长可以按照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以及高校提供的信息,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来咨询和合理地填报。
“价格半年内翻了几番”
2021年全国的高考报考人数为1078万,较2020年增加7万人,再创历年高考人数新高。
随着高考改革工作的推进,2021年河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广东、重庆8个省市推行新高考政策,八地均采用“3 1 2”模式:语数外三门为统考科目,每科满分150分;考生需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满分100分;另需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选择两门作为再选科目,满分100分。且新高考改革區域使用“两依据、一参考”的模式录取考生。两依据,即“以高考成绩和选考成绩作为依据,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录取依据”。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4个省市进行高考改革,高考改革下各省市招录方式也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动,这无疑加大了考生与家长志愿填报的难度。在此背景下,“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火爆,大大小小的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企业已达1529家,其中有78%的企业成立于近三年,2020年新注册企业558家,同比增长77.1%。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高考前一个月,又新增301家。
志愿填报的刚需性,使得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肆无忌惮地一再涨价,最终造成“价格半年内翻了几番”的奇观。而行业的日渐火爆,也引起了几家互联网大厂的出手。
近日,有不少人在支付宝上也发现了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功能。该功能是支付宝校园派提供的高考助手服务平台,点击进入可通过功能按钮进入到查分、智能选大学、志愿填报等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志愿填报功能导向的是阿里旗下夸克浏览器服务界面。通过填入考生地区、考试科目与分数,计算展示出可报考学校,并归纳为可冲击、较稳妥、可保底三个选项,整体来看与行业内机构多数采用的“大数据平台”相似。
百度则早在2013年就在“百度”APP上线了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涵盖功能场景极其广泛,且近段时间百度一直在推动与华为、小米、OPPO等硬件厂商合作,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家的志愿填报服务。
腾讯动作稍慢,于今年4月份发布了“智慧招报解决方案”,推出了“招生通”和“新高考通”。
互联网大厂入局,为考生提供了便捷易用的查询通道,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与家长选择咨询机构的负担,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行业内监管手段还未完善,在资本的不断推动下“头部效应”也会愈发明显,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是否会推出更多的收费项目,犹未可知。
河北唐山的王女士在孩子高考结束后,就开始研究填报志愿。王女士买了不少高考志愿报考的辅导书,发现还是没有找到头绪,因此把目光投向付费志愿咨询服务机构。
王女士介绍说:“我加入了河北高考志愿填报的QQ指导群,如果我在群里提问题,就会有人私聊我,说可以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因为那时高考结束没几天,对方说这个时候指导,可以打八五折,分数出来以后要增加15%。咨询费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有一些机构号称可以将所填报学校的录取分与学生的高考成绩分之间的差距控制在个位数以内。”
“关键是考生要认识自己”
用适合的分数进心仪的学校,是所有考生和家长的希望。王女士表示,如果孩子的分数线处于可选择范围很大的区间,如果真的能像咨询机构所说的能够精准匹配,也算物有所值。
不过,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咨询机构多数采用“大数据平台”或“一对一咨询”的模式。所谓大数据平台,本质上是将互联网上的高校公开信息进行汇总,从专业、高校实力、所处城市等多个方面进行“考生匹配”,输出结果。但高校是否录取考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且多数平台采集的数据只是往年的录取数据,无法提供当年的报考数据,“测试结果”只具有参考意义。
作为一个应市场需求而生的行业,志愿填报市场的种种问题开始浮现。第一,动辄上万的咨询费是否合理;第二,如何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约束,哪些人有资质提供如此专业且重要的咨询服务;第三,如果出现了误差甚至因填报建议导致落榜,谁来承担责任?在问题无法落实的情况下,盲目依赖志愿咨询服务,是不理智也是不负责任的。
此外,服务标准不统一,上岗资格同样成疑。据媒体报道:现阶段国家并未统一“高考志愿规划师”从业资格证书,所谓“多年经验的志愿规划师”,多数不过是志愿填报机构短期培训的产物。培训机构所说的“证”,其实并无国家机关认可。短期培训即上岗,专业度更无从保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有一些规划师只是在高考临近的时候或者是报名的几天,为某一个学生做规划,这种规划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有可能误导。填报咨询机构的诸多乱象,亟需监管部门进行规范整治,应对收费标准进一步明确,对那些贩卖焦虑夸大宣传,甚至在高考前疯狂涨价‘割韭菜’的机构应加强监管和查处。”
储朝晖认为,在考生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学生、家长和老师应把握两点:了解自己、了解学校。“填志愿的确有专业性,特别是对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了解,但是有没有必要付费咨询,还是要看具体咨询服务的个人。过高的咨询费,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这个环节最关键的是考生要认识自己。很多考生没有认识自己,误报了,每年高考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另外一个方面,孩子的知识、经验和对社会的了解都是有限的,所以容易产生一些误差。这两个方面了解得透彻,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填报志愿的误差就会相对减少。”
日前,教育部发出预警,指出社会上有机构或者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当面咨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且收取高额服务费,但是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同时教育部也将近年来一些虚假诈骗案例进行了总结,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谎称有内部信息进行夸大虚假宣传,谎称有内部人士假冒专家身份,谎称能精准指导,实则为诈骗。
此外,教育部还提示各位考生,可多关注教育部旗下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每年6月底至7月初,教育部会通过该平台举行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届时各招生高校会通过文字问答和视频直播两种方式,为考生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考生和家长可以按照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以及高校提供的信息,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来咨询和合理地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