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待新课改,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部分省市的试点,到全国的全面推广,可以说是搞得“如火如荼”。 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出台了相应的对策,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冷静下来思考,我觉得对新课改,我们还是应该辩证地对待。
一、辩证地对待课改理念
加拿大教育专家迈克·富兰有一句名言:“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新教育的“新”,并不是否定原教育,并不是否定原有的教育思想,并不是赶时髦,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一种传承、一种呼唤。”强调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教育理念,我认为不是要否定过去的一切、丢掉我们的传统。有继承,才有创新;没有继承,哪来创新?在我看来,任何抛弃传统的实验割断历史的实验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最终必将走向失败。
新教育实验在继承和发扬上是结合得最好的教育实验之一,正因为新教育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所以全国上下才提倡新课程改革,才会吸引千千万万教师自觉地参与进来,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新教育实验这棵在新世纪破土而出的小树,因为扎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肥沃土壤,吮吸着几千年中国丰硕的教育思想作养料,才会根深叶茂,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二、注重高中政治新教材的一些变化
新课程知识在逻辑体系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必修课程中分成了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四大模块。这些模块的关系或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政治学科模块并列内容多一些,在知识上本着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知识的理论难度降低,而能力目标要求提高了。
教材不再是只适合于教师教的“教材”,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材”。新教材图文并茂,知识浅显易懂,设置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新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三、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生活、面向实际,是全面的、开放的。内容决定形式,由此引发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应该是开放的,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但是,新课程强调主体性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绝不能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在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四、正确处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
不管什么课改,不管你怎么改,我觉得都应该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传统教学优秀的方面也很多。比如孔子当年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而他与学生之间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相探究寻求事情真相的教学方法,也是今天我们课改追求的目标,这是我们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所以说对传统教学方式应该批判地继承。
新课程理念带来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政治学科是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图片、问题或是小品故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看法,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学习空间,最后教师要做点评和深刻的讲解,使课本上的知识升华、内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会由以前的“学会”转为“会学”,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促使我们每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出发,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重新审视、定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教学,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不能误读了新课程改革,应该从本质上去把握新课程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继承与发展,努力做到在教学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现平 中国教育改革辩证思考.《新华文摘》,2006,(10)。
[2]刘尧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3]余文森 编著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4]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5。
一、辩证地对待课改理念
加拿大教育专家迈克·富兰有一句名言:“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新教育的“新”,并不是否定原教育,并不是否定原有的教育思想,并不是赶时髦,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一种传承、一种呼唤。”强调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教育理念,我认为不是要否定过去的一切、丢掉我们的传统。有继承,才有创新;没有继承,哪来创新?在我看来,任何抛弃传统的实验割断历史的实验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最终必将走向失败。
新教育实验在继承和发扬上是结合得最好的教育实验之一,正因为新教育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所以全国上下才提倡新课程改革,才会吸引千千万万教师自觉地参与进来,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新教育实验这棵在新世纪破土而出的小树,因为扎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肥沃土壤,吮吸着几千年中国丰硕的教育思想作养料,才会根深叶茂,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二、注重高中政治新教材的一些变化
新课程知识在逻辑体系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必修课程中分成了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四大模块。这些模块的关系或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政治学科模块并列内容多一些,在知识上本着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知识的理论难度降低,而能力目标要求提高了。
教材不再是只适合于教师教的“教材”,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材”。新教材图文并茂,知识浅显易懂,设置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新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三、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生活、面向实际,是全面的、开放的。内容决定形式,由此引发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应该是开放的,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但是,新课程强调主体性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绝不能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在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四、正确处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
不管什么课改,不管你怎么改,我觉得都应该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传统教学优秀的方面也很多。比如孔子当年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而他与学生之间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相探究寻求事情真相的教学方法,也是今天我们课改追求的目标,这是我们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所以说对传统教学方式应该批判地继承。
新课程理念带来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政治学科是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图片、问题或是小品故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看法,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学习空间,最后教师要做点评和深刻的讲解,使课本上的知识升华、内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会由以前的“学会”转为“会学”,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促使我们每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出发,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重新审视、定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教学,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不能误读了新课程改革,应该从本质上去把握新课程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继承与发展,努力做到在教学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现平 中国教育改革辩证思考.《新华文摘》,2006,(10)。
[2]刘尧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3]余文森 编著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4]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