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内的很多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虽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更新,但教学方法基本还是停留在“以教师面授为主,课后上机练习为辅”上面。本文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17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日渐的多样化,这必将促使教育方式方法做出相应改革。近年来,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风靡中国教育界,很多人都在尝试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改革。但是由于地域、经济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不是每个高校都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化条件来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不得已而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照搬美国的“翻转课堂”模式?如何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如何赋予“翻转课堂”新的内涵来适应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阐述并探讨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展。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水平和学习兴趣差异大
学生自身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程度也有较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天生就对计算机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再加上灵活和发散的思维,便能将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对学习、生活的服务联系起来,便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另一部分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填鸭式”教育后,都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片面的认为计算机就是休闲娱乐工具,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仅局限于游戏、聊天、看电影等方面,没有建立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就连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也仅仅是出于应付; 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大学以前几乎就没接触过计算机,一开始就对计算机有恐惧感、抗拒感、甚至是自卑感,对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学习都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心态,自然也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简单
《计算机文化基础》不仅仅是介绍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更需要总结后将知识变成实际的动手操能力。现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主要依靠教师阐述,例题讲解,学生听讲、记笔记,并结合一定量的上机操作练习来进行的。部分硬件条件较好的学校采取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教学,但仍然没有脱离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绝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出现了教学班的人数较多、学时分配不合理,上机练习的学时数不够、机房计算机台套数不足等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教学过程“生动化”
绝大多数学生在上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后最直观的映像就是“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下一定的功夫,使得教学过程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例如:在讲计算机硬件的时候,可以到附近的电脑市场去找一些宣传资料,在课前先发给学生看,让他们根据不同的参数配置选择心目中理想的电脑,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选择的电脑为什么好,然后再通过不同硬件之间的对比去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计算机是由哪几部分构成?哪些是输入设备?RAM是什么意思?等);在讲解操作系统的时候不要一来就进入Windows部分,试着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和ios来引入,进而再进行Windows部分的讲解;在讲“Word”之前,自己和学生都用“Word” 各自做一份简历,然后将师生之间的电子版简历交换、浏览。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简历的不同完成方式进行讨论,再就“Word”中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讲解……
2、教学内容“视频化”
实施翻转课堂前,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和有选择性地把包含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也可以利用其他教师对该知识点讲解的优秀视频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在课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教师在制作视频不但需要合理安排内容,还应注重合理的引导,每一段视频不宜超过20分钟,在视频中还应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课后小测试,以此可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课外观看视频的情况,还可以借助特定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跟踪,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回答和学习评价。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实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客观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充实不足之处,并适当调控好自己的学习进度。
三、结语
“翻转课堂”不仅仅局限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视频教学,它是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化的。开展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视频取代了老师,而是老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前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和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课前学习反馈回来的信息,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通过课后知识的拓展,进一步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研究,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2]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19-85.
[3]蔡晓丽,陈舜青.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3(9):57-59.
[4]刘桂花,陈智敏.翻转课堂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176-178.
[5]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54.
[6]张国荣.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J].大学教育,2013(7):135-137.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17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日渐的多样化,这必将促使教育方式方法做出相应改革。近年来,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风靡中国教育界,很多人都在尝试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改革。但是由于地域、经济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不是每个高校都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化条件来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不得已而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照搬美国的“翻转课堂”模式?如何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如何赋予“翻转课堂”新的内涵来适应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阐述并探讨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展。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水平和学习兴趣差异大
学生自身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程度也有较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天生就对计算机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再加上灵活和发散的思维,便能将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对学习、生活的服务联系起来,便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另一部分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填鸭式”教育后,都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片面的认为计算机就是休闲娱乐工具,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仅局限于游戏、聊天、看电影等方面,没有建立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就连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也仅仅是出于应付; 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大学以前几乎就没接触过计算机,一开始就对计算机有恐惧感、抗拒感、甚至是自卑感,对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学习都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心态,自然也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简单
《计算机文化基础》不仅仅是介绍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更需要总结后将知识变成实际的动手操能力。现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主要依靠教师阐述,例题讲解,学生听讲、记笔记,并结合一定量的上机操作练习来进行的。部分硬件条件较好的学校采取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教学,但仍然没有脱离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绝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出现了教学班的人数较多、学时分配不合理,上机练习的学时数不够、机房计算机台套数不足等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教学过程“生动化”
绝大多数学生在上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后最直观的映像就是“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下一定的功夫,使得教学过程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例如:在讲计算机硬件的时候,可以到附近的电脑市场去找一些宣传资料,在课前先发给学生看,让他们根据不同的参数配置选择心目中理想的电脑,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选择的电脑为什么好,然后再通过不同硬件之间的对比去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比如:计算机是由哪几部分构成?哪些是输入设备?RAM是什么意思?等);在讲解操作系统的时候不要一来就进入Windows部分,试着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和ios来引入,进而再进行Windows部分的讲解;在讲“Word”之前,自己和学生都用“Word” 各自做一份简历,然后将师生之间的电子版简历交换、浏览。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简历的不同完成方式进行讨论,再就“Word”中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讲解……
2、教学内容“视频化”
实施翻转课堂前,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和有选择性地把包含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也可以利用其他教师对该知识点讲解的优秀视频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在课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教师在制作视频不但需要合理安排内容,还应注重合理的引导,每一段视频不宜超过20分钟,在视频中还应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课后小测试,以此可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课外观看视频的情况,还可以借助特定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跟踪,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回答和学习评价。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实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客观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充实不足之处,并适当调控好自己的学习进度。
三、结语
“翻转课堂”不仅仅局限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视频教学,它是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化的。开展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视频取代了老师,而是老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前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和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课前学习反馈回来的信息,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通过课后知识的拓展,进一步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研究,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2]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19-85.
[3]蔡晓丽,陈舜青.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3(9):57-59.
[4]刘桂花,陈智敏.翻转课堂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176-178.
[5]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54.
[6]张国荣.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J].大学教育,2013(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