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具体要求。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阅读是识字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提高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阅读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阅读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课外阅读会使学生受益匪浅,特别是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及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中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习得、阅读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感的熏陶等。
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安排及特点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人文精神”,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了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以文化人。另一条线索是“语文素养”,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语文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
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的教科书编排体系,是统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统编教材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板块,是一种在阅读环境、阅读方式、阅读目标等方面与课堂教学有着较大区分的阅读活动,强调在生活中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注重阅读环境、阅读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愿意参与阅读,注重阅读内容的讨论、阅读过程的分享,让学生敞开交流阅读体会和感受。
三、 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及策略
(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关键在于引导。”所以要有意识地唤醒儿童阅读的欲望,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发挥选文优势,激发阅读兴趣。部编版课文选编体裁多样,图文并茂,内容富有童心童趣,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很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宜的策略来激发,比如创设情景、音乐渲染、设置悬念、借助图画、教师范读、问题猜读、评价激励等。
(二)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溫儒敏教授强调:“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提升的。”一、二、三年级可以引导学生读杨红樱、曹文轩、沈石溪系列,四年级开始读名著。充分利用统编教材课文,比如学习《火烧云》《我和祖父的院子》,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习《海伦·凯勒》,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对于经典和名著,可以囫囵吞枣地去读,正如吴非老师说的:“让学生连滚带爬地去阅读,在阅读中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三) 阅读教学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如果丢掉优秀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民族的命脉。”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这方面选文的比重大大增加,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有些经典的老课文又回来了。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古诗教学,依据《传统文化》课本,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进行拓展延伸。
(四) 打造真实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阅读教学的课堂要讲究教学方法,让教学真实、真正地发生。在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关注两点,第一点是重视学生的“读”。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基于这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在课堂中,要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促讲、以读促悟的方法,在读中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课文语言文字魅力。第二点是尊重学生的阅读理解、想法和独特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收获,让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扎实、平实、朴实、真实而高效。
(五) 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以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读书笔记》展示、召开读书交流会、开展整本书阅读、班级“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活动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家长会时间,具体指导如何进行共同阅读,不定期地举办经验交流活动,助推课外阅读步入健康轨道。还可以示范教学“和大人一起读”,给家长提供一个基本的可操作性的模式。
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慢慢培养的。一个爱读书的家长,会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会有一群爱读书的学生。适应新教材,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课外阅读,采取有效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及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中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习得、阅读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感的熏陶等。
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安排及特点
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人文精神”,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了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以文化人。另一条线索是“语文素养”,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语文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
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的教科书编排体系,是统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统编教材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板块,是一种在阅读环境、阅读方式、阅读目标等方面与课堂教学有着较大区分的阅读活动,强调在生活中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注重阅读环境、阅读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愿意参与阅读,注重阅读内容的讨论、阅读过程的分享,让学生敞开交流阅读体会和感受。
三、 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及策略
(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关键在于引导。”所以要有意识地唤醒儿童阅读的欲望,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发挥选文优势,激发阅读兴趣。部编版课文选编体裁多样,图文并茂,内容富有童心童趣,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很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宜的策略来激发,比如创设情景、音乐渲染、设置悬念、借助图画、教师范读、问题猜读、评价激励等。
(二)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溫儒敏教授强调:“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提升的。”一、二、三年级可以引导学生读杨红樱、曹文轩、沈石溪系列,四年级开始读名著。充分利用统编教材课文,比如学习《火烧云》《我和祖父的院子》,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习《海伦·凯勒》,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对于经典和名著,可以囫囵吞枣地去读,正如吴非老师说的:“让学生连滚带爬地去阅读,在阅读中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三) 阅读教学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如果丢掉优秀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民族的命脉。”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这方面选文的比重大大增加,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有些经典的老课文又回来了。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古诗教学,依据《传统文化》课本,找到二者的结合点,进行拓展延伸。
(四) 打造真实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阅读教学的课堂要讲究教学方法,让教学真实、真正地发生。在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关注两点,第一点是重视学生的“读”。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基于这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在课堂中,要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促讲、以读促悟的方法,在读中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课文语言文字魅力。第二点是尊重学生的阅读理解、想法和独特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收获,让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扎实、平实、朴实、真实而高效。
(五) 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以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读书笔记》展示、召开读书交流会、开展整本书阅读、班级“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活动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家长会时间,具体指导如何进行共同阅读,不定期地举办经验交流活动,助推课外阅读步入健康轨道。还可以示范教学“和大人一起读”,给家长提供一个基本的可操作性的模式。
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慢慢培养的。一个爱读书的家长,会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会有一群爱读书的学生。适应新教材,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课外阅读,采取有效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