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我认为,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训练是否有的放矢很关键。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四步阅读教学法”,即一减二悟三读四仿。
一、减
现在,各种优质课、展示课都有一个共同点:内容丰富,重点、难点、延伸、拓展一个都不能少。但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而且,这种现象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也很普遍,教师教得唾沫横飞,学生学得浑浑噩噩,结果,高中毕业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还是不知所云。其实,语文的学习虽然庞杂,但归结起来仅一个字:情。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传了什么情?如何传情?从习作者的角度来说,要传什么情?如何传情?即一个是中心,一个是写法。学或写,均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去思考。所以,面对教材,我主张“减法教学”,不搞面面俱到,而是只抓一两个重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让学生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形成“归纳——网络——系统”的知识结构,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有得”。
二、悟
学生个体的文本体验是有个性的,如果课堂上教师搞“一言堂”,学生也很难“动”起来,所以,倡导开入、多元的价值取向,摒弃机械呆板和权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悟”就是强调学生个体情感与
文章作者感情的交叉融合,淡化新闻阅读标准,寻找新的阅读构想,形成开放式课堂阅读框架。学习每一篇文章,我都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或者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并能够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悟。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有位学生说喜欢“但热闹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这个句子。他说:“我初次离开家,来到县城读书,感到很寂寞。大街人来人往,没有—个是我认识的,也没有一个是认识我的;在班里,我的学习不是很优秀,经济状况更糟糕,我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大家好像都没有感觉到我的存在。”一个同学补充说:“我也喜欢这个句子。虽然我性格外向,经常大声回答老师的提问,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提问我,一些同学也羡慕我。其实,我一直觉得大家在一起很热闹,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怎么也融不进这个集体。所以故意大声回答问题,好让老师和同学注意到我。”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有几位学生的发言特别精彩,引来阵阵掌声。当然,“悟”的过程也必须按照阅读的规律实实在在地进行,而不是一味地深挖和放大课文的人文因素,过于强调“人文对话”和“多元解读”。
三、读
“读”是为了强化“悟”的结果。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自悟,若但能默看,那终身做外行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特别是现在,朗朗书声远离了课堂,语文的学习成了语基的训练,用“读”来培养学生时,“感知——感悟——积累”过程就尤为重要。每篇文章,除了集体诵读,我还预留两三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自由背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都背下来。
四、仿
高中学生还是不成熟的学习者,经过教师的指导、辅导之“训”,加之学生实践、操作的“练”,才能“贯穿通流水”,“煮缣而熟之”。所以,“仿”即实践,由形似到神似,把他人的化为自己的,为作文作准备。“仿”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直接模仿。如毛泽东《沁园春
一、减
现在,各种优质课、展示课都有一个共同点:内容丰富,重点、难点、延伸、拓展一个都不能少。但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而且,这种现象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也很普遍,教师教得唾沫横飞,学生学得浑浑噩噩,结果,高中毕业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还是不知所云。其实,语文的学习虽然庞杂,但归结起来仅一个字:情。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传了什么情?如何传情?从习作者的角度来说,要传什么情?如何传情?即一个是中心,一个是写法。学或写,均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去思考。所以,面对教材,我主张“减法教学”,不搞面面俱到,而是只抓一两个重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让学生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形成“归纳——网络——系统”的知识结构,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有得”。
二、悟
学生个体的文本体验是有个性的,如果课堂上教师搞“一言堂”,学生也很难“动”起来,所以,倡导开入、多元的价值取向,摒弃机械呆板和权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悟”就是强调学生个体情感与
文章作者感情的交叉融合,淡化新闻阅读标准,寻找新的阅读构想,形成开放式课堂阅读框架。学习每一篇文章,我都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或者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并能够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悟。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有位学生说喜欢“但热闹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这个句子。他说:“我初次离开家,来到县城读书,感到很寂寞。大街人来人往,没有—个是我认识的,也没有一个是认识我的;在班里,我的学习不是很优秀,经济状况更糟糕,我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大家好像都没有感觉到我的存在。”一个同学补充说:“我也喜欢这个句子。虽然我性格外向,经常大声回答老师的提问,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提问我,一些同学也羡慕我。其实,我一直觉得大家在一起很热闹,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怎么也融不进这个集体。所以故意大声回答问题,好让老师和同学注意到我。”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有几位学生的发言特别精彩,引来阵阵掌声。当然,“悟”的过程也必须按照阅读的规律实实在在地进行,而不是一味地深挖和放大课文的人文因素,过于强调“人文对话”和“多元解读”。
三、读
“读”是为了强化“悟”的结果。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自悟,若但能默看,那终身做外行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特别是现在,朗朗书声远离了课堂,语文的学习成了语基的训练,用“读”来培养学生时,“感知——感悟——积累”过程就尤为重要。每篇文章,除了集体诵读,我还预留两三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自由背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都背下来。
四、仿
高中学生还是不成熟的学习者,经过教师的指导、辅导之“训”,加之学生实践、操作的“练”,才能“贯穿通流水”,“煮缣而熟之”。所以,“仿”即实践,由形似到神似,把他人的化为自己的,为作文作准备。“仿”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直接模仿。如毛泽东《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