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切合实际的写作习惯,培养学生听说话能力,养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关键词】考试能力 愉悦感 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始终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都在围绕考试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为了学生在考试时能有一个好成绩,老师在课堂上拼命地灌知识、讲题型。安排学生做练习。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了很多年。但许多人的观念仍难转变。提高考试能力和考试成绩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仍然超过了对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及素质的提高。即使教改已实施几年以后的现在,在语文教学中的“穿新鞋走老路”和“换汤不换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诚然,有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上也注意以启发式引导为主,但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摆脱“考试中心说”的影响。仍然是在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努力。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侧重语文知识而忽视技能的培养。这既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这样的课堂只要求培养考试高手而不会重视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学生走向两个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考试能力强的、成绩好的,能升上更高一级的学校;一种是考试能力弱的、成绩差,走上社会才发现老师教的语文知识除了考试,难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总之,没有教给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技能,更没有给学生带来学习时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把原本应该是与生活关系紧密的语文学科教学和生活实际生生的割裂开来。
其实,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早已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新课标里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应重视各种语文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创造力和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具体地讲,应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让各种水平各种学力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感和实用性。
第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它既可以更好地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能够直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语文学习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是终生学习的对象也是终生学习的工具。语文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他们受用终身。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问题,会比较相同类型文章的不同观点和表现技巧,懂得语言表述方面的细微变化,善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敢于并善于发表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提倡学生自己来分析课文,提出并分析问题、相互解答,要能表达不同的观点等。如果我们老是注重于告诉学生:“什么是怎样的”,而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那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依赖性,导致食而不化的后果。因此,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尤其如此。
第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常常代表着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古人说“文如其人”也包含着这个意思。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记叙、说明、议论等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写一些应用文,但数量较少、类型较窄,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将写作训练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进行,也许效果要好些。
比如,要学生多写实物实景、真人真事,多写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论说文章;帮乡镇企业的产品拟定说明书、广告词;学习一些常见类型的合同文本、契约的写法;联系身边出现的实际情况写一些实用文;特别是适当的写一些表达心情感悟的文章,把自己的不满情绪通过文字及时宣泄出来,把自己的快乐写出来与人分享……诸如此类,要让学生看到所写文体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愉悦感,这样,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许可以更加有效。
第三,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听、说能力的训练安排得过少是许多老师的通病。初中语文教材里集中地进行听、说训练每学期只有两三次,这是很不够的。一个正常人每天可以不阅读、不写作。但绝对不可以不听,不说,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不管或少管。实际上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师是责无旁贷的,只是在方法上可以多样化,比如课堂上多提供学生讨论的机会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既可培养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信心。这是我们能够也必须多做的。
最后,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几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教学的某个阶段要注重的问题,而是应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在我们教学的始终。有人曾经说过:“缺乏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活力的民族”。可见,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作为民族希望的学生更加重要。所以不仅语文教师,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囿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总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方向来对待,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受制于固定的框框:一提到笔只能想到是书写工具,面对鸡蛋,不知如何才能使它直立在桌面上……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面对学生我们应有一种强烈而崇高的责任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该把如何提高学生的考分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应当将我们的目光投注到这样一个点上——我教给了学生多少实用的技能,我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怎样的终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
[2]《新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三中学)【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切合实际的写作习惯,培养学生听说话能力,养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关键词】考试能力 愉悦感 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始终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都在围绕考试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为了学生在考试时能有一个好成绩,老师在课堂上拼命地灌知识、讲题型。安排学生做练习。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了很多年。但许多人的观念仍难转变。提高考试能力和考试成绩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仍然超过了对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及素质的提高。即使教改已实施几年以后的现在,在语文教学中的“穿新鞋走老路”和“换汤不换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诚然,有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上也注意以启发式引导为主,但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摆脱“考试中心说”的影响。仍然是在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努力。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侧重语文知识而忽视技能的培养。这既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这样的课堂只要求培养考试高手而不会重视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学生走向两个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考试能力强的、成绩好的,能升上更高一级的学校;一种是考试能力弱的、成绩差,走上社会才发现老师教的语文知识除了考试,难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总之,没有教给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技能,更没有给学生带来学习时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把原本应该是与生活关系紧密的语文学科教学和生活实际生生的割裂开来。
其实,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早已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新课标里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应重视各种语文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创造力和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具体地讲,应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让各种水平各种学力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感和实用性。
第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它既可以更好地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能够直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语文学习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是终生学习的对象也是终生学习的工具。语文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他们受用终身。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问题,会比较相同类型文章的不同观点和表现技巧,懂得语言表述方面的细微变化,善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敢于并善于发表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提倡学生自己来分析课文,提出并分析问题、相互解答,要能表达不同的观点等。如果我们老是注重于告诉学生:“什么是怎样的”,而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那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依赖性,导致食而不化的后果。因此,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尤其如此。
第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常常代表着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古人说“文如其人”也包含着这个意思。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记叙、说明、议论等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写一些应用文,但数量较少、类型较窄,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将写作训练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进行,也许效果要好些。
比如,要学生多写实物实景、真人真事,多写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论说文章;帮乡镇企业的产品拟定说明书、广告词;学习一些常见类型的合同文本、契约的写法;联系身边出现的实际情况写一些实用文;特别是适当的写一些表达心情感悟的文章,把自己的不满情绪通过文字及时宣泄出来,把自己的快乐写出来与人分享……诸如此类,要让学生看到所写文体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愉悦感,这样,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许可以更加有效。
第三,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听、说能力的训练安排得过少是许多老师的通病。初中语文教材里集中地进行听、说训练每学期只有两三次,这是很不够的。一个正常人每天可以不阅读、不写作。但绝对不可以不听,不说,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不管或少管。实际上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师是责无旁贷的,只是在方法上可以多样化,比如课堂上多提供学生讨论的机会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既可培养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信心。这是我们能够也必须多做的。
最后,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几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教学的某个阶段要注重的问题,而是应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在我们教学的始终。有人曾经说过:“缺乏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活力的民族”。可见,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作为民族希望的学生更加重要。所以不仅语文教师,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囿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总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方向来对待,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受制于固定的框框:一提到笔只能想到是书写工具,面对鸡蛋,不知如何才能使它直立在桌面上……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面对学生我们应有一种强烈而崇高的责任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该把如何提高学生的考分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应当将我们的目光投注到这样一个点上——我教给了学生多少实用的技能,我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怎样的终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
[2]《新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三中学)
【关键词】考试能力 愉悦感 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始终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都在围绕考试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为了学生在考试时能有一个好成绩,老师在课堂上拼命地灌知识、讲题型。安排学生做练习。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了很多年。但许多人的观念仍难转变。提高考试能力和考试成绩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仍然超过了对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及素质的提高。即使教改已实施几年以后的现在,在语文教学中的“穿新鞋走老路”和“换汤不换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诚然,有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上也注意以启发式引导为主,但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摆脱“考试中心说”的影响。仍然是在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努力。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侧重语文知识而忽视技能的培养。这既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这样的课堂只要求培养考试高手而不会重视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学生走向两个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考试能力强的、成绩好的,能升上更高一级的学校;一种是考试能力弱的、成绩差,走上社会才发现老师教的语文知识除了考试,难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总之,没有教给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技能,更没有给学生带来学习时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把原本应该是与生活关系紧密的语文学科教学和生活实际生生的割裂开来。
其实,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早已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新课标里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应重视各种语文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创造力和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具体地讲,应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让各种水平各种学力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感和实用性。
第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它既可以更好地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能够直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语文学习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是终生学习的对象也是终生学习的工具。语文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他们受用终身。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问题,会比较相同类型文章的不同观点和表现技巧,懂得语言表述方面的细微变化,善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敢于并善于发表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提倡学生自己来分析课文,提出并分析问题、相互解答,要能表达不同的观点等。如果我们老是注重于告诉学生:“什么是怎样的”,而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那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依赖性,导致食而不化的后果。因此,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尤其如此。
第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常常代表着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古人说“文如其人”也包含着这个意思。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记叙、说明、议论等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写一些应用文,但数量较少、类型较窄,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将写作训练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进行,也许效果要好些。
比如,要学生多写实物实景、真人真事,多写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论说文章;帮乡镇企业的产品拟定说明书、广告词;学习一些常见类型的合同文本、契约的写法;联系身边出现的实际情况写一些实用文;特别是适当的写一些表达心情感悟的文章,把自己的不满情绪通过文字及时宣泄出来,把自己的快乐写出来与人分享……诸如此类,要让学生看到所写文体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愉悦感,这样,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许可以更加有效。
第三,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听、说能力的训练安排得过少是许多老师的通病。初中语文教材里集中地进行听、说训练每学期只有两三次,这是很不够的。一个正常人每天可以不阅读、不写作。但绝对不可以不听,不说,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不管或少管。实际上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师是责无旁贷的,只是在方法上可以多样化,比如课堂上多提供学生讨论的机会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既可培养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信心。这是我们能够也必须多做的。
最后,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几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教学的某个阶段要注重的问题,而是应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在我们教学的始终。有人曾经说过:“缺乏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活力的民族”。可见,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作为民族希望的学生更加重要。所以不仅语文教师,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囿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总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方向来对待,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受制于固定的框框:一提到笔只能想到是书写工具,面对鸡蛋,不知如何才能使它直立在桌面上……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面对学生我们应有一种强烈而崇高的责任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该把如何提高学生的考分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应当将我们的目光投注到这样一个点上——我教给了学生多少实用的技能,我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怎样的终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
[2]《新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三中学)【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切合实际的写作习惯,培养学生听说话能力,养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关键词】考试能力 愉悦感 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始终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都在围绕考试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为了学生在考试时能有一个好成绩,老师在课堂上拼命地灌知识、讲题型。安排学生做练习。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了很多年。但许多人的观念仍难转变。提高考试能力和考试成绩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仍然超过了对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及素质的提高。即使教改已实施几年以后的现在,在语文教学中的“穿新鞋走老路”和“换汤不换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诚然,有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上也注意以启发式引导为主,但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摆脱“考试中心说”的影响。仍然是在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努力。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侧重语文知识而忽视技能的培养。这既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这样的课堂只要求培养考试高手而不会重视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学生走向两个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考试能力强的、成绩好的,能升上更高一级的学校;一种是考试能力弱的、成绩差,走上社会才发现老师教的语文知识除了考试,难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总之,没有教给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技能,更没有给学生带来学习时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把原本应该是与生活关系紧密的语文学科教学和生活实际生生的割裂开来。
其实,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早已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新课标里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应重视各种语文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创造力和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具体地讲,应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让各种水平各种学力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感和实用性。
第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它既可以更好地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能够直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语文学习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是终生学习的对象也是终生学习的工具。语文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他们受用终身。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解决遇到的问题,会比较相同类型文章的不同观点和表现技巧,懂得语言表述方面的细微变化,善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敢于并善于发表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提倡学生自己来分析课文,提出并分析问题、相互解答,要能表达不同的观点等。如果我们老是注重于告诉学生:“什么是怎样的”,而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那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依赖性,导致食而不化的后果。因此,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尤其如此。
第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常常代表着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古人说“文如其人”也包含着这个意思。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记叙、说明、议论等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写一些应用文,但数量较少、类型较窄,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将写作训练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进行,也许效果要好些。
比如,要学生多写实物实景、真人真事,多写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论说文章;帮乡镇企业的产品拟定说明书、广告词;学习一些常见类型的合同文本、契约的写法;联系身边出现的实际情况写一些实用文;特别是适当的写一些表达心情感悟的文章,把自己的不满情绪通过文字及时宣泄出来,把自己的快乐写出来与人分享……诸如此类,要让学生看到所写文体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愉悦感,这样,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许可以更加有效。
第三,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听、说能力的训练安排得过少是许多老师的通病。初中语文教材里集中地进行听、说训练每学期只有两三次,这是很不够的。一个正常人每天可以不阅读、不写作。但绝对不可以不听,不说,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不管或少管。实际上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师是责无旁贷的,只是在方法上可以多样化,比如课堂上多提供学生讨论的机会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尤其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既可培养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信心。这是我们能够也必须多做的。
最后,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几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教学的某个阶段要注重的问题,而是应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在我们教学的始终。有人曾经说过:“缺乏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活力的民族”。可见,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作为民族希望的学生更加重要。所以不仅语文教师,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囿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总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方向来对待,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受制于固定的框框:一提到笔只能想到是书写工具,面对鸡蛋,不知如何才能使它直立在桌面上……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面对学生我们应有一种强烈而崇高的责任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该把如何提高学生的考分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应当将我们的目光投注到这样一个点上——我教给了学生多少实用的技能,我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怎样的终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
[2]《新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