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形成与英语的习得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y0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语感这个概念,已有人将其译为speech feeling 或the sense of speech.语感被认为是一种类似直觉、自然的感觉,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但是语感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是怎样一种心理过程,有关此类问题的探讨在心理学、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的专著和论文中尚不多见。本文将对外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及语感形成的心理学语言学机制、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的社会变体——言语直接作用于让人的各种语言感觉器官,使人脑产生对言语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语感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跟人的语言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语言实践对感觉器官的工作提出的要求不同,通常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感觉器官的机能状况。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产生的听辨能力,在阅读训练中产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外来刺激产生适应,并逐渐改善感觉机能而产生的结果。
  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因素都起着作用。语感的形成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无意识和直觉有关。这恐怕也就是语感这种心理语言现象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原因所在。在外语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无意识和直觉发挥作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快形成语言能力和语感。
  关于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语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应当给于重视。
  
  1、外部语言系统和内部语言系统的相互关系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
  语言的习的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把外部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它与外部语言一样,是一套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在语言的习的、学习和使用中作为中继语言(inter language)向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而语感只能在内部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亦即语言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能力,能够十分自如地从事口笔头交际时才开始出现的。
  
  2、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及语感的形成过程
  
  外部语言由于其载体形式不同,只有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视神经、听神经)才能以生物电脉冲的形式被摄入大脑皮层,分别进入视觉区、听觉区,然后再传之大脑皮层上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各个分区。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输入和解码,按照一定的程序被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进入记忆。由于记忆是按意义单位进行的,所以进入记忆的语言图式大都是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包含有完整意义的句子。内部语言系统是语言学习者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大脑生理、心理结构、机制和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活动中的许多因素诸如情感、情绪、意志、意识和无意识等等都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非智力因素对语感形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关系。由于反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信号的清晰度和可感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了输入、输出过程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如果出现正反馈的不断增益过程,即可产生正向增强的语言信息效应——语感。
  
  3、外语学习——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以及外语语感产生的规律和机制。
  
  首先,正在学习外语的学生已经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使用母语的能力,亦即已经建立起第一套内部语言系统,这就对外语学习,亦即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的建立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比如说,许多学生对外语语言材料的听读理解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靠译成母语才完成的,而在用外语表达自己思想时也大都是靠把想好的意思由汉语译成外语再说出来或写出来,即使采用直接法或视听法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这是由于两套内部语言系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某些方面的一致或接近,如表层结构中语法方面某些规则的相同,深层结构中某些语义的接近而造成的。但是二者之间的许多差异,如表层结构中语音语法方面许多规则的不同,深层结构中的许多语义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属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众多规则的不同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则更是给学生用外语理解和表达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这些现象就体现为母语对外语习的和学习所造成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双重作用。
  其次,有人认为中学生的年龄都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他们学习外语的条件和环境和母语相比也相差甚远,因为课堂语言环境毕竟是“人造的”教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也大都带有“加工”过的痕迹。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外语的自然吸收。这也就难怪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是“习得”的,而外语则是“学习”来的,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语感。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摆脱对中国学生外语习得持怀疑态度的理论误区并探讨出他们外语习得和语感形成的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语感是在吸收外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逐渐完善的心理机制。它是对馈入语言信息的正确译解、储存和反馈,亦即在吸收相干信号过滤非相干信号的言语输入(与听辨和阅读理解等接收性能力有关)和在直觉中遵循语言规则,准确无误的言语输出(与说与写这两种能产性技能有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敏感而又十分稳定的心理素质。
  2、在外语教学的许多方面是可以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课堂尽量符合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听说读写各种教学活动都更符合语境化和交际规律的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内部语言,形成敏锐稳定的外语语感。这样一种教学活动始终遵循着语言实践(对语言的自然吸收和自然应用-)——归纳语言规则(使内部语言系统化) ——再实践(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规则,检验并强化学习效果)这样一个过程来进行。 3、要重视语言的可理解输入,即“语言输入的真实性”(authenticity)。诚如哈默所说“用语言教学的术语来讲,所谓真实性的课文是为讲母语的学生设计的,而非真实性的课文,则是专门为学外语为目的的学生设计的”。然而,哈钦森和沃特斯则认为,采用“真实、自然的交际语言或近似自然的语言”,“并不排斥在后阶段改写或重写原文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感到这样做能使课文更符合教学的需要。⑧在实际教学中非真实性的材料在阅读教学中可起课文的导入作用,而半真实性的材料或真实性的材料可用来作提高阶段的阅读和听力训练。
  在我们学校的外语教学中,我们遵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提出“遵循外语习得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要求,探索符合我们自己教学实际的“优化教学”的路子。在初中阶段,我们课堂教学中努力使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利用录音、录象和多媒体课件开展电化教学,进行多通道、多感官的语言交际活动。我们把初中外语教学分为“入门——上路——发展”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入门阶段(初一第一学期)的主要任务是:
  抓好起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入门,按照语言习得规律科学上路,主要做法是:
  (1)进行口语交际基本功训练,从日常口语会话入手,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养成用简单英语口语进行交际的良好习惯。
  (2)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明确学习目的,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2、入门、上路阶段(初一全学年),主要任务是:
  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主要做法是;
  (1)抓好拼读训练,练好发音、拼词基本功。
  (2)抓好听力训练,练好听力基本功。
  (3)抓好会话训练,练好开口说话的基本功。
  (4)抓好听写训练练好听音写词的基本功。
  (5)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词汇的基本方法,过好词汇关。
  3、上路发展阶段(初二至初三)。这一阶段的主要做法是:
  (1)优化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参与训练的积极动机,进入角色主动练。
  (2)优化教学模式,听说讲练用多头并举。基本程序如下:①课前预习,充分准备。②听说训练整体感知。③精讲多练,讲练结合。④综合训练,突出运用。
  (3)课内外相结合,增加语言实践量和信息输入量。采取的办法有:①坚持听力同步训练。。②坚持课外阅读同步训练。③坚持按指定话题练对话练写作。
其他文献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我们发现,学生在情绪高涨时,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效果好;情绪低落时,掌握的知识质量很差。因此,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情感可谈。  课堂环境如
期刊
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人性化的错位。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引入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于注重发挥人的潜能、注重引导和完善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注重发现自我价值和全人类的价值。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呼唤。实现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人性化的育人环境,优化人性化的教育机制,丰富人性化的教育内容。
期刊
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人当产生了要搞清楚“为什么?”、“怎么办?”的意念时,他的思维才真正发动,这种意念越强烈,思维越深入。可见探究意识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探究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还反映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它是一个人极为重要的素质。  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发育正处于思维的独立批判性和创造性形成的阶段,是探究意识培养和发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教师 后续动力 培养与加强     新课程实施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言,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新学期伊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放性试题以其特有的探究性、生成性和开放性而成为考试评价的一种“新”题型。它要求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组织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结果。它不仅可以反映思维的最后结果,而且可以反映思维的整个过程,更是创设了“以读促写”的重要平台。笔者对近几年中考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及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了跟踪了解,发现了不少问题,这里想跟大家一起探讨:面对开放性试题,我们
期刊
一、前言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部门愈加紧迫的任务。而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培养质
期刊
摘 要 1、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学习观念 2、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 3、注意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质4、指导学生独立创作,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关键词 素质 自信心 知识积累 独立创作 提高    学好美术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乃至提高各种能力方面都将起到其他学科大法取代的作用。然而,如何才能发挥美术教学的特长实现其重大意义呢’,事实证明,
期刊
多年来诺贝尔奖是欧美学者的专利,教学中也时常会听到教师埋怨学生笨不会学习,难道中国人真笨吗?李政道博士曾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如果你们不能提出问题,你们就一辈子做不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作,终其一生,只能是模仿和抄袭。”孔子曾曰:“疑,思之始,字之端。”由此可见质疑问难的重要性。那么影响学生问题意识不足的因素在哪儿呢?  1、教师因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学会回答问题,掌握问题的答案,而不注重
期刊
人的教育起源于交往,说话则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规范小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是时代的需求。在小学阶段,口语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训练,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     关注小学生、尊重每一位小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
期刊
思想政治课历来以枯燥乏味著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线教师,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不仅不能享受教育的乐趣反而会在枯燥中丧失教师自己的个性、丧失教育者应该具备的理性思考。为此,我的尝试是:让政治课洋溢生活的气息,从而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驴子自救的哲理故事——明理  哲理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骇,在政治课教学中有它独特的教育性、具有言有尽而意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