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有个别校教师被学生、家长袭击,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发人深思。我们强调以生为本,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致力于突出“保护”过渡,认为对学生还不成年只能保护,不能惩戒。这实际是对教育的误解。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挫折教育、成功。
【关键词】评价 赏识 惩戒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对学生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影响学生建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了解了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实现健康成长。
一 赏识是综合评价的基石
超导现象的发现者昂内斯的父母为了培养他的兴趣,特意腾出阁楼作为他专用的“天文台”和“实验室”。一次,昂内斯做实验时不小心使实验室着火,烧着了半座楼房,但他的父母并没有责怪他,反而鼓励和支持他继续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样,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这就是赏识的力量。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它告诉我们的是在向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时候,这种批评往往是刺耳的。是难以接受的。毕竟从心理上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得到其他人的肯定。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往往都是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他们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而且重要的是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是不稳定的,是不成熟的,他们不能够良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他们不能很好的规避自己所遇到的是是非非,教师和家长的有些做法,是他们现在这个年龄多半还不能理解的。
有的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让我想到了农民种庄稼,这两个事情的道理其实是很相通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我们老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其实是在一心一意的替孩子的成长着想。我们爱自己的这些孩子,就向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可以经常数落这些孩子的不足,可是听到其他人说起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不愿意接受的。但是我有没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说,我们不理解“爱”我们不能好好的去感受这个字的。
可以说,赏识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我开始用看待朋友,同事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孩子们。我告诫自己一条定律,只要是自己想要开口批评学生,一定要等上五秒钟,这五秒钟的时间我要让自己静心来好好想一想,我这个话应不应该说,应该怎样去说。我说过后,如果我是孩子,会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老师的批评呢?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我逐步把自己在赏识教育上的理解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我深深的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二 惩戒是综合评价的辅助
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也要考虑赏识所带来的弊端,这种评价对于孩子容易产生极大地优越感,从而使孩子在接受挫折和抗压力,抗挫折方面具有较弱的适应能力。虽然大家在惩戒教育是否应该更细化等方面存在分歧,但大家的共识是惩戒教育是必需的,这是人生的一大课题,人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的,必要的惩戒,会增强孩子的生存毅力,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接受惩罚,感知责任等方面有较大的益处。但是,须以爱孩子为基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只有当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有了特别好的沟通之后,惩戒教育的问题才不会成为问题。
很多人都会认为惩戒教育这是“差生”的“专利”,但在实际上,“好学生”的惩戒问题也引起大家关注。越是好学生,有点宠坏的感觉,不能说不能碰,这些学生个性都非常突出,自尊心非常强,有点被宠坏了的感觉。有什么问题,私下说一句可能没事,但大庭广众之下说一句就不行了,对于他们的“惩戒”更得讲究方法。制定长效机制,对事不对人,一视同仁。惩戒的出发点是为了爱,为了孩子的发展,方式、方法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而定,一定要注意惩戒的度,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一定不要讽刺、挖苦学生,惩戒要有选择性,拿关系好的、熟悉的学生“开刀”。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爱,爱是前提,评价公平,这样,即使稍有出入学生也会理解老是的苦心。
三 两者统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
孩子教育问题,人们已列为日常家庭头等大事,关爱与企盼孩子成才,也越来越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纷纷推行“赏识”教育手段,这是解决单一“应试”和“体罚”教育的有效良方。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绝大多数人在实施这一教育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孩子被过度溺爱,在被盲目的“赏识”后,出现过于自信、狂妄自大,容不得批评,抗挫折力减弱等弊端。这就需要适用一些“惩戒”手段来完成,切不可将“赏识”和“惩戒”本属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分割开来使用而失去应有的效果。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写道:“想使儿童成为聪明、善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反之,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的避免。”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孩子,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应当小心谨慎。德国文豪歌德也说,“不曾将面包和着泪水一起咽下的人,就不会体味到人生的感受。”所以说,恰到好处的赏识、惩戒教育方式,是做合格家长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赏、识、惩、戒”作了如下分析:“赏”是赏赐、欣赏、鼓励之意;“识”是认识、见识、识别、了解之意;“惩”是处罚、警戒;“戒”是提防、警惕,去掉、除掉,佛教用语。据此,可推断赏识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认识孩子,对他们的合理或正确行为给予赞赏和支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惩戒则是通过处罚来警戒,即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它不是简单的限制和呵斥,更不是过度的体罚或加重心理负担,而是对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必要规范和纪律要求,以及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自然惩罚和劝诫。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的言行教育,尤其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意义重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老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其实这与没有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很大关系。该赏识的时候不去赏识或赏识不到位,该批评的时候批评缺失或者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做做思想工作甚至体罚学生。挫折教育与打骂无缘,打骂只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扭曲其人格,培养叛逆者与奴才。学生犯了错误,要批评教育,但批评应讲究方式方法,道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即使要惩戒,也可以采取聪明的办法,寓尊重、期待、激励、教诲于“惩戒”之中。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与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这要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很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赏识也好,批评也罢,甚或惩戒学生,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师长教育孩子会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智慧,而教育孩子中的许多无奈、许多出格行为都有悖于这个前提,哪怕你说你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那也是一厢情愿,说不定有时候还会留下终身的遗憾。
【关键词】评价 赏识 惩戒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对学生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影响学生建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了解了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实现健康成长。
一 赏识是综合评价的基石
超导现象的发现者昂内斯的父母为了培养他的兴趣,特意腾出阁楼作为他专用的“天文台”和“实验室”。一次,昂内斯做实验时不小心使实验室着火,烧着了半座楼房,但他的父母并没有责怪他,反而鼓励和支持他继续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样,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这就是赏识的力量。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它告诉我们的是在向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时候,这种批评往往是刺耳的。是难以接受的。毕竟从心理上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得到其他人的肯定。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往往都是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他们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而且重要的是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是不稳定的,是不成熟的,他们不能够良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他们不能很好的规避自己所遇到的是是非非,教师和家长的有些做法,是他们现在这个年龄多半还不能理解的。
有的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让我想到了农民种庄稼,这两个事情的道理其实是很相通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我们老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其实是在一心一意的替孩子的成长着想。我们爱自己的这些孩子,就向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可以经常数落这些孩子的不足,可是听到其他人说起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不愿意接受的。但是我有没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说,我们不理解“爱”我们不能好好的去感受这个字的。
可以说,赏识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我开始用看待朋友,同事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孩子们。我告诫自己一条定律,只要是自己想要开口批评学生,一定要等上五秒钟,这五秒钟的时间我要让自己静心来好好想一想,我这个话应不应该说,应该怎样去说。我说过后,如果我是孩子,会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老师的批评呢?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我逐步把自己在赏识教育上的理解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我深深的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二 惩戒是综合评价的辅助
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也要考虑赏识所带来的弊端,这种评价对于孩子容易产生极大地优越感,从而使孩子在接受挫折和抗压力,抗挫折方面具有较弱的适应能力。虽然大家在惩戒教育是否应该更细化等方面存在分歧,但大家的共识是惩戒教育是必需的,这是人生的一大课题,人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的,必要的惩戒,会增强孩子的生存毅力,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接受惩罚,感知责任等方面有较大的益处。但是,须以爱孩子为基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只有当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有了特别好的沟通之后,惩戒教育的问题才不会成为问题。
很多人都会认为惩戒教育这是“差生”的“专利”,但在实际上,“好学生”的惩戒问题也引起大家关注。越是好学生,有点宠坏的感觉,不能说不能碰,这些学生个性都非常突出,自尊心非常强,有点被宠坏了的感觉。有什么问题,私下说一句可能没事,但大庭广众之下说一句就不行了,对于他们的“惩戒”更得讲究方法。制定长效机制,对事不对人,一视同仁。惩戒的出发点是为了爱,为了孩子的发展,方式、方法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而定,一定要注意惩戒的度,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一定不要讽刺、挖苦学生,惩戒要有选择性,拿关系好的、熟悉的学生“开刀”。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爱,爱是前提,评价公平,这样,即使稍有出入学生也会理解老是的苦心。
三 两者统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
孩子教育问题,人们已列为日常家庭头等大事,关爱与企盼孩子成才,也越来越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纷纷推行“赏识”教育手段,这是解决单一“应试”和“体罚”教育的有效良方。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绝大多数人在实施这一教育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孩子被过度溺爱,在被盲目的“赏识”后,出现过于自信、狂妄自大,容不得批评,抗挫折力减弱等弊端。这就需要适用一些“惩戒”手段来完成,切不可将“赏识”和“惩戒”本属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分割开来使用而失去应有的效果。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写道:“想使儿童成为聪明、善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反之,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的避免。”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孩子,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应当小心谨慎。德国文豪歌德也说,“不曾将面包和着泪水一起咽下的人,就不会体味到人生的感受。”所以说,恰到好处的赏识、惩戒教育方式,是做合格家长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赏、识、惩、戒”作了如下分析:“赏”是赏赐、欣赏、鼓励之意;“识”是认识、见识、识别、了解之意;“惩”是处罚、警戒;“戒”是提防、警惕,去掉、除掉,佛教用语。据此,可推断赏识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认识孩子,对他们的合理或正确行为给予赞赏和支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惩戒则是通过处罚来警戒,即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它不是简单的限制和呵斥,更不是过度的体罚或加重心理负担,而是对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必要规范和纪律要求,以及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自然惩罚和劝诫。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的言行教育,尤其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意义重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老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其实这与没有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很大关系。该赏识的时候不去赏识或赏识不到位,该批评的时候批评缺失或者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做做思想工作甚至体罚学生。挫折教育与打骂无缘,打骂只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扭曲其人格,培养叛逆者与奴才。学生犯了错误,要批评教育,但批评应讲究方式方法,道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即使要惩戒,也可以采取聪明的办法,寓尊重、期待、激励、教诲于“惩戒”之中。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与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这要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很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赏识也好,批评也罢,甚或惩戒学生,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师长教育孩子会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智慧,而教育孩子中的许多无奈、许多出格行为都有悖于这个前提,哪怕你说你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那也是一厢情愿,说不定有时候还会留下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