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尘埃哪里来?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y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何处惹尘埃?
  只要一段时间不擦拭,桌上、地上、窗台上就布满了灰尘。这些无孔不入的脏东西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这还不明白?当然是空气从土里带来的了。”你或许会这样回答。倘若局限于地球范围,这么回答诚然是不错的。但是,倘若要从整个宇宙范围来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要知道,像我们地球这样的岩石质行星,其前身就是一大团的尘埃云——岩石是尘埃凝聚熔化之后形成的——那么,在那个时候,这些尘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一问,就问到天文学家的要害处了。
  如今在宇宙空间,也弥漫着大量的尘埃。这些尘埃主要是由无定形碳(没有特定形状的碳)、碳酸盐和硅酸盐组成的固体小颗粒,尺寸只有1微米的几分之一,仅相当于抽烟时那袅袅上升的烟雾颗粒般大小。假如没有这些尘埃,人类的空间望远镜在太空中就能看见更多的星星。
  但宇宙尘埃对于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又确乎少不得。假如没有它们,那么:首先,恒星就无法形成。因为宇宙尘埃的存在,阻挡或减轻了许多高能辐射,有助于恒星的前身——星际气体云的冷却凝聚成恒星;其次,假如真像有的科学家所认为的,地球上的生命种子来自太空,那么没有宇宙尘埃,地球上也就不会出现生命,因为有机小分子遇到尘埃颗粒,粘附在上面,有利于复杂大分子的形成,这比让小分子盲目地瞎碰瞎撞去形成大分子要强多了。
  所以,宇宙尘埃是建造宇宙天体的起点。事实上我们这些地球生命,且撇开生命起源问题不提,单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大部分最终也来自宇宙尘埃。
  但宇宙在诞生之初本没有尘埃,因为在大爆炸后的早期,只有氢、氦和少量的锂,像碳、硅这类比较重的元素那时连影子都还没有。这些尘埃是后来才制造出来的。
  那么,是谁在宇宙中“扬起了这么大的灰尘”?
  第一嫌疑犯:红巨星
  才在不久之前,我们还自以为对这个问题已经了然于胸了呢。天文学家信誓旦旦地认为,老年恒星在它们演化的后期就成了制造宇宙尘埃的天然“大烟囱”。
  按照天文学家的描述,一颗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其内部会通过核反应合成越来越重的元素,由于其核心温度越来越高,到了晚年,它将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尺寸比原先大上百万倍。譬如,一旦我们的太阳也膨胀成一颗红巨星,那么它将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还有地球。红巨星膨胀之后,其稀薄的外层温度迅速降低,在那里,从内部喷出来的炎热气态物质冷凝成固态小颗粒,就像煤烟在烟囱里凝结一样。这时它就成了制造尘埃的“大烟囱”。
  在银河系,这幅图景与观测事实很相符。我们在银河系所观测到的尘埃数量,与我们预计在银河系100亿年的历史上形成和死亡的红巨星数量刚好匹配。
  但在单个星系上成立并非就能保证在整个宇宙范围也成立。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1990年代,那时由于高性能望远镜刚刚建成,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遥远星系上的尘埃。这些星系非常古老(因为星系发出的光传播到地球上是需要时间的,离我们越远,发出的时间就越早,所以我们看到的星系就越古老。譬如一个星系如果离我们10亿光年,那么它的光是10亿年之前发出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该星系10亿年之前的样子),离宇宙诞生才数亿年时间。但恒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至少需要10亿年,而这些星系形成连10亿年都还不到,所以按理说它们是非常“干净”,没有尘埃的。可事实上,这些星系却弥漫着尘埃。典型的例子是代号为J1148+5251的一个星系,尽管它的年龄不到9亿年,但它所拥有的尘埃数量是银河系的10多倍。
  宇宙在过去比现在尘埃还多!这么说,在那些遥远的古老星系里,一定有除红巨星之外别的什么东西在制造尘埃,并且比红巨星还干得出色。
  那么它会是谁呢?
  第二嫌疑犯:超新星
  天文观测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嫌疑犯”:超新星。
  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坍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之前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超新星爆发时,通过剧烈的核爆炸,会把自己的外层剥个精光,只剩下小小的内核。而在它抛撒出来的物质中,就含有丰富的碳、氮、氧等比较重的元素。
  一般来说,只有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才会在后期演化为超新星。这些恒星因为质量大,燃烧就比小质量恒星更为剧烈,所以寿命也较短,从诞生到变成一颗超新星,用不了10亿年。而在宇宙的早期,由于那时氢氦元素十分丰富,形成的恒星个头都很大,质量动辄是太阳的十几倍,这些恒星大多数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了此残生,所以它们自然就成了制造宇宙尘埃的“大烟囱”。这样,我们似乎就解释了早期宇宙为什么也弥漫着尘埃的问题。
  但是且慢,这里还有个问题:超新星在爆炸中会制造尘埃,这固然没错,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又会把尘埃颗粒激荡得粉碎,就好比现在医院里用超声波来击碎胆结石一样。超新星产生的冲击波比超声波强上百万倍,而且还会在超新星爆发的附近空间振荡上百年,有足够的能量和时间把许多刚形成的尘埃颗粒击得粉碎,重新回到单个原子的状态。这样一来,很多尘埃不可避免要化为乌有了。
  当然,也会有少量的尘埃躲过一劫,现在的问题是,这部分幸存下来的尘埃比例有多大?能幸存下来的宇宙尘埃能否与观测事实相符?
  严重不符!26年前,在银河系的邻居星系——大麦哲伦星云中爆发了一颗超新星,被天文学家命名为SN1987A。SN1987A是自人类发明望远镜以来,爆发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的一颗超新星。天文学家经过观测,发现这颗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宇宙尘埃实际质量是理论预言的4到7倍——这么多尘埃足够制造20多万个地球了。一次超新星爆发就能产生如此多的尘埃,相比之下,红巨星制造的尘埃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乎所有的宇宙尘埃很可能都来自超新星爆发。
  宇宙尘埃何时落定?
  但丹麦天文学家马特森对此结果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超新星制造的尘埃似乎多了点。他认为,既然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冲击波会在爆发位置附近来回激荡上百年,而超新星SN1987A的爆发离我们才短短26年,所以现在就下结论似乎为时尚早。事实上,300多年前在银河系爆发的一颗超新星,它所产生并幸存下来的尘埃量就少得多,且与理论预言大体相当。   这个质疑听起来也很合理。这样一来,由于在非常早期的宇宙中红巨星不存在,而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又会把自己制造的大部分尘埃加以摧毁,如此我们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遥远星系中的这些大量的尘埃究竟来自何处?
  美国普利斯顿大学的布鲁斯·德瑞尼提供了第三种可能的解释:现在组成尘埃的元素还是由红巨星或者超新星制造的,但这些材料凝结成尘埃颗粒,却是后来的事。
  按他的看法,事情是这样:超新星产生的冲击波横扫整个星系,不仅摧毁了超新星自己制造的几乎所有尘埃,还摧毁了由红巨星制造的尘埃。但在星际空间,由氢气和氦气分子组成的密度稍大的“分子云”却能减缓冲击波,由此为少量尘埃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以躲过冲击波的破坏,在那里,尘埃慢慢凝聚成小颗粒。最初以少量幸存下来的微小颗粒(或来自超新星,或来自红巨星)作为凝结核,那些被冲击波击碎的尘埃,以原子的形式不断吸附上去,于是尘埃逐渐变成现在这般大小。
  这个解释可靠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实际捕捉和分析一些宇宙尘埃才能回答。因为在超新星的“核熔炉”中产生的尘埃与红巨星产生的尘埃,其成分是有区别的。另外,尘埃颗粒的致密程度应该还可以告诉我们它形成所花的时间,以及分子云在它形成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以需要捕捉一些宇宙尘埃才行。你或许会问“用我们身边的这些灰尘分析不行吗?它们在本质上不也是宇宙尘埃?”不行!因为这些灰尘在地球上经过数十亿年的地壳运动,其成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无从得知它们最初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不论红巨星还是超新星都远在人类飞行器能抵达的范围之外,但要捕捉宇宙尘埃其实并不难。太阳系在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我们始终在不断地与宇宙尘埃相撞。我们只要派个飞行器,到太空收集一些来就是了。
  的确,欧洲宇航局于1999年已派出“星尘”号飞行器,2006年它把收集的尘埃样品用降落伞送回了地球。因为它曾与两颗彗星的彗尾相遇,所以收集的大部分尘埃来自彗星,一部分则来自飞行器自己脱落的粉尘,但还有一小部分尘埃颗粒,已鉴别出来自太阳系外——只有这部分尘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宇宙尘埃”。分析结果可能今年能够出来。到时候,宇宙尘埃来自何处这个问题也许就可以“尘埃落定”了。
  我们如何观测宇宙尘埃?
  宇宙尘埃一般是很难被观测到的,但不论何时,当一个可见光的光子与尘埃颗粒碰撞的时候,光子的能量就会被尘埃吸收,从而把尘埃颗粒加热。尘埃被加热后,它又会把一部分热量以红外光的形式辐射出来,辐射的红外光可以被红外天文望远镜探测到。
  因为红外光很容易被地球大气吸收,所以为了避免干扰,红外天文望远镜一般要发射到太空。拥有直径3.5米接收镜的赫歇耳望远镜是迄今发射的最大红外望远镜,是接收来自宇宙尘埃信号的理想仪器。
其他文献
像银河系这样巨大的星系,往往是由许多小星系合并而成的。有趣的是,很多星系的中心都存在黑洞,在合并的时候,黑洞也会合并在一起,形成超大质量的黑洞,质量至少是太阳的几百万倍。  美国科学家最近利用计算机模拟了黑洞合并的场景,他们发现,在合并的时候,黑洞之间由于碰撞会产生引力波,有时会直接“踢飞”其中的一个黑洞,甚至把小一点的星系“踢飞”。根据概率计算,我们银河系形成今天的规模,至少有几十个甚至两千个小
期刊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于是连一种新型的禽流感——H7N9禽流感也来江南这块风水宝地“安家落户”了,并在全国成蔓延之势,迄今已经夺走了数十条生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这名可怕的敌人,我们唯有老老实实去了解,才能制服它,战胜它。那么在这篇文章中,让我们一起去对它做个了解。  引起H7N9禽流感的是一种流感病毒。我们知道,病毒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部的遗传物质;二是包裹遗
期刊
有些学者曾经大胆地猜测:人死后便进入更高界层的宇宙维度空间,也就是进入了时空隧道。而在低维度和高维度的空间界层中,两个世界的事物无法联系和来往穿梭,实质就是无形的物质隔阂着。但问题是进入了这个界层后的物质又跑到哪里去了?很显然要研究这个,我们是束手无策的。  难道死亡的东西还有记忆,不然你如何研究?有人会很自然地将这个问题与灵魂学说联系起来,可笑的是灵魂是虚幻的,而宇宙却是真实的。  有人曾提出过
期刊
奇怪的圆圈  神秘的非洲充满了神秘的景象。比如在纳米比亚的海岸线附近,从安哥拉南部经过纳米比亚到南非的一片绵延近两千千米的大草原上,散布着数以万计的圆圈,这些圆圈覆盖的区域特别大,相当于我国辽宁省的面积。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圆圈非常怪异——每个圆圈周围的野草长得非常茂盛,但是,圆圈里面却是一片沙土,寸草不生。从空中看去,这些裸露着红沙土的圆圈,在稀疏的植被环境中异常醒目,就像是草地长了秃疮,斑斑驳驳
期刊
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在何时,以何种形式起源的,至今依然是生物学上最大的谜。寻找生命起源的化石证据,是摆在古生物学家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不过,因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可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任何痕迹都不会留下,所以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满足于寻找最古老的化石。留下这类化石的生命虽然不见得是“最早”的,但毕竟在时间上离最早的生命是最近的。  但生命在早期是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的,这些细胞本身就非常微小,要在显微
期刊
宇宙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线,那就是和谐。尽管在物质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矛盾,有竞争,但大和谐的基础是不可动摇的。  质量、能量、基本作用力是宇宙的三大支柱。由物质诞生开始就带来质量,有质量的物质就有能量,物质的质量与能量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可以大大超过质量或小于质量。因此,暗物质与暗能量,普通物质与普通能量,生物与生物能量,都不可能平衡。而基本作用力一定是成对出现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
期刊
人类只有两种性别,情感问题就复杂的一塌糊涂了,要是有7种性别,这日子可怎么过?  一种叫做四膜虫的单细胞生物就有7种性别!科学家最近发现,四膜虫有两类细胞核,其中一类是包含了性别基因的细胞核,另一类是用于繁殖的细胞核。而四膜虫的性别基因居然有7个不同的版本,四膜虫通过类似于“剪切、粘贴”的方式,合成一个完整的基因序列,用制造出来的基因序列来决定其性别类型。于是,四膜虫繁衍后代变得非常复杂,它们的后
期刊
火星是个与地球很相似的星球,科学家说,以前火星也曾有水,甚至生命繁茂,只是火星不知发生什么变故,如今空气稀薄,气温较低,不适宜生命居住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把火星改造成生命的家园呢?美国宇航局早就考虑过这事。他们雄心勃勃,一直想着如何向火星移民人类呢。  对于如何让火星升温,他们提出了一些方案,诸如,向火星喷洒吸收阳光的小颗粒,或者在火星轨道装一个很大的反射镜,把阳光反射到火星表面,来增加火星的光
期刊
面对低频率的光为什么不能产生光电效应的难题,爱因斯坦认为:频率高的光线中单个光子的能量要比频率低的光线中单个光子所含的能量高,因此有足够的能力打出电子来。爱因斯坦也正是由此创造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概念,随后发展出量子理论的基础,而后来他又成了量子论的坚定的反对者,在反对量子力学的理由中是否暗藏着连爱因斯坦本人也无从知晓的量子谬误呢?  其实问题非常简单,虽然组成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化的,但光
期刊
一架飞机丢失了黑匣子,我们就不知道它在飞行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地球上几十亿年的生物进化旅途中,存在着大量的缺失环节,使进化过程看上去支离破碎,这也成为达尔文进化论的难题之一。如今,科学家正在寻找记录了生物进化的“黑匣子”,希望了解整个生物进化历史中那些重大的转折。  达尔文的难题  1859年,达尔文的经典著作《物种起源》出版,进化论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不过当时许多进化论的反对者立刻提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