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院校与公办院校的生源质量差距较大,在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更关注教学质量与课程实操性。但缺乏“双师,”口译课时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竞争力。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给出对应的改革方案。
【關键词】翻译;口译;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赵为佳,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院,教师,口译硕士,CATTI二级口译员,研究方向: 英语翻译,应用型英语教学;王灿,男,湖北钟祥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口译、课程与教学论。
引言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在2019年5月发布的数据,全国共有281所高校具有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资质。在广东、湖北、湖南等省的名单中可以看到许多民办学院的身影。但由于独立院校与公办院校有较大的生源差距,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就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口译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是必不可少的。想学好口译,学生需要加强听说读的各项基本功,还要有较强的双语转换能力。这个板块的训练不仅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技能支持,还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素养提升。可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与技巧也需要加强。这就给口译教学的效率带来了挑战。如何制定合理的口译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开展口译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问题
教师不专业。口译教学不同于其他英语理论科目,它需要双语能力极强且具有口译实践经验的老师。“双师型”是口译教师的不二人选。但独立院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低于公办院校,且持口译证书或在企业担任过专职译员的高校教师数量极少,因此想满足真正的“双师型”教学就很难。据笔者了解,大多数湖北省的独立院校都设置了口译课,但“双师”非常少。绝大多数口译老师只是具备翻译硕士的学历,有的甚至是其他英语专业方向毕业的硕士。这样就很难做到专业化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只能在口译课上接触理论课堂与书本事件,无法从老师身上获得行业内的经验,达不到知行合一。翻译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实践性人才,“双师”师资显得更为重要。这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翻译专业的第一大问题。
1.课时安排不科学。笔者通过电话采访与询问得知,大部分翻译专业的同学在大三下学期才会接触到口译课。武汉江夏某独立学院的翻译方向在大三下才开始上口译课,课时总量为256, 由三名老师同时授课。这样紧凑且无难度层次的口译课程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
2.口译教材过于固化,无法达到专业证书考试的要求。市面上口译教材越来越多,且近年来不乏优质的口译证书考试丛书。可只需翻阅目录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教材都是一样的专题设置,难度上虽有不同但并不适合照搬到每个课堂上。有些教材虽是针对国家翻译资格证书考试的,但学生学完全本了去考还是会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这时候就需要老师们灵活的补充每年的热点口译话题。例如政府工作报告双语版与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内容。
二、针对上述问题应进行的改革与创新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翻译专业已有五年历史。自开办以来也有过诸多问题。现在翻译系初具规模,学生的考证与考研率也越来越高。这都离不开外院在课程设置上的努力革新。
1.改变教师结构,专业化配比师资。在成立翻译专业后,学院专门聘请了两名年轻的双师型口译教师,并鼓励他们参与校外口译实践,一边服务武汉市的外事活动一边将实战经验引入课堂。从2017年起,翻译专业的三名主要授课老师均为“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但给学生制定了符合翻译市场需求的学习目标,还用自己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材料。因此翻译专业每年都有通过CATTI证书考试与上海中、高级口译证书考试的学生,加大了学生求职竞争力。由于“双师”资源稀缺,学院还鼓励其他老师参加翻译证书的考试,培养自己的持证教师。
2.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力求科学安排口译课时。每年在制定翻译专业培养方案前应多倾听任课老师反馈。如有必要,必须重新制定口译课时分配。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的翻译专业为例,在过去三年,该院多次针对翻译专业出现的口译课时过少或口译课时在某时间段过于集中的问题进行探讨。院长亲自询问任课“双师”的意见,不盲从大流,从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培养方案。2016级翻译专业从大三上开始接触基础口译教程,大三下安排两门难度较大的口译实践课程,并要求老师开展口译证书考试辅导课。2017级翻译专业基础较弱,因此从大二下学期就开始接触口译基本知识,并开启相应的考证辅导。
3.鼓励教师自主选择教材。口译课本应该只扮演大纲与课堂补充练习的角色。老师们应多关注每年的新鲜实时,将网络上权威发布的双语翻译材料融入课堂上,把口译教活了学生才能应对市场上各种题材的翻译需求,才能有把握的考取翻译证书。
三、总结
独立院校有着较为自有的管理氛围,且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应大力鼓励教师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口译教学最需要的也是新鲜的教材与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加强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应是独立院校口译课程改革的中心目标。
参考文献:
[1]白艳艳.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關键词】翻译;口译;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赵为佳,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院,教师,口译硕士,CATTI二级口译员,研究方向: 英语翻译,应用型英语教学;王灿,男,湖北钟祥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口译、课程与教学论。
引言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在2019年5月发布的数据,全国共有281所高校具有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资质。在广东、湖北、湖南等省的名单中可以看到许多民办学院的身影。但由于独立院校与公办院校有较大的生源差距,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就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口译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是必不可少的。想学好口译,学生需要加强听说读的各项基本功,还要有较强的双语转换能力。这个板块的训练不仅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技能支持,还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素养提升。可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与技巧也需要加强。这就给口译教学的效率带来了挑战。如何制定合理的口译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开展口译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问题
教师不专业。口译教学不同于其他英语理论科目,它需要双语能力极强且具有口译实践经验的老师。“双师型”是口译教师的不二人选。但独立院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低于公办院校,且持口译证书或在企业担任过专职译员的高校教师数量极少,因此想满足真正的“双师型”教学就很难。据笔者了解,大多数湖北省的独立院校都设置了口译课,但“双师”非常少。绝大多数口译老师只是具备翻译硕士的学历,有的甚至是其他英语专业方向毕业的硕士。这样就很难做到专业化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只能在口译课上接触理论课堂与书本事件,无法从老师身上获得行业内的经验,达不到知行合一。翻译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实践性人才,“双师”师资显得更为重要。这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翻译专业的第一大问题。
1.课时安排不科学。笔者通过电话采访与询问得知,大部分翻译专业的同学在大三下学期才会接触到口译课。武汉江夏某独立学院的翻译方向在大三下才开始上口译课,课时总量为256, 由三名老师同时授课。这样紧凑且无难度层次的口译课程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
2.口译教材过于固化,无法达到专业证书考试的要求。市面上口译教材越来越多,且近年来不乏优质的口译证书考试丛书。可只需翻阅目录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教材都是一样的专题设置,难度上虽有不同但并不适合照搬到每个课堂上。有些教材虽是针对国家翻译资格证书考试的,但学生学完全本了去考还是会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这时候就需要老师们灵活的补充每年的热点口译话题。例如政府工作报告双语版与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内容。
二、针对上述问题应进行的改革与创新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翻译专业已有五年历史。自开办以来也有过诸多问题。现在翻译系初具规模,学生的考证与考研率也越来越高。这都离不开外院在课程设置上的努力革新。
1.改变教师结构,专业化配比师资。在成立翻译专业后,学院专门聘请了两名年轻的双师型口译教师,并鼓励他们参与校外口译实践,一边服务武汉市的外事活动一边将实战经验引入课堂。从2017年起,翻译专业的三名主要授课老师均为“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但给学生制定了符合翻译市场需求的学习目标,还用自己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材料。因此翻译专业每年都有通过CATTI证书考试与上海中、高级口译证书考试的学生,加大了学生求职竞争力。由于“双师”资源稀缺,学院还鼓励其他老师参加翻译证书的考试,培养自己的持证教师。
2.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力求科学安排口译课时。每年在制定翻译专业培养方案前应多倾听任课老师反馈。如有必要,必须重新制定口译课时分配。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的翻译专业为例,在过去三年,该院多次针对翻译专业出现的口译课时过少或口译课时在某时间段过于集中的问题进行探讨。院长亲自询问任课“双师”的意见,不盲从大流,从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培养方案。2016级翻译专业从大三上开始接触基础口译教程,大三下安排两门难度较大的口译实践课程,并要求老师开展口译证书考试辅导课。2017级翻译专业基础较弱,因此从大二下学期就开始接触口译基本知识,并开启相应的考证辅导。
3.鼓励教师自主选择教材。口译课本应该只扮演大纲与课堂补充练习的角色。老师们应多关注每年的新鲜实时,将网络上权威发布的双语翻译材料融入课堂上,把口译教活了学生才能应对市场上各种题材的翻译需求,才能有把握的考取翻译证书。
三、总结
独立院校有着较为自有的管理氛围,且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应大力鼓励教师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口译教学最需要的也是新鲜的教材与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加强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应是独立院校口译课程改革的中心目标。
参考文献:
[1]白艳艳.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