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依据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分析了莱阳市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特征及分布规律.以上研究为莱阳市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及防治分区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滑坡;不稳定斜坡
山东省莱阳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文化发达,水陆空交通便捷。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的加大,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有所增加,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该文主要论述莱阳市地质灾害调查结果,为莱阳市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及防治分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1 区域环境地质背景
莱阳市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南部,因受胶东脊背地形影响,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河流多为北源南流。北部、东部、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均有互不连接的丘陵群,沿河地带及丘陵群之间,形成互不连片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
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鲁东地层分区,胶北地层小区和莱阳-海阳地层小区。胶北地层小区在境内零星散布有太古代唐家庄岩群、胶东岩群和广布的古元古代荆山群等;莱阳-海阳地层小区发育了一套中生代白垩世陆相碎屑岩和陆相火山岩及部分古元古代荆山群基底变质岩系;第四系遍布于各大水系两侧、沟谷、坡缘及冲积平原地带。
莱阳市侵入岩不甚发育,多数为前寒武纪变质变形深成侵入体,中生代以来的侵入岩却甚微。岩石类型从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和酸性岩均有,以中性岩类为主,其次为酸性岩类。超基性和基性岩类规模小,呈岩株、岩墙或脉状产出,中性和酸性岩类则呈岩基和岩株状产山,规模较大。侵入岩以太古代最为发育,其次为元古代侵入岩,中生代侵入岩仅有所见而已。
市境属鲁东低山丘陵水文地质区,横跨大沽河和五龙河低山丘陵谷地二个水文地质亚区,从而形成了莱阳市特有的水文地质特征。
莱阳市属鲁东低山丘陵较稳定工程地质(大)区,南北跨越莱阳—即墨由碎屑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丘陵谷地亚区和大泽山—昆嵛山变质岩、花岗岩组成的低山丘陵亚区等二个亚区。
2 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现状
萊阳市地质灾害隐患系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威胁的潜在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崩塌、滑坡等灾害体。
莱阳市地质灾害调查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48处,包括已发生但有隐患的3处地质灾害(崩塌2处、滑坡1处)和潜在地质灾害45处(皆为不稳定斜坡)。
2.1 崩塌发育特征
崩塌灾害突发性强,连续性差,常瞬间发生。莱阳市内崩塌主要为岩质崩塌,根据其成因不同又分为自然岩质崩塌和人工岩质崩塌两类。因莱阳市地形总体平缓,区内自然岩质崩塌不发育,已发的2处崩塌均为人工岩质崩塌,主要是由于采石或建房等工程活动,不合理地开挖山体,形成临空面过大的边坡,甚至出现上凸下凹的坡形,坡体卸荷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在暴雨、重力、振动等作用下易坠落产生崩塌。
2.2 滑坡发育特征
滑坡按运动形式分为推移式滑坡和牵引式滑坡,推移式滑坡为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牵引式滑坡为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莱阳市发育1处滑坡地质灾害,为牵引式滑坡。该滑坡位于沐浴店镇西半泊村西处。地貌类型属丘陵地带,出露岩层为古元古代荆山群禄格庄组安吉村片岩段二云片岩,地质构造不发育,风化裂隙发育,植被覆盖较好,植被根系扎入风化层0.1~0.3m,树木歪斜,威胁居民点与道路,稳定性差,长30m,宽150m,厚7m,体积31500m?。滑坡诱发因素主要为降雨,其次为人类工程活动(现已开展治理)。
2.3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
不稳定斜坡是指具有明显的变形迹象但尚未失稳的斜坡,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变形破坏。莱阳市不稳定斜坡成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采石、修路或切坡建房等工程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市内不稳定斜坡大多稳定性差,降雨、地震、工程活动等因素更易于激发的活动性,发展趋势为不稳定,潜在威胁大。
3 地质灾害分布
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于全市18镇(办)中的11镇(办),其中吕格庄镇最多,共16处。这与原生、次生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从镇(办)地质灾害统计数据得出,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吕格庄、柏林庄、沐浴店、谭格庄、龙旺庄等露天采矿区相对集中的镇(办),以人工岩质不稳定斜坡为主。分布标高范围一般在100~200m。
4 结语
通过调查,山东省莱阳市地质灾害隐患主要以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为主。崩塌皆为人工岩质崩塌,是于露天采挖过程中,对原有山体进行破坏形成;滑坡为小型牵引式滑坡,威胁居民点,稳定性差;不稳定斜坡为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大多稳定性差,在降雨、地震、工程活动下易于激发活动性。以上为莱阳市为地质灾害综合评价、防治分区评价及主管部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姚春梅,杨全城,高峰,等.山丘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与地形地貌相关性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5):396-399.
[2]王昆.眉山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6,27(3):41-44.
[3]侯云龙,张永军.陇南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J].甘肃地质,2007,16(1-2):67-70.
(作者单位:1.烟台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烟台市地理信息中心)
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滑坡;不稳定斜坡
山东省莱阳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文化发达,水陆空交通便捷。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的加大,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有所增加,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该文主要论述莱阳市地质灾害调查结果,为莱阳市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及防治分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1 区域环境地质背景
莱阳市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南部,因受胶东脊背地形影响,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河流多为北源南流。北部、东部、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均有互不连接的丘陵群,沿河地带及丘陵群之间,形成互不连片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
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鲁东地层分区,胶北地层小区和莱阳-海阳地层小区。胶北地层小区在境内零星散布有太古代唐家庄岩群、胶东岩群和广布的古元古代荆山群等;莱阳-海阳地层小区发育了一套中生代白垩世陆相碎屑岩和陆相火山岩及部分古元古代荆山群基底变质岩系;第四系遍布于各大水系两侧、沟谷、坡缘及冲积平原地带。
莱阳市侵入岩不甚发育,多数为前寒武纪变质变形深成侵入体,中生代以来的侵入岩却甚微。岩石类型从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和酸性岩均有,以中性岩类为主,其次为酸性岩类。超基性和基性岩类规模小,呈岩株、岩墙或脉状产出,中性和酸性岩类则呈岩基和岩株状产山,规模较大。侵入岩以太古代最为发育,其次为元古代侵入岩,中生代侵入岩仅有所见而已。
市境属鲁东低山丘陵水文地质区,横跨大沽河和五龙河低山丘陵谷地二个水文地质亚区,从而形成了莱阳市特有的水文地质特征。
莱阳市属鲁东低山丘陵较稳定工程地质(大)区,南北跨越莱阳—即墨由碎屑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丘陵谷地亚区和大泽山—昆嵛山变质岩、花岗岩组成的低山丘陵亚区等二个亚区。
2 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现状
萊阳市地质灾害隐患系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威胁的潜在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崩塌、滑坡等灾害体。
莱阳市地质灾害调查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48处,包括已发生但有隐患的3处地质灾害(崩塌2处、滑坡1处)和潜在地质灾害45处(皆为不稳定斜坡)。
2.1 崩塌发育特征
崩塌灾害突发性强,连续性差,常瞬间发生。莱阳市内崩塌主要为岩质崩塌,根据其成因不同又分为自然岩质崩塌和人工岩质崩塌两类。因莱阳市地形总体平缓,区内自然岩质崩塌不发育,已发的2处崩塌均为人工岩质崩塌,主要是由于采石或建房等工程活动,不合理地开挖山体,形成临空面过大的边坡,甚至出现上凸下凹的坡形,坡体卸荷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在暴雨、重力、振动等作用下易坠落产生崩塌。
2.2 滑坡发育特征
滑坡按运动形式分为推移式滑坡和牵引式滑坡,推移式滑坡为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牵引式滑坡为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莱阳市发育1处滑坡地质灾害,为牵引式滑坡。该滑坡位于沐浴店镇西半泊村西处。地貌类型属丘陵地带,出露岩层为古元古代荆山群禄格庄组安吉村片岩段二云片岩,地质构造不发育,风化裂隙发育,植被覆盖较好,植被根系扎入风化层0.1~0.3m,树木歪斜,威胁居民点与道路,稳定性差,长30m,宽150m,厚7m,体积31500m?。滑坡诱发因素主要为降雨,其次为人类工程活动(现已开展治理)。
2.3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
不稳定斜坡是指具有明显的变形迹象但尚未失稳的斜坡,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变形破坏。莱阳市不稳定斜坡成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采石、修路或切坡建房等工程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市内不稳定斜坡大多稳定性差,降雨、地震、工程活动等因素更易于激发的活动性,发展趋势为不稳定,潜在威胁大。
3 地质灾害分布
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于全市18镇(办)中的11镇(办),其中吕格庄镇最多,共16处。这与原生、次生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从镇(办)地质灾害统计数据得出,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吕格庄、柏林庄、沐浴店、谭格庄、龙旺庄等露天采矿区相对集中的镇(办),以人工岩质不稳定斜坡为主。分布标高范围一般在100~200m。
4 结语
通过调查,山东省莱阳市地质灾害隐患主要以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为主。崩塌皆为人工岩质崩塌,是于露天采挖过程中,对原有山体进行破坏形成;滑坡为小型牵引式滑坡,威胁居民点,稳定性差;不稳定斜坡为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大多稳定性差,在降雨、地震、工程活动下易于激发活动性。以上为莱阳市为地质灾害综合评价、防治分区评价及主管部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姚春梅,杨全城,高峰,等.山丘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与地形地貌相关性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5):396-399.
[2]王昆.眉山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6,27(3):41-44.
[3]侯云龙,张永军.陇南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J].甘肃地质,2007,16(1-2):67-70.
(作者单位:1.烟台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烟台市地理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