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践“教—学—评一致性”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w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从理论分析的视角概括出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三因素结构,也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课堂的评达成一致性,评不再是在教学之后的环节,评价任务的设计应围绕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在各教学活动中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链,使评价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评一致性”作为一种高效课堂教学的教育原理,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实践。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笔者从教学设计形成两个“意识”和教学实施生成三个“一致”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实践。
  一、教学设计形成两个“意识”
  1. 把守“目标”这一核心意识。
  目标是课程和教学的核心,明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有了这一核心意识,教师的教学行为才有依据和评判的准则。只有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学、评才可能一致。对于较为感性的美术课堂教学而言,更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学习目标,应该强化“目标”这一核心意识,让其他一切都围绕目标而展开——教师的教是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活动指导,学生的学是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评价的使命是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如人教版“点的集合”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对“点”这一元素的学习,增强对“线”与“面”这两种元素的認知及运用,让学生知道点、线、面三元素不同的形态和组合可以创造神奇多样的美术作品,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进行创作打好基础。因此,本课的目标应设定为:知识与能力方面——学习点是什么,认识点在造型中的美术语言,初步感受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教、学、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媒材学习点的表现,提高创造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断提高用点的语素来表现作品的兴趣,不断增强积极探索的创造意识,不断积淀用美术语言来美化社会生活的愿望。
  2. 提高“达标”这一评价意识。
  “有目标就该有评价”,“有评价就该指向目标”。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一清晰地呈现评价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二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及时地收集信息,动态地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三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组织评价、指导,有效地推进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
  如湘美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新发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将蔬果以一种不常见到的状态呈现,从而提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认识各种肌理结构,并通过联想添画进行再创造。教学时,教师除了可以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导入“水果忍者”的游戏视频,引导学生发现新视角外,还要落实好评价任务,引导学生认识剖面的特点,进行联想。通过这个环节,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部分。接着可以通过教师示范、视频展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蔬果剖面的拓印法,并让学生根据画面进行联想添画,丰富学生对同一种蔬果剖面的联想,从而进一步促成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作品,上台展示,围绕着“教学目标”完成“评价任务”——由作者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用什么蔬果拓印的,花纹像什么,进行了怎样的添画……由其他学生点评,说说是否喜欢这幅作品,原因是什么,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最后,教师进行鼓励式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以此体现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堂课的设计符合“教—学—评一致性”,在推动教、学、评一致性的过程中,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
  二、教学实施注重生成三个“一致”
  1. 生成学、教一致。
  “教学”即“教与学”,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没有学也无所谓教,教与学彼此相融相合。学、教一致性就是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相匹配。例如,“点的集合”一课第二个环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点”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点的不同形态,这是知识目标达成层面的。我们再看能力目标达成层面的教学交往。课堂的第四个环节是让学生了解了点的排列有大小、疏密、色彩几种方式后,学会运用这几种方式的排列来表现。这个环节的教学交往,是通过用坚果让学生按照大小、疏密、色彩几种方式来体验点的排列方式,进而让学生运用以上的排列方式,自主地表达创意图形。在造型练习中,学生学会了运用几种方式来表现,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这个环节的学和教是一致的。
  2. 生成教、评一致。
  教了而没有评价,就不知道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哪般,教的效果怎么样,学生是否学会,学会了多少等,就会迷失了教学的方向,教与学成了“两张皮”。我们应该做到,所教即所评,所评即所教。依旧以“点的集合”一课相关的教学交往环节为例。在本课的过程性评价中,针对分组的学生群体,用坚果按照大小、疏密、色彩等形式排列的情况进行点评,体现了所教即所评。当学生进一步运用以上排列方法来进行点的表现时,教师分别指出学生用点表现的大小方式、疏密方式、色彩方式,也体现了教、评的一致。从本课的终结性评价看,课堂的第六个环节,也就是习作展示评价的环节,展示与教学的内容是一致的。展示也是一种评价,可以说这里的教与评也是一致的。但是,接下来师生互动的口头评述就不太一致了。这里仅仅体现了点的大小、颜色、变化,教师也仅强调了疏密、大小、色彩的变化,而忽略了教学目标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是说,这个环节作为终结性的评价,要做到教、评一致,应回归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
  3. 生成学、评一致。
  我们如何证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评价检测,并且要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匹配。评价与学习的一致性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把握美术教学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认知的评价,加强提升学生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学科核心能力,学习评价全程跟进、充分展开、指向目标,才能更好地生成良好的教学交往。所学是否所评?体现在“点的集合”这一课上,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比较匹配的有课堂上针对学生的两次练习所做的展示与点评。但部分学生表现了不同形态的点,却没有得到肯定;部分学生从米罗、修拉的作品中得到启示或者进行了模仿,这种学习成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还有部分学生创造性表现不足,也没有得到进一步引导,这些都是学、评不够一致的体现。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理念性的变革,对于改革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果有着多重的意义,必将促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其他文献
在一般的认知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主要集中在数学科目,学生的思维培养好像跟语文教师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期刊
"声韵、意韵、情韵"(以下简称"三韵")都指向于一个"韵"字的传递,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充分应用蕴涵在音乐中的"三韵"要素,引导学生以音响的声韵及其所表达情境的意韵来进行思想情
期刊
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贯穿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的全过程。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的过程,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与体验、操作与思考、想象与推理、实践与应用等多种方式,促进空间观念发展,提升学生的
期刊
在小学阶段,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而存在,其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也未能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对知识点的讲解也没有加入自己的专业见解,也没有围绕知识点进行延伸,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效较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教师将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批注式阅读
期刊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如要立体地呈现语文味,就要深入挖掘说明性文章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就要以听、说、读、写、思训练为主线,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明了体裁特点,激发“探究味”  说明性文本较其他文本而言,相对理性和枯燥,但其蕴涵的科学性却是学生兴致盎然、津津乐道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现、探索的原动力,挖掘文本中的趣味因子,有效
期刊
国内短视频市场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而Vlog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Vlog对创作者、受众及传受双方不同需求的满足,同时探析Vlog在满足他们相应需求的同时存在的困境因素,给出一定的启发性建议。
模型思想是指学生在解决某类问题时发现的规律与方法,并适时加以总结,提炼成具有一般性与推广性的结论。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谈些做法。一、寻找"模"原型"原型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数学的核心,是驱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巧用问题驱动就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巧妙地设计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
期刊
革命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及教育价值。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就融合了较多的革命文化资源。但因为革命文化距离学生比较远,所以学生往往止步于了解历史事件,不能深入地探究和反思人物、事件背后体现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感悟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一线教师需要整合课前(准备资料)、课中(提供活动)、课后(社会实践)资源,从而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短短十六字便体现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近日,我在阅读吴非所著的《致青年教师》中获得了许多启发,该书分六辑,用85篇教育随笔记录了吴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