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前列腺炎 补气化瘀祛湿汤 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03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9年1月收治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0例,年龄20~47岁,平均33.2岁;病程3~6年,平均1.6年;大多数患者均经中西医治疗,疗效欠佳。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非特异性)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订。临床表现主要有4点:①尿频或有尿急、尿痛,或排尿不尽感,典型者小便终末或排便时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口滴出。②腰骶部、小腹部、腹股沟部、会阴部或睾丸部坠胀隐痛不适。③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④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神经衰弱的表现。肛门指诊前列腺正常或有压痛,或炎性硬结。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5个/HP,卵磷脂小体明显减少。如果有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支持,则临床表现但有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如果实验室结果不支持,但有小便终末或排便时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滴出,或有腰骶部、小腹部、腹股沟部、会阴部或睾丸部坠胀隐痛不适的临床表现,都应诊为慢性前列腺炎。
治疗方法:采用自拟补气化瘀祛湿汤治疗。处方:丹参15g,赤芍15g,生黄芪30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生薏苡仁15g,党参15g,白术15g,土茯苓30g,川芎15g,当归15g,连翘15g。加减:湿热盛者加黄柏12g、灯心草5g、木通10g;瘀血明显者加穿山甲12g、三棱、莪术各10g;肾阳虚者加鹿角6g、续断12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一般连用3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2]所制定的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标准执行。
结 果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前列腺液检查2次以上正常)28例,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前列腺液检查连续2次以上白细胞值较前减少50%以上,或镜检白细胞<15个/HP,卵磷脂小体增加1个“+”以上)23例,无效(主要症状、体征及前列腺液检查均无改善或反而加重)9例。28例治愈患者中,1个疗程治愈4例,2个疗程治愈10例,3个疗程治愈14例。
讨 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壮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刺激症状。前列腺炎属于“淋证”、“白浊”、“精浊”等范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应标本兼治。但结合现代认识,精浊、劳淋仅仅是其临床表现之一,并不能概括其本质——组织器官的炎症、感染性疾患,亦即中医学之疮疡。根据这一认识,笔者应用中医外科治疗疮疡气血不足、脓毒排出不畅的特殊疗法——补托法为指导,予补气化瘀祛湿为法。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当归、川芎、赤芍、丹参、连翘活血和营化瘀散结,蒲公英、败酱草、生薏苡仁、土茯苓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活血和营,托毒化湿之功,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局部免疫机制受损有关。患者前列腺液中益菌因子(锌)浓度降低,前列腺液抗菌活力降低或消失;腺体组织内微菌落的持续存在及其对抗中性白细胞的趋化和吞噬作用,对抗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使宿主的免疫防御作用减弱[3],以及炎症造成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腺管堵塞、分泌物排出不畅是发病及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自拟补气化瘀祛湿汤是通过调节机体及前列腺局部免疫反应,同时促进局部血运及抗炎抗毒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禁烟忌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勿久坐,忌憋尿,少骑车以减少对会阴部的刺激,不能刻意抑制性生活,相反要适当积极的按排性生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1997:52-53.
2 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311.
3 顾方六.现代前列腺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33,523-52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03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9年1月收治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0例,年龄20~47岁,平均33.2岁;病程3~6年,平均1.6年;大多数患者均经中西医治疗,疗效欠佳。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非特异性)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订。临床表现主要有4点:①尿频或有尿急、尿痛,或排尿不尽感,典型者小便终末或排便时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口滴出。②腰骶部、小腹部、腹股沟部、会阴部或睾丸部坠胀隐痛不适。③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④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神经衰弱的表现。肛门指诊前列腺正常或有压痛,或炎性硬结。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15个/HP,卵磷脂小体明显减少。如果有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支持,则临床表现但有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如果实验室结果不支持,但有小便终末或排便时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滴出,或有腰骶部、小腹部、腹股沟部、会阴部或睾丸部坠胀隐痛不适的临床表现,都应诊为慢性前列腺炎。
治疗方法:采用自拟补气化瘀祛湿汤治疗。处方:丹参15g,赤芍15g,生黄芪30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生薏苡仁15g,党参15g,白术15g,土茯苓30g,川芎15g,当归15g,连翘15g。加减:湿热盛者加黄柏12g、灯心草5g、木通10g;瘀血明显者加穿山甲12g、三棱、莪术各10g;肾阳虚者加鹿角6g、续断12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一般连用3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2]所制定的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标准执行。
结 果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前列腺液检查2次以上正常)28例,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前列腺液检查连续2次以上白细胞值较前减少50%以上,或镜检白细胞<15个/HP,卵磷脂小体增加1个“+”以上)23例,无效(主要症状、体征及前列腺液检查均无改善或反而加重)9例。28例治愈患者中,1个疗程治愈4例,2个疗程治愈10例,3个疗程治愈14例。
讨 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壮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刺激症状。前列腺炎属于“淋证”、“白浊”、“精浊”等范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应标本兼治。但结合现代认识,精浊、劳淋仅仅是其临床表现之一,并不能概括其本质——组织器官的炎症、感染性疾患,亦即中医学之疮疡。根据这一认识,笔者应用中医外科治疗疮疡气血不足、脓毒排出不畅的特殊疗法——补托法为指导,予补气化瘀祛湿为法。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当归、川芎、赤芍、丹参、连翘活血和营化瘀散结,蒲公英、败酱草、生薏苡仁、土茯苓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活血和营,托毒化湿之功,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慢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局部免疫机制受损有关。患者前列腺液中益菌因子(锌)浓度降低,前列腺液抗菌活力降低或消失;腺体组织内微菌落的持续存在及其对抗中性白细胞的趋化和吞噬作用,对抗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使宿主的免疫防御作用减弱[3],以及炎症造成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腺管堵塞、分泌物排出不畅是发病及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自拟补气化瘀祛湿汤是通过调节机体及前列腺局部免疫反应,同时促进局部血运及抗炎抗毒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禁烟忌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勿久坐,忌憋尿,少骑车以减少对会阴部的刺激,不能刻意抑制性生活,相反要适当积极的按排性生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1997:52-53.
2 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311.
3 顾方六.现代前列腺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33,52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