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2007年宁国市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原因;防治对策;安徽宁国;2007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145-01
2007年宁国市稻纵卷叶螟总体大发生,三(1)代中等发生;四(2)代、五(3)代大发生;单(双)晚稻主要是六(4)代中等偏重发生。其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生时间早、迁入峰次多、峰日蛾量大、卵量高。
1发生特点
1.1始见期早
灯下5月28日始见,较2006年(6月11日)早14d,较2005年(6月22日)早25d,较2004年(6月15日)早18d;大田6月19日始见,较2006年(6月20日)早1d,当日田间平均蛾量为60只/hm2。
1.2灯下虫量大
全年各代共诱蛾16 141只,为正常年份的3~6倍。其中三(1)代诱蛾82只,较2006年多58只;四(2)代诱蛾5 406只,较2006年多4 431只,在6月27日后灯下出现蛾量激增,6月27至7月2日单灯诱蛾量分别为305只、353只、603只、490只、519只、487只,灯下蛾量之高是近年来同期罕见的;五(3)代共诱蛾3 550只,较2006年多2 783只,较2005年多3 123只;六(4)代共诱蛾7 103只,较2006年多6 406只,较2005年多888只。
1.3迁入峰次较多,蛾量持续较高
7月21日、24日、26日灯下连续出现3个迁入峰,当日诱蛾量分别为101只、166只、200只,峰日蛾量为2006年同期的2~4倍,而在8月30日、9月2日和9月5日灯下又出现了3次迁入峰,诱蛾量分别为606只、1 118只、617只,是常年同期诱蛾量的4~6倍;大田蛾量在6月27日后激增,6月27日至7月3日系统田平均蛾量分别为0.75万只/hm2、1.32万只/hm2、2.97万只/hm2、3.98万只/hm2、6.22万只/hm2、3.18万只/hm2、2.21万只/hm2。7月1日为主峰日,当日蛾量为6.22万只/hm2,分别是2004年、2005年、2006年峰日蛾量的3.8倍、9.2倍和34.5倍。基层胡乐测报点7月2日为主峰日,峰日平均蛾量为2.84万只/hm2;中溪、港口测报点都在7月1日出现主峰日,峰日平均蛾量分别为5.67万只/hm2和8.05万只/hm2,两地的峰日蛾量分别是2006年同期峰日蛾量的24.7倍和89.5倍。7月22~27日田间普查蛾量分别为3.17万只/hm2、6.04万只/hm2、9.91万只/hm2、6.85万只/hm2、8.58万只/hm2、10.61万只/hm2, 7月27日田间出现蛾峰日,当日平均蛾量10.61万只/hm2(其中最高田块达到22.5万只/hm2),是2006年同期峰日蛾量的3.6倍;港口测报点7月25日查平均蛾量3.83万只/hm2;中溪7月27日查平均蛾量4.55万只/hm2(最高田块为12万只/hm2);到9月4日后田间又出现蛾量激增,市站观测区调查9月4~10日平均蛾量分别为10.36万只/hm2、11.45万只/hm2、7.55万只/hm2、8.51万只/hm2、7.53万只/hm2、8.43万只/hm2、6.69万只/hm2,增加幅度之大,蛾量之高,实属罕见。
1.4大田卵量持续较高
市站观测区6月29日、6月30日、7月1日、2日、3日调查平均百丛有效卵量分别为676粒、896粒、1 993粒、1 541粒和2 484粒,7月3日为卵峰日,峰日平均百丛有效卵量2 484粒,是2006年同期卵峰日卵量的3.7倍;普查田7月2日、7月3日调查平均百丛卵量为1 852和1 948粒。基层测报点,胡乐7月3日调查田间平均百丛卵量为662.5粒,中溪7月3日调查平均百丛卵量546.6粒,港口7月2日田间平均百丛卵量为664粒。卵量之高为历史少见,是正常年份的3~5倍。
2原因分析
适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加上间歇性降雨频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产卵、孵化。外地虫源不断迁入,与本地虫源羽化期重合,导致田间虫口基数增大。由于部分农药标签、成分含量标识较为混乱,导致有的田块剂量不足,防治效果不理想。
3防治对策
(1)实施健身栽培,保护利用天敌。
(2)科学开展药剂防治,把握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防治时期为卵孵高峰期,7d后再补治1次;中等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指标:百丛低龄幼虫50~100头。
(3)选准对路农药,规范用药技术。防治药剂:四(2)代防治可选用Bt、阿维菌素等药剂(选用生物农药Bt时,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期)。五(3)代、六(4)代防治可选用丙溴磷、氟虫腈、甲维盐、阿维菌素、毒死蜱等。开展康宽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示范。机动喷雾器对水24kg,手动喷雾器对水45kg均匀喷细雾。注意田间保持寸深水层5d以上。为提高防效,防治时可添加丝润、穿透王等助剂。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原因;防治对策;安徽宁国;2007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145-01
2007年宁国市稻纵卷叶螟总体大发生,三(1)代中等发生;四(2)代、五(3)代大发生;单(双)晚稻主要是六(4)代中等偏重发生。其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生时间早、迁入峰次多、峰日蛾量大、卵量高。
1发生特点
1.1始见期早
灯下5月28日始见,较2006年(6月11日)早14d,较2005年(6月22日)早25d,较2004年(6月15日)早18d;大田6月19日始见,较2006年(6月20日)早1d,当日田间平均蛾量为60只/hm2。
1.2灯下虫量大
全年各代共诱蛾16 141只,为正常年份的3~6倍。其中三(1)代诱蛾82只,较2006年多58只;四(2)代诱蛾5 406只,较2006年多4 431只,在6月27日后灯下出现蛾量激增,6月27至7月2日单灯诱蛾量分别为305只、353只、603只、490只、519只、487只,灯下蛾量之高是近年来同期罕见的;五(3)代共诱蛾3 550只,较2006年多2 783只,较2005年多3 123只;六(4)代共诱蛾7 103只,较2006年多6 406只,较2005年多888只。
1.3迁入峰次较多,蛾量持续较高
7月21日、24日、26日灯下连续出现3个迁入峰,当日诱蛾量分别为101只、166只、200只,峰日蛾量为2006年同期的2~4倍,而在8月30日、9月2日和9月5日灯下又出现了3次迁入峰,诱蛾量分别为606只、1 118只、617只,是常年同期诱蛾量的4~6倍;大田蛾量在6月27日后激增,6月27日至7月3日系统田平均蛾量分别为0.75万只/hm2、1.32万只/hm2、2.97万只/hm2、3.98万只/hm2、6.22万只/hm2、3.18万只/hm2、2.21万只/hm2。7月1日为主峰日,当日蛾量为6.22万只/hm2,分别是2004年、2005年、2006年峰日蛾量的3.8倍、9.2倍和34.5倍。基层胡乐测报点7月2日为主峰日,峰日平均蛾量为2.84万只/hm2;中溪、港口测报点都在7月1日出现主峰日,峰日平均蛾量分别为5.67万只/hm2和8.05万只/hm2,两地的峰日蛾量分别是2006年同期峰日蛾量的24.7倍和89.5倍。7月22~27日田间普查蛾量分别为3.17万只/hm2、6.04万只/hm2、9.91万只/hm2、6.85万只/hm2、8.58万只/hm2、10.61万只/hm2, 7月27日田间出现蛾峰日,当日平均蛾量10.61万只/hm2(其中最高田块达到22.5万只/hm2),是2006年同期峰日蛾量的3.6倍;港口测报点7月25日查平均蛾量3.83万只/hm2;中溪7月27日查平均蛾量4.55万只/hm2(最高田块为12万只/hm2);到9月4日后田间又出现蛾量激增,市站观测区调查9月4~10日平均蛾量分别为10.36万只/hm2、11.45万只/hm2、7.55万只/hm2、8.51万只/hm2、7.53万只/hm2、8.43万只/hm2、6.69万只/hm2,增加幅度之大,蛾量之高,实属罕见。
1.4大田卵量持续较高
市站观测区6月29日、6月30日、7月1日、2日、3日调查平均百丛有效卵量分别为676粒、896粒、1 993粒、1 541粒和2 484粒,7月3日为卵峰日,峰日平均百丛有效卵量2 484粒,是2006年同期卵峰日卵量的3.7倍;普查田7月2日、7月3日调查平均百丛卵量为1 852和1 948粒。基层测报点,胡乐7月3日调查田间平均百丛卵量为662.5粒,中溪7月3日调查平均百丛卵量546.6粒,港口7月2日田间平均百丛卵量为664粒。卵量之高为历史少见,是正常年份的3~5倍。
2原因分析
适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加上间歇性降雨频繁,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产卵、孵化。外地虫源不断迁入,与本地虫源羽化期重合,导致田间虫口基数增大。由于部分农药标签、成分含量标识较为混乱,导致有的田块剂量不足,防治效果不理想。
3防治对策
(1)实施健身栽培,保护利用天敌。
(2)科学开展药剂防治,把握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防治时期为卵孵高峰期,7d后再补治1次;中等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指标:百丛低龄幼虫50~100头。
(3)选准对路农药,规范用药技术。防治药剂:四(2)代防治可选用Bt、阿维菌素等药剂(选用生物农药Bt时,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期)。五(3)代、六(4)代防治可选用丙溴磷、氟虫腈、甲维盐、阿维菌素、毒死蜱等。开展康宽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示范。机动喷雾器对水24kg,手动喷雾器对水45kg均匀喷细雾。注意田间保持寸深水层5d以上。为提高防效,防治时可添加丝润、穿透王等助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