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必须根据新教村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及知识水平的差异,精心设计好学生学习方式引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教法引领;教学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他们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针对这一状况,需要我们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由此,我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就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倡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情景氛围;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就会自动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如在教学“统计”时,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是让每个学生在小纸条上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名称,并针对多数同学意见,选用“正”字记录——体现人人参与,个个有见解。
2、是探究怎样才能直观看出同学们最喜欢哪种动物?制统计图中格子不够怎么办?——让学生个个参与探究,动脑思考。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先说自己的想法,再动手制统计图,最后说出格子不够时自己的办法,如“可以往上加格子”、“可以转弯”、“让一格代表从”……通过学生的体验、探讨,使原创思维得到了展现,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3、是根据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呢争一学生都积极观察,动手又动脑,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解决。
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他们用手制图,用脑思考,用心观察,用口表达,全身心投入,参与了“统计”这一新知识的自主学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传统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断”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当前,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因此在教学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我没有直接从书本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而后发现原来的知识不能准确的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让学生充满求知欲望,逐步的认识“行”和“列”,通过“第一列的同学拍一下手,第二列的同学拍两下手……”,“第一行的同学拍拍手,第二行的同学伸懒腰……”使他们巩固“行”与“列”的概念,让学生逐步的用“第几行,第几个”,“第几列,第几个”这样更精确、更完整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学生很高兴地描述自己的位置,再通过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说一说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同学“找一找”的形式更激起了学生们“我要说”、“我要找”的积极性。这样的数学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在我们身边,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变“权威讲授“为“引领助推”
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因此我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改变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代之以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都还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学生学习兴趣浓,发言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学习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新丽,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2]张峨,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3]朱德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类型与程式[J]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教法引领;教学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他们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针对这一状况,需要我们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由此,我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就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倡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情景氛围;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就会自动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如在教学“统计”时,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是让每个学生在小纸条上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名称,并针对多数同学意见,选用“正”字记录——体现人人参与,个个有见解。
2、是探究怎样才能直观看出同学们最喜欢哪种动物?制统计图中格子不够怎么办?——让学生个个参与探究,动脑思考。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先说自己的想法,再动手制统计图,最后说出格子不够时自己的办法,如“可以往上加格子”、“可以转弯”、“让一格代表从”……通过学生的体验、探讨,使原创思维得到了展现,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3、是根据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呢争一学生都积极观察,动手又动脑,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解决。
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他们用手制图,用脑思考,用心观察,用口表达,全身心投入,参与了“统计”这一新知识的自主学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传统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断”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当前,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因此在教学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我没有直接从书本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而后发现原来的知识不能准确的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让学生充满求知欲望,逐步的认识“行”和“列”,通过“第一列的同学拍一下手,第二列的同学拍两下手……”,“第一行的同学拍拍手,第二行的同学伸懒腰……”使他们巩固“行”与“列”的概念,让学生逐步的用“第几行,第几个”,“第几列,第几个”这样更精确、更完整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学生很高兴地描述自己的位置,再通过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说一说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同学“找一找”的形式更激起了学生们“我要说”、“我要找”的积极性。这样的数学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在我们身边,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变“权威讲授“为“引领助推”
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因此我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改变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代之以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都还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学生学习兴趣浓,发言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学习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新丽,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2]张峨,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3]朱德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类型与程式[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