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小学数学教学,随之出现的是具有趣味性的各种数学教学方法。趣味数学让数学课堂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了身心的放松,释放出强大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多接触现代新鲜事物,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喜欢的事物或情境结合在一起,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在玩乐过程中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实现手脑并用,让数学课堂焕发光彩。
一、创设精彩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导入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很多时候教师会采用诙谐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实物教学导入以其直观形象、取材便捷的优势已被广大教师巧妙运用,它可以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感官刺激,由物体的外部形态刺激学生对其内部构造原理产生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运用多媒体将物体的旋转过程表现出来。虽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旋转过程,但趣味性不强。因此,备课过程中,教师可找一些能够旋转的实物带入课堂进行教学演示,如七彩风车。课堂上,当教师将美丽的七彩风车拿出来时,已经让学生好奇不已,老师这是要干什么呢?当徐徐清风吹动着风车不停地旋转,发散出七色霓虹时,学生更是瞪着好奇的眼睛盯着瞧。老师,风车转动起来了,真好看!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仔细看这七彩风车,在风吹来的时候,它会随着风转动起来,出现各种不同角度的旋转,在这个旋转过程中,风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跟随风车的转动,学习图形的旋转。”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
七彩风车本来是儿时的一个玩具,给学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将它带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的旋转过程,在延续美好记忆的同时,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为精彩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趣味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参与
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密不可分,而动手参与可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形成以及变化过程,相比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进行探索。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动手进行操作、探究,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活动情境:有三只小松鼠各做了一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它们在一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做的三角形面积最大。同学们,你能帮小松鼠比一比吗?看它们谁做的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很是愿意帮助他人,于是开始了三角形面积的探究。因为之前学了长方形面积公式,所以学生首先想到,可以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再来计算。于是,学生用纸分别剪出了两个大小相同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利用拼接的方法将它们拼成长方形。这样就可以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总结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对结论进行了反复验证。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将两个等底的三角形放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底相等、高相等,那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
整个课堂中,学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意识,理清了知识演变的过程,让学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知识框架,并清楚地认识到探究活动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提高课堂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所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大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动力,才会让学习有方向和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乐曲中学习,为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开始,为学生的求知行为铺设一条光明大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动画场景: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这时,一个圣诞老人伴随着悦耳的铃声,驾着他心爱的驯鹿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惊奇地发现,是圣诞老人!他是来给我们送礼物的吗?教师用语言引导着学生思维跟随画面展开想象。学生都很兴奋,紧紧地盯着大屏幕。“大家想知道圣诞老人给我们准备了什么礼物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圣诞老人身后的背包打开了,出现了一个个的礼物,有的是平面图形,有的是立体图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提问:“你在礼包中都发现了哪些东西?”学生兴致勃勃地看着圣诞老人的背包,认真观察着各种图形。就这样,学生迅速地进入了课堂教学活动中。
案例中,动态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好奇心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带着兴趣进入知识的探索当中,减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压力,构建了感染力十足的数学课堂。
四、设计趣味故事语言,展现教师风采
語言是课堂的灵魂,再生动有趣的情景,如果配上呆板的语言,也会让学生觉得压抑。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由直观到抽象的发展阶段,对那些用枯燥语言描述的理论内容理解起来会很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内容用诙谐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和理解,学习过程就会变得轻松,学生的心情也会变得愉快,学习知识速度加快。教师的教学能力被学生认可后,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由此,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循环。
例如,在《两位数的乘法》教学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熊开店”的故事:小熊不喜欢学校,也不喜欢上数学课,总想着自己去外面做生意。于是,小熊在学校附近开了一个蔬菜水果店。小猫和小兔子是它的好朋友,商量着想把这个懒惰的家伙叫回学校学习,那就得给小熊一定的教训才行。于是,它们来到小熊的店里。小猫问:“胡萝卜怎么卖?”小熊欢快地答道:“左边篮子里6元3斤,右边篮子里6元2斤。”小兔子说:“我想买5斤胡萝卜,想从两个篮子里各拿一半,给你12元对吧。”小熊肯定地说:“对。”“那如果我将两篮子胡萝卜都买下来,5斤12元,两篮子共60斤,那就是60÷5×12=144元。”小熊说:“对对。”于是小兔子买了所有的胡萝卜。等到晚上小熊结账的时候,小熊怎么计算也对不上帐,总是亏损。第二天,小猫和小兔子找到小熊说明了前一天的情况,并把钱给小熊补上了。小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愿回到课堂认真学习。
课堂中,将学习内容融合于故事情境中,用故事性的语言讲授给学生,会让学生着迷于故事,从故事中习得数学知识,并进一步深入思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切动向,挖掘一切对学生有利的因素,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关注,构建趣味性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散发别样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一、创设精彩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导入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很多时候教师会采用诙谐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实物教学导入以其直观形象、取材便捷的优势已被广大教师巧妙运用,它可以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感官刺激,由物体的外部形态刺激学生对其内部构造原理产生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运用多媒体将物体的旋转过程表现出来。虽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旋转过程,但趣味性不强。因此,备课过程中,教师可找一些能够旋转的实物带入课堂进行教学演示,如七彩风车。课堂上,当教师将美丽的七彩风车拿出来时,已经让学生好奇不已,老师这是要干什么呢?当徐徐清风吹动着风车不停地旋转,发散出七色霓虹时,学生更是瞪着好奇的眼睛盯着瞧。老师,风车转动起来了,真好看!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仔细看这七彩风车,在风吹来的时候,它会随着风转动起来,出现各种不同角度的旋转,在这个旋转过程中,风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跟随风车的转动,学习图形的旋转。”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
七彩风车本来是儿时的一个玩具,给学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将它带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的旋转过程,在延续美好记忆的同时,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为精彩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趣味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参与
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密不可分,而动手参与可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形成以及变化过程,相比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进行探索。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动手进行操作、探究,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活动情境:有三只小松鼠各做了一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它们在一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做的三角形面积最大。同学们,你能帮小松鼠比一比吗?看它们谁做的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很是愿意帮助他人,于是开始了三角形面积的探究。因为之前学了长方形面积公式,所以学生首先想到,可以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再来计算。于是,学生用纸分别剪出了两个大小相同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利用拼接的方法将它们拼成长方形。这样就可以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总结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对结论进行了反复验证。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将两个等底的三角形放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底相等、高相等,那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
整个课堂中,学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意识,理清了知识演变的过程,让学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知识框架,并清楚地认识到探究活动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提高课堂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所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大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动力,才会让学习有方向和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乐曲中学习,为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开始,为学生的求知行为铺设一条光明大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动画场景: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这时,一个圣诞老人伴随着悦耳的铃声,驾着他心爱的驯鹿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惊奇地发现,是圣诞老人!他是来给我们送礼物的吗?教师用语言引导着学生思维跟随画面展开想象。学生都很兴奋,紧紧地盯着大屏幕。“大家想知道圣诞老人给我们准备了什么礼物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圣诞老人身后的背包打开了,出现了一个个的礼物,有的是平面图形,有的是立体图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提问:“你在礼包中都发现了哪些东西?”学生兴致勃勃地看着圣诞老人的背包,认真观察着各种图形。就这样,学生迅速地进入了课堂教学活动中。
案例中,动态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好奇心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带着兴趣进入知识的探索当中,减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压力,构建了感染力十足的数学课堂。
四、设计趣味故事语言,展现教师风采
語言是课堂的灵魂,再生动有趣的情景,如果配上呆板的语言,也会让学生觉得压抑。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由直观到抽象的发展阶段,对那些用枯燥语言描述的理论内容理解起来会很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内容用诙谐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和理解,学习过程就会变得轻松,学生的心情也会变得愉快,学习知识速度加快。教师的教学能力被学生认可后,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由此,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循环。
例如,在《两位数的乘法》教学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熊开店”的故事:小熊不喜欢学校,也不喜欢上数学课,总想着自己去外面做生意。于是,小熊在学校附近开了一个蔬菜水果店。小猫和小兔子是它的好朋友,商量着想把这个懒惰的家伙叫回学校学习,那就得给小熊一定的教训才行。于是,它们来到小熊的店里。小猫问:“胡萝卜怎么卖?”小熊欢快地答道:“左边篮子里6元3斤,右边篮子里6元2斤。”小兔子说:“我想买5斤胡萝卜,想从两个篮子里各拿一半,给你12元对吧。”小熊肯定地说:“对。”“那如果我将两篮子胡萝卜都买下来,5斤12元,两篮子共60斤,那就是60÷5×12=144元。”小熊说:“对对。”于是小兔子买了所有的胡萝卜。等到晚上小熊结账的时候,小熊怎么计算也对不上帐,总是亏损。第二天,小猫和小兔子找到小熊说明了前一天的情况,并把钱给小熊补上了。小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愿回到课堂认真学习。
课堂中,将学习内容融合于故事情境中,用故事性的语言讲授给学生,会让学生着迷于故事,从故事中习得数学知识,并进一步深入思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切动向,挖掘一切对学生有利的因素,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关注,构建趣味性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散发别样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