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的就业一直是一个涉及民生、经济和国家稳定等多方面的问题。自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之后,连续几年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名额,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84.76万人,至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到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已经达到了610万人。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累计达到1090万人,年均增幅达到27%,而相应的初次就业率只能达到70%,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尽管我国自十五期间就已经制定各种政策和保障措施促使大学生更好的就业,但面临着新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形势,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就业总量每年都保持一定的上升,但带来的是就业能力和质量的巨大变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新变化
提到就业质量就不能不说就业的能力。就业能力与就业的质量息息相关。就业能力就是能让劳动者认识和意识到职业机遇的一种工作形式上的积极的适应力。而针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总体说来,就业能力越高,就业的质量和效度就越令人满意。
目前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和国内产业格局的调整,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个体适应性
经过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各高校对于就业政策的执行,与几年前相比,广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并对就业因素如:个人能力、地域选择、薪酬和职业技能提升等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了首位,并且相对稳定、安逸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职业提升空间成了重要的选择指标。由此而带来的是,就业质量在个人待遇方面反差极大,并且呈现互补性。有的学生为了薪酬放弃了工作地域的便利,有的为了更好的成长性而放弃了一些更适合所学专业的传统行业。总而言之,就个体性而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思维是很开阔的,而单纯以一种或两种指标来衡量就业质量已经是不可取且不甚科学的。
2.职业性特征的变革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有30年,在这期间各行各业都有了变革似地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结构不断的在调整和变革。因此,就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而言,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都是随市场需要动态变化的。通讯行业、新型能源和制造行业的学生总体而言就业渠道和数量都相对的好一些,由此而带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从而带动相关学科的入学学生大幅增加。而以往的一些传统行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市场近于饱和,由此就业质量偏低,且因此放弃本专业的学生大有人在,由此进一步加大了对于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的服务性和销售性行业的就业压力。
3.社会资本要求复杂,且门槛在提高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效益为先,各行业所缺少的都是稳健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很多企业都要求入职者有着全方位的能力和素质,且有着复合的知识层面和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而往往这些都属于稀缺性或竞争性资源,对于新毕业的学生而言更为弱势。由此带来在校生更加注重各种证书和考试以及社会活动的参与性,所以往往造成少部分精英式学生与大部分平民学生的矛盾,普遍的企业需求与大学生整体素质缺失的矛盾。最终造成企业招聘不到理想的人才,而大部分学生仍无业可寻。这也反过来造成一些稀缺行业就业的不公平性。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政策探讨
由于大学生就业涉及到国民教育、国家政策、经济社会结构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不能仅仅是单方面或某一维度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努力配合。
1.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我国已经步入了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轨道,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主体中显示着越来越强的活力。人才的自由流动、社会资源的自由调配会促使他们吸引绝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甚至在校的优秀学生。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仅丰富了市场的需求,创造了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更可贵的是能提升和带动整个高等学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也有利于对更好的培养专业性学生提供了参考素材。
2.继续扩大国民教育比例,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并不仅仅是人才过剩、教育过剩。恰恰相反,2003年完成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实现“三步跨越”的战略目标。其中指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0%以上,达到教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我们的一个努力的奋斗目标。就世界范围而言,以经济总量而论国民教育,我们依然还不“富裕”。某一时期的就业率问题并不代表着教育本身的数量问题,而是体现之前一段时间以来的各种问题的堆积。劳动者的素质对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从我国的就业市场来看,求职者的个人素质和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了就业机会的获得和社会资本的应用。所以,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积极培养适合于现代经济的全方位高等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拓宽专业领域,培养知识技能,加大校企联合的力度,促使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等,都将在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改变固有的陈旧思想
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大部分的学生在选择就业机会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尤其是一些超大城市,每年都吸引数十万的毕业生去争抢少有的工作机会,最后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严重,限制就业质量和个人的发展。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培训,鼓励学生理性的看待职业的选择,对自己做出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够正确理性的看待行业和地区的差异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可调配性,从而提升就业的质量。
4.加快发展社会人才服务体系,为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铺平道路
我国目前的人才服务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广大应届毕业生所获得的就业信息大部分都是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和一些求职网站。对于就业的信息广度和时间性还不能得到合理的应用。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多,时间集中且呈时间的批次性。因此,短时间内必然导致一些人无法或不能充分就业,因此就业信息的获得以及短时间的职业再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区人力部门、各高校应联合起来,发展社会人才服务体系,健全和发展人力资源的信息应用性。与企业紧密结合,发挥人才的流动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从微观上讲,它与大学生本人的就业能力、意愿等密切相关。从宏观上说,国家经济结构、国民教育资源和社会相关服务能力决定了它是否能稳步提升。究其根本而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变化说明了我国目前经济、教育、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些许问题,随着这些困难的解决,大学生就业质量必将得到长期而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8(3):91.
[2]李颖.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91.
[3]康宁,胡鞍钢,胡瑞文.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新变化
提到就业质量就不能不说就业的能力。就业能力与就业的质量息息相关。就业能力就是能让劳动者认识和意识到职业机遇的一种工作形式上的积极的适应力。而针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总体说来,就业能力越高,就业的质量和效度就越令人满意。
目前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和国内产业格局的调整,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个体适应性
经过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各高校对于就业政策的执行,与几年前相比,广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并对就业因素如:个人能力、地域选择、薪酬和职业技能提升等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了首位,并且相对稳定、安逸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职业提升空间成了重要的选择指标。由此而带来的是,就业质量在个人待遇方面反差极大,并且呈现互补性。有的学生为了薪酬放弃了工作地域的便利,有的为了更好的成长性而放弃了一些更适合所学专业的传统行业。总而言之,就个体性而言,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思维是很开阔的,而单纯以一种或两种指标来衡量就业质量已经是不可取且不甚科学的。
2.职业性特征的变革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有30年,在这期间各行各业都有了变革似地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结构不断的在调整和变革。因此,就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而言,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都是随市场需要动态变化的。通讯行业、新型能源和制造行业的学生总体而言就业渠道和数量都相对的好一些,由此而带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从而带动相关学科的入学学生大幅增加。而以往的一些传统行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市场近于饱和,由此就业质量偏低,且因此放弃本专业的学生大有人在,由此进一步加大了对于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的服务性和销售性行业的就业压力。
3.社会资本要求复杂,且门槛在提高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效益为先,各行业所缺少的都是稳健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很多企业都要求入职者有着全方位的能力和素质,且有着复合的知识层面和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而往往这些都属于稀缺性或竞争性资源,对于新毕业的学生而言更为弱势。由此带来在校生更加注重各种证书和考试以及社会活动的参与性,所以往往造成少部分精英式学生与大部分平民学生的矛盾,普遍的企业需求与大学生整体素质缺失的矛盾。最终造成企业招聘不到理想的人才,而大部分学生仍无业可寻。这也反过来造成一些稀缺行业就业的不公平性。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政策探讨
由于大学生就业涉及到国民教育、国家政策、经济社会结构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不能仅仅是单方面或某一维度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努力配合。
1.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我国已经步入了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轨道,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主体中显示着越来越强的活力。人才的自由流动、社会资源的自由调配会促使他们吸引绝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甚至在校的优秀学生。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仅丰富了市场的需求,创造了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更可贵的是能提升和带动整个高等学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也有利于对更好的培养专业性学生提供了参考素材。
2.继续扩大国民教育比例,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并不仅仅是人才过剩、教育过剩。恰恰相反,2003年完成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实现“三步跨越”的战略目标。其中指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0%以上,达到教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我们的一个努力的奋斗目标。就世界范围而言,以经济总量而论国民教育,我们依然还不“富裕”。某一时期的就业率问题并不代表着教育本身的数量问题,而是体现之前一段时间以来的各种问题的堆积。劳动者的素质对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从我国的就业市场来看,求职者的个人素质和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了就业机会的获得和社会资本的应用。所以,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积极培养适合于现代经济的全方位高等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拓宽专业领域,培养知识技能,加大校企联合的力度,促使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等,都将在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改变固有的陈旧思想
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大部分的学生在选择就业机会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尤其是一些超大城市,每年都吸引数十万的毕业生去争抢少有的工作机会,最后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严重,限制就业质量和个人的发展。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培训,鼓励学生理性的看待职业的选择,对自己做出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够正确理性的看待行业和地区的差异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可调配性,从而提升就业的质量。
4.加快发展社会人才服务体系,为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铺平道路
我国目前的人才服务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广大应届毕业生所获得的就业信息大部分都是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和一些求职网站。对于就业的信息广度和时间性还不能得到合理的应用。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多,时间集中且呈时间的批次性。因此,短时间内必然导致一些人无法或不能充分就业,因此就业信息的获得以及短时间的职业再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区人力部门、各高校应联合起来,发展社会人才服务体系,健全和发展人力资源的信息应用性。与企业紧密结合,发挥人才的流动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从微观上讲,它与大学生本人的就业能力、意愿等密切相关。从宏观上说,国家经济结构、国民教育资源和社会相关服务能力决定了它是否能稳步提升。究其根本而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变化说明了我国目前经济、教育、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些许问题,随着这些困难的解决,大学生就业质量必将得到长期而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8(3):91.
[2]李颖.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91.
[3]康宁,胡鞍钢,胡瑞文.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