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并在初中教材中有着相当大的比重,但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望而生畏。尤其就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 虽然比较简单,但学生普遍流露出厌烦的情绪,涉及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更是无所适从。为此,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慢慢的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和该年级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把握文言词语和语法历久不变的特性
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宋元明清的文言作品,它们的基本词汇、语法都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方便:只要学会了文言,我们就能不受时代的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地吸取需要的营养。如果古籍不是用文言写的,而是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白话写的,让我们去继承这份遗产,那不知道要难多少倍。
二、引导学生利用顺口溜熟记句式特点
顺口溜的好处就是喜闻乐见,容易记忆。在教学中,能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巧妙地编成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教学“判断句”时,先板书“即是为乃则,非者也”然后给学生讲解分析,举例说明,“……者,……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标志,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有“者”没有“也”,如“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有时有“也”没有“者”,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有时“者”“也”连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非”具有双重意思,一表否定判断句,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二表没有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如“秦,虎狼之国。”(《廉颇蔺相如列传》)。“即、是、为、乃、则”是判断句中常见的五个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有三种用法:①用得较多的是指示代词“这”。②用作判断动词,与现代汉语相同,如“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③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意义。“即、为、乃、则”作为判断动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是”相同。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学会归纳总结。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也就几百个,文言虚词更少,把这些词语加以分类整理,归纳总结,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归纳时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比如: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义相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古今意义相反的等等,通过这种归类划分,能有效的提高记忆的效果。语法类的知识,虽然考试中所涉及的不多,但掌握的扎实也会有助于文章的理解。比如宾语前置句: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句式,比如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疑问句,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用疑问代词的,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3.用介词“被”表被动。4.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三、强调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教师的吟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得来,兴趣是从吟中产生,语感是从吟中积累,素养是从吟中培养的,倾听教师吟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去理解作品。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内涵,笔者建议应立足吟诵,让学生去多方感受意境。
我认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就能把文言文上得生动、上得灵活。愿我的这点不成熟的教学体会能在同行之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把握文言词语和语法历久不变的特性
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宋元明清的文言作品,它们的基本词汇、语法都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方便:只要学会了文言,我们就能不受时代的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地吸取需要的营养。如果古籍不是用文言写的,而是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白话写的,让我们去继承这份遗产,那不知道要难多少倍。
二、引导学生利用顺口溜熟记句式特点
顺口溜的好处就是喜闻乐见,容易记忆。在教学中,能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巧妙地编成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教学“判断句”时,先板书“即是为乃则,非者也”然后给学生讲解分析,举例说明,“……者,……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标志,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有“者”没有“也”,如“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有时有“也”没有“者”,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有时“者”“也”连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非”具有双重意思,一表否定判断句,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二表没有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如“秦,虎狼之国。”(《廉颇蔺相如列传》)。“即、是、为、乃、则”是判断句中常见的五个判断词。“是”在文言文中有三种用法:①用得较多的是指示代词“这”。②用作判断动词,与现代汉语相同,如“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③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意义。“即、为、乃、则”作为判断动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是”相同。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学会归纳总结。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也就几百个,文言虚词更少,把这些词语加以分类整理,归纳总结,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归纳时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比如: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义相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古今意义相反的等等,通过这种归类划分,能有效的提高记忆的效果。语法类的知识,虽然考试中所涉及的不多,但掌握的扎实也会有助于文章的理解。比如宾语前置句: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句式,比如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疑问句,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用疑问代词的,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3.用介词“被”表被动。4.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三、强调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教师的吟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得来,兴趣是从吟中产生,语感是从吟中积累,素养是从吟中培养的,倾听教师吟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去理解作品。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内涵,笔者建议应立足吟诵,让学生去多方感受意境。
我认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就能把文言文上得生动、上得灵活。愿我的这点不成熟的教学体会能在同行之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