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日前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大会上建议:要培育市场,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来自兴趣,兴趣要从小培养,需要习惯养成。学校体育课不能成为“挣分课”,不能考什么就教什么。建议改变学校体育教学“重体能,轻技能”的局面,注重兴趣养成,做到基础能力和专项技能并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专项体育教学,使学生最终成为有兴趣、懂门道、会欣赏、能参与的忠实的体育消费者。
姚明的建议显然戳中了当前学校体育课中的“痛点”:在很多地方,初中毕业体育考试已经成为了“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温床,不少学校从初一开始就只上中考体育考试科目,没有任何技能教学,更别提从兴趣化着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了。而在一些地方,如果体育教师不按照中考体育内容上课,那他就有可能“下课”或没人选他的课上,因为大家都在为学生的升学考试而努力。
笔者近日连续在重庆、北京等地的名校看了几节体育课,被人们诟病的“纪律课”、“军训课”、“应试课”现象严重,令人担忧。
重庆市巴蜀中学是当地一所名校,但笔者在该校看到,初二的体育课已经被上成了投掷实心球课和仰卧起坐课;同样,在北京景山学校,一堂初二的体育课也被上成了投掷实心球课和仰卧起坐课。
难怪姚明委员要着急了,倘若学校都围绕体育考试科目“应试”去了,谁还来参与校园足球,甚至校园篮球活动呢?而姚明上任伊始就提出的“体教结合”更无从做起了。或许这也是姚明建议改变学校体育教学“重体能,轻技能”局面,注重兴趣养成,做到基础能力和专项技能并重的提案的现实依据。
毫无疑问,作为破解学生体质连续30年下降的一剂良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无疑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但越来越严重的应试现象似乎在提醒我们:体育考试的应试现象跟其他学科的应试现象一样,害人匪浅,同时更成为了学生终身体育形成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必须予以纠正,其危害性遠非“应试”二字那么简单,有必要大力铲除,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必须杜绝的时候了。
学校体育界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体育“应试”虽然也是“应试”,但不同于其他科的应试,起码孩子“动起来了”。因为实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目的,无非是让运动不足的学生们动起来,进而改善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不过在笔者看来,“体育应试”的泛滥,至少在以下方面深深地伤害了学生们和学校体育:
“体育应试”让学生们厌恶体育。笔者见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位朋友的孩子为了中考体育,专门买了实心球,以便在反复不断的练习中获得高分。经过努力,这位学生的实心球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了中考,但在考试完后的当天就恶狠狠地跑回家将实心球扔掉,并发誓“再也不会碰这玩意了”。
“体育应试”让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不会放过“玩”的机会。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投掷不仅不利于学生投掷实心球水平的提高,还严重挫伤了学生们“玩”的天性,甚至认为体育课或体育运动“不好玩”,同时,机械的重复性练习还有可能造成运动伤害。
“体育应试”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实施。我国的各种课程都是有“目标”的,处于较低水平的小学生该学什么,处于初中阶段的中学生该学什么都有具体规定。笔者看到,不少地区,从初一学段就开始进行中考体育项目的练习,根本无视《课标》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种不按国家规定进行教学的做法理应受到应有的惩罚。
“体育应试”让学生们一项运动技能都学不会。若干年前,教育部就提出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的要求,但在长达12~14年的体育学习中,学生们却没有学会一项运动技能。究其原因是这些学校、学生“考什么,练什么”和体育课只教单项技术,即没有全面技术教学和竞赛等内容导致。从这点上,笔者十分赞同姚明所说的“改变学校体育教学‘重体能,轻技能’”的局面,注重兴趣养成,做到基础能力和专项技能并重。
事实上,目前的学校体育改革强调体育与健康课一定要教会学生运动的技能,因为只有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才可以激发他们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笔者以为,如果学生通过上体育课可以看到自己的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也很重要。倘若能使学生最终成为有兴趣、懂门道、会欣赏、能参与的忠实体育消费者,那就更拓展了学校体育课的内涵和外延。
眼下学校体育中体育中考和体质监测中“考什么,练什么。测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高度重视的地步,且已成为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严重妨碍了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必将成为学校体育的一大“毒瘤”。“毒瘤”不除,贻害的不止是学生们,还将危害我国的学校体育,甚至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
体育成为主科,不仅仅是地位的提升,更是促进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一次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用完善的政策措施、公平的方法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姚明的建议显然戳中了当前学校体育课中的“痛点”:在很多地方,初中毕业体育考试已经成为了“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温床,不少学校从初一开始就只上中考体育考试科目,没有任何技能教学,更别提从兴趣化着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了。而在一些地方,如果体育教师不按照中考体育内容上课,那他就有可能“下课”或没人选他的课上,因为大家都在为学生的升学考试而努力。
笔者近日连续在重庆、北京等地的名校看了几节体育课,被人们诟病的“纪律课”、“军训课”、“应试课”现象严重,令人担忧。
重庆市巴蜀中学是当地一所名校,但笔者在该校看到,初二的体育课已经被上成了投掷实心球课和仰卧起坐课;同样,在北京景山学校,一堂初二的体育课也被上成了投掷实心球课和仰卧起坐课。
难怪姚明委员要着急了,倘若学校都围绕体育考试科目“应试”去了,谁还来参与校园足球,甚至校园篮球活动呢?而姚明上任伊始就提出的“体教结合”更无从做起了。或许这也是姚明建议改变学校体育教学“重体能,轻技能”局面,注重兴趣养成,做到基础能力和专项技能并重的提案的现实依据。
毫无疑问,作为破解学生体质连续30年下降的一剂良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无疑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但越来越严重的应试现象似乎在提醒我们:体育考试的应试现象跟其他学科的应试现象一样,害人匪浅,同时更成为了学生终身体育形成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必须予以纠正,其危害性遠非“应试”二字那么简单,有必要大力铲除,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必须杜绝的时候了。
学校体育界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体育“应试”虽然也是“应试”,但不同于其他科的应试,起码孩子“动起来了”。因为实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目的,无非是让运动不足的学生们动起来,进而改善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不过在笔者看来,“体育应试”的泛滥,至少在以下方面深深地伤害了学生们和学校体育:
“体育应试”让学生们厌恶体育。笔者见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位朋友的孩子为了中考体育,专门买了实心球,以便在反复不断的练习中获得高分。经过努力,这位学生的实心球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了中考,但在考试完后的当天就恶狠狠地跑回家将实心球扔掉,并发誓“再也不会碰这玩意了”。
“体育应试”让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不会放过“玩”的机会。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投掷不仅不利于学生投掷实心球水平的提高,还严重挫伤了学生们“玩”的天性,甚至认为体育课或体育运动“不好玩”,同时,机械的重复性练习还有可能造成运动伤害。
“体育应试”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实施。我国的各种课程都是有“目标”的,处于较低水平的小学生该学什么,处于初中阶段的中学生该学什么都有具体规定。笔者看到,不少地区,从初一学段就开始进行中考体育项目的练习,根本无视《课标》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种不按国家规定进行教学的做法理应受到应有的惩罚。
“体育应试”让学生们一项运动技能都学不会。若干年前,教育部就提出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的要求,但在长达12~14年的体育学习中,学生们却没有学会一项运动技能。究其原因是这些学校、学生“考什么,练什么”和体育课只教单项技术,即没有全面技术教学和竞赛等内容导致。从这点上,笔者十分赞同姚明所说的“改变学校体育教学‘重体能,轻技能’”的局面,注重兴趣养成,做到基础能力和专项技能并重。
事实上,目前的学校体育改革强调体育与健康课一定要教会学生运动的技能,因为只有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才可以激发他们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笔者以为,如果学生通过上体育课可以看到自己的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也很重要。倘若能使学生最终成为有兴趣、懂门道、会欣赏、能参与的忠实体育消费者,那就更拓展了学校体育课的内涵和外延。
眼下学校体育中体育中考和体质监测中“考什么,练什么。测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高度重视的地步,且已成为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严重妨碍了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必将成为学校体育的一大“毒瘤”。“毒瘤”不除,贻害的不止是学生们,还将危害我国的学校体育,甚至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
体育成为主科,不仅仅是地位的提升,更是促进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一次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用完善的政策措施、公平的方法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