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主要经营指标的概念、企业经营指标的统计作用和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三方面,浅论企业经营成果的如何正确统计。
[关键词]企业 经营成果 统计
中图分类号:C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57-01
一、引言
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而对经营成果的统计就显得非常必要。统计企业经营成果,主要是从产值、收入和利润方面进行。统计后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分析,然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作出综合评价和预测,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增加利润,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主要经营指标的概念
1、经营成果。企业经营成果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有效劳动成果的总和。企业统计一般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反映。企业经济的实物量可以归纳为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质量。社会对企业产品使用的基本要求是:产品数量多、品种全、质量好。该三者是辨证统一的,不可偏颇。企业经营成果的价值量一般从生产经营的总产出、净产出、纯收益三个层次说明。企业经营成果的指标包括总产值、增加值、销售产值、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利润和税金等。而企业经营活动成果是通过人员的劳动所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果,并以产值、商品销售收入和利税额等指标反映。通过企业经营活动成果统计,可反映取得的生产经营成果、经营管理状况、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以及为社会贡献情况。这又为评价经营活动,检查计划完成情况提供依据。企业经营成果可通过销售收入统计和利润统计反映出来。
2、总产值。总产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它包含反映物质产品生产总量的总价值和反映劳务总量的劳务总值;增加值是以货币表现的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销售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企业在一定时期销售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3、销售收入。它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产品或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而取得的各种收入。包括:产品销售、包装物及运输收入等企业活动的全部收入。其中产品或商品销售收入是一定时期销售收入的主要部分。
4、企业利润。产品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的产品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后的剩余部分;营业利润是企业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利润之和。该利润是企业盈利的主体和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经济利益大小和经营获利稳定性的基础标志;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产品销售、其他业务和营业外收入总和减去各项成本(产品销售、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支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和营业外支出)的余额。税金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按照一定的税率向企业征收的一种纯收入。
三、企业经营指标的统计作用
1、企业销售收入统计作用。销售收入的统计标准:产品已经发出、工程已经交付、劳务已经提供,货款或价款已经收到或已取得了收款的权利。其统计对企业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在:销售收入的获得,可以及时补偿各种已消耗的价值,确保或增加国家税收;其统计可为企业及时确认盈亏,正确评价销售效益和经营业绩提供可靠保证。它是一个价值量指标,价格的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为全面反映产品或商品的价格水平,需要研究不同形式的价格差距、各种产品或商品的比价是否合理,编制工业品和商品等价格指标。准确及时地反映产品的价格变化,可为企业制订和调整工业产品的价格,顺利价格关系提供依据。
2、企业利润统计作用。其是全部输入抵补全部支出后的盈余,可以综合反映经营活动的财务成果,是衡量一定时期生产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利润的多少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取决于销售、产出、成本和资金的经营活动,又受外部条件制约。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单位,只有不断的增加利润,按规定及时的缴纳税金,积累更多的财力资源,才能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并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正确统计企业利润,对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企业的自身发展实力和调动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利润额指标有产品销售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等。而利润额则是反映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在衡量活力能力变动时,利润总额及其构成项目的变动分析,对评价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及经济实力都是很有必要的。但仅从利润总量上评价还是不够的,其难以直接在不同行业进行比较,也无法准确地反映生产要素的利用情况,需要运用利润率指标评价获利情况。由于计算利润率所采用的基础对比数据不同,因而可以计算不同的利润率,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获利能力的大小。利润率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经营获利能力的利润指标;二是反映投资获利能力的利润率指标。经营获利能力的利润里主要是测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利润的能力,一般采用的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产值利润率、人均利润率等。投资获利能力的利润率只要是测算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融入的各类资产,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投入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是以一定的资本投入为基础,以销售取得的利润实现的。采用的指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1、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静态的对比法,即对同类企业不同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作横向对比(如与同类企业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比);二是动态的对比,即对统一企业不同时期经济效益状况做纵向对比(如与上期比,与历史最好水平比等)。两种对比运用,可以揭示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发展情况。
2、综合评价思路。综合评价的基础思路:把不直接相加的、性质不同的、单位各异的各个单项效益指标数值,过渡到可以直接汇总的指标值,并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也有多种,如百分制法、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法、企业效益综合功效系数法、比率综合系数法等。
就其中的百分比法而言,它是对每项指标的实际值,按预定的分之评分,并把每项指标多得的分数相加的总分,就是一个企业一定时期的综合经济效益;其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各方面的经济效益在数量上的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也是反映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指标,又是评价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它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数据计算,从静态趋势上比较为全面的反映经济效益的变化;由于在指标体系中较多的采用了结构性相对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区、行业及企业之间在产品数量、产品结构和地区差异上的不可比因素;可通过总指标的分析,作出单项指标变化对总指标的影响分析,进一步研究制约经济效提高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对应的改进措施。所以,它既是一项能微观、中观管理所接受的经济指标,也是一项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作为量化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为适应当前经济改革发展和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即采用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可以考核和评价各地区、各行业以致各企业的经济效益实际水平和发展变化趋势,反映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全貌,促进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而经济效益综合功效系数法,则是根据系统工程和运筹学中多目标规划的原则,求出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并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功效系数,然后再根据各项指标的权数对功率系数进行加权平均,最后得出一个综合经济效益分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苗敬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
[2] 李瑛珊.对统计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3.
[3] 刘颖,李新.企业统计在新经济中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7.
[4] 雷宝恒.经济效益概念和指标问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15):28-47.
[5] 卢蓉.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
[关键词]企业 经营成果 统计
中图分类号:C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57-01
一、引言
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而对经营成果的统计就显得非常必要。统计企业经营成果,主要是从产值、收入和利润方面进行。统计后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分析,然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作出综合评价和预测,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增加利润,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主要经营指标的概念
1、经营成果。企业经营成果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有效劳动成果的总和。企业统计一般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反映。企业经济的实物量可以归纳为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质量。社会对企业产品使用的基本要求是:产品数量多、品种全、质量好。该三者是辨证统一的,不可偏颇。企业经营成果的价值量一般从生产经营的总产出、净产出、纯收益三个层次说明。企业经营成果的指标包括总产值、增加值、销售产值、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利润和税金等。而企业经营活动成果是通过人员的劳动所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经济效果,并以产值、商品销售收入和利税额等指标反映。通过企业经营活动成果统计,可反映取得的生产经营成果、经营管理状况、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以及为社会贡献情况。这又为评价经营活动,检查计划完成情况提供依据。企业经营成果可通过销售收入统计和利润统计反映出来。
2、总产值。总产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它包含反映物质产品生产总量的总价值和反映劳务总量的劳务总值;增加值是以货币表现的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销售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企业在一定时期销售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3、销售收入。它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产品或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而取得的各种收入。包括:产品销售、包装物及运输收入等企业活动的全部收入。其中产品或商品销售收入是一定时期销售收入的主要部分。
4、企业利润。产品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的产品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后的剩余部分;营业利润是企业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利润之和。该利润是企业盈利的主体和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经济利益大小和经营获利稳定性的基础标志;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产品销售、其他业务和营业外收入总和减去各项成本(产品销售、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支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和营业外支出)的余额。税金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按照一定的税率向企业征收的一种纯收入。
三、企业经营指标的统计作用
1、企业销售收入统计作用。销售收入的统计标准:产品已经发出、工程已经交付、劳务已经提供,货款或价款已经收到或已取得了收款的权利。其统计对企业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在:销售收入的获得,可以及时补偿各种已消耗的价值,确保或增加国家税收;其统计可为企业及时确认盈亏,正确评价销售效益和经营业绩提供可靠保证。它是一个价值量指标,价格的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为全面反映产品或商品的价格水平,需要研究不同形式的价格差距、各种产品或商品的比价是否合理,编制工业品和商品等价格指标。准确及时地反映产品的价格变化,可为企业制订和调整工业产品的价格,顺利价格关系提供依据。
2、企业利润统计作用。其是全部输入抵补全部支出后的盈余,可以综合反映经营活动的财务成果,是衡量一定时期生产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利润的多少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取决于销售、产出、成本和资金的经营活动,又受外部条件制约。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单位,只有不断的增加利润,按规定及时的缴纳税金,积累更多的财力资源,才能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并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正确统计企业利润,对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企业的自身发展实力和调动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利润额指标有产品销售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等。而利润额则是反映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在衡量活力能力变动时,利润总额及其构成项目的变动分析,对评价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及经济实力都是很有必要的。但仅从利润总量上评价还是不够的,其难以直接在不同行业进行比较,也无法准确地反映生产要素的利用情况,需要运用利润率指标评价获利情况。由于计算利润率所采用的基础对比数据不同,因而可以计算不同的利润率,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获利能力的大小。利润率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经营获利能力的利润指标;二是反映投资获利能力的利润率指标。经营获利能力的利润里主要是测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创造利润的能力,一般采用的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产值利润率、人均利润率等。投资获利能力的利润率只要是测算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融入的各类资产,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投入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是以一定的资本投入为基础,以销售取得的利润实现的。采用的指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1、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静态的对比法,即对同类企业不同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作横向对比(如与同类企业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比);二是动态的对比,即对统一企业不同时期经济效益状况做纵向对比(如与上期比,与历史最好水平比等)。两种对比运用,可以揭示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发展情况。
2、综合评价思路。综合评价的基础思路:把不直接相加的、性质不同的、单位各异的各个单项效益指标数值,过渡到可以直接汇总的指标值,并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也有多种,如百分制法、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法、企业效益综合功效系数法、比率综合系数法等。
就其中的百分比法而言,它是对每项指标的实际值,按预定的分之评分,并把每项指标多得的分数相加的总分,就是一个企业一定时期的综合经济效益;其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各方面的经济效益在数量上的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也是反映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指标,又是评价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它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数据计算,从静态趋势上比较为全面的反映经济效益的变化;由于在指标体系中较多的采用了结构性相对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区、行业及企业之间在产品数量、产品结构和地区差异上的不可比因素;可通过总指标的分析,作出单项指标变化对总指标的影响分析,进一步研究制约经济效提高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对应的改进措施。所以,它既是一项能微观、中观管理所接受的经济指标,也是一项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作为量化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为适应当前经济改革发展和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即采用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可以考核和评价各地区、各行业以致各企业的经济效益实际水平和发展变化趋势,反映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全貌,促进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而经济效益综合功效系数法,则是根据系统工程和运筹学中多目标规划的原则,求出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并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功效系数,然后再根据各项指标的权数对功率系数进行加权平均,最后得出一个综合经济效益分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苗敬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
[2] 李瑛珊.对统计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3.
[3] 刘颖,李新.企业统计在新经济中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7.
[4] 雷宝恒.经济效益概念和指标问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15):28-47.
[5] 卢蓉.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