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马头乡的时候已是黄昏,我们胯下的马都已困顿不堪,在进村的最后一个陡坡前喘起了粗气,用沉默姿态拒绝再爬这个陡坡。我们索性从马背上跳下来,步行走进了马头乡最南端的下马头村。
这是走过的川陕几百个村庄中的一个,我们要调查这个村庄的周围是否还有野生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存在。这次调查由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担任整个调查队的技术指导并参与野外调查,而四川省林业厅从几个保护区抽调了有丰富熊猫调查经验的队员,我担任负责人。一个月来,仅仅在四川境内我们的行程就超过了5000公里,从四川最北部的岷山一直找寻到最南部的相岭和凉山。每到一个地方,我们从当地主管部门索取资料,然后访谈百姓和村民,将所有信息汇总之后,然后带着帐篷和食物上山,吃住都在山上,记录野生大熊猫和它们栖息地的情况。
屡屡猜错的答案
下马头村是个彝族村,坐落在整个山沟的尽头,只有一二十户房子散落在山坡上,房子背后就是连绵的牦牛山,一直延伸到百里之外。视线所及的山坡上,大树都已经被砍伐一空,有些地方还有烧火的痕迹。我们找了一个小屋子借住,把马背上的大米、蔬菜和油盐堆放在屋子一角,又向老乡讨了几个土豆埋在了篝火边的灰烬中。很快屋子安静下来,只剩下篝火噼啪的响声和土豆微熟的香气。
“兄弟,这个地方能有熊猫么?”四川王朗保护区的老刘坐在树桩上扒拉着灰烬中的土豆。一个多月远离家乡的漫长旅行已经让他的膝盖变得肿胀酸痛,他一边给膝盖贴着膏药一边念叨着。
“不好说啊,这地方采伐太严重,不过谁知道呢,熊猫这东西……”老李接口道。他来自四川宝兴蜂筒寨保护区,参加熊猫调查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这地方离冶勒保护区有多远?”“直线距离40公里左右,隔着牦牛山。”我答道。
大家都不说话了,一时屋子里气氛有点沉闷。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到这个地方?只因为8年前的那一个大熊猫痕迹记录么?马头乡离大熊猫最密集的王朗保护区有600多公里,离最出名的卧龙保护区有300多公里,离最近的冶勒保护区都有40多公里,还隔着牦牛山的山脊线。这地方,能有熊猫么?
我知道调查队员们都在想着这个问题,但谁又都没有轻易说出自己的猜测。这一个多月的野外调查工作中,大家猜错的次数太多了。
在泸定县的湾东村,我们观察着陡峭的地形猜测这里不会有熊猫,可是村民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大熊猫的存在。在石棉县的新民乡,大家根据大熊猫已知分布区的距离猜测没有熊猫,可是却在远离大熊猫主要种群的山脊上发现了熊猫取食的痕迹。在峨边县的黑竹沟,大家忧心公路对于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猜测大熊猫可能已经退缩到了远方的山谷,却意外地发现大熊猫竟然就在距离盘山公路不足20米远的竹林中觅食。所以这一次,大家不怎么敢猜测。虽然觉得这里发现大熊猫痕迹的几率不高,可是心里又隐隐地觉得,也许它们就藏在马头乡,就活动在牦牛山里。
看上去很美,不是吗?
但实际情况远没有看上去这样美好。这些绵延纵横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问题,最首当其冲的就是栖息地的破碎化。大熊猫高度依赖着森林和竹林为生,无论是躲避冬天的严寒、夏季的酷暑,还是求偶期寻找异性伴侣,完成繁殖,或者是幼体成年寻找自己的独立空间,都要在森林和竹林中进行较长距离的迁移。一旦这样的迁移受到阻碍,大熊猫的正常活动也会受到严重的干扰。不仅种群间的正常流动被阻断,还有可能出现亲近繁殖和小种群绝灭的风险,所以连贯的植被对于大熊猫的生存至关重要。
几十年以来,对原始森林的采伐、不断增加的交通以及人类定居点的扩张,都导致原本连贯的森林变得斑斑驳驳,公路、铁路和农田成为了大熊猫难以逾越的天堑。而那些在整个大熊猫分布区最边缘的种群,情况则更为紧迫。一种野生物种的绝灭,往往是从最边缘的种群开始的,这些种群的栖息地最破碎,遭受的人类干扰最多,由此整个种群的命运也最危险。具体到大熊猫,一些孤立的小种群已经多年没有切实的信息,很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一旦这些孤立小种群消失,熊猫的整体分布格局会因之改变。
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大熊猫分布区的边缘地带穿行一一确认这些小种群的存在,并且判断这些小种群的命运。
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夜色渐深,下马头村的老彝胞给我们做了他们最有特点的坨坨肉端上来,大块大块的猪肉和鸡肉被粗粗地煮熟,空气里面飘动着粗糙而原始的肉香。
住在附近的彝族人来找我们聊天,和村民的讨论持续了很久,熊猫小种群的生命力让人吃惊,不仅仅是马头乡,几乎每一个孤立小种群都还有熊猫的个体在顽强地生活着,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在四川省凉山州偏僻的雷波县,当时是一个雨雾濛濛的天气,我们被漫山遍野的割竹打笋的人震惊了。吉普车沿着大凉山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帐篷,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围坐在其中,等着天气放晴上山挖笋赚钱。公路边用帆布支起了很多临时的小卖部,整箱整箱的啤酒被运到山上。据说割竹笋人最多的时节还没有到来,真到那时候,一些简陋的歌舞厅都能搬到了深山里,白天割笋,晚上唱歌喝酒洗脚按摩。割笋的人俨然把凉山竹林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近年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的商贩将违法加工竹笋的小作坊也搬到了山上,直接在山上用硫磺熏制竹笋,硫酸的蒸汽和污水破坏了空气和水源。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山坡上,我们仍然找到了熊猫存在的痕迹。这些原本生性羞怯怕人的大熊猫,在这大片严重被人类干扰的森林中顽强寻找着生存的空间。这是怎样的生命力啊。
“听说熊猫不会生孩子,是不是?”一个彝族小伙子问我们,旁边的老彝胞们发出一阵哄笑,弄得小伙子有些窘迫。“熊猫会生,而且还挺能生的。”我们解释着。大熊猫性情内向,活动隐秘,在野外很不易观察到,即使偶尔进入人们的视线,也往往稍有风吹草动就迅速逃走。因此,它们如何取食、如何寻找伴侣、如何繁衍生息都鲜为人知。别说是普通村民,这些问题也长久以来困扰着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人员。不过,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野生大熊猫的一些行为也已经为研究人员所了解。
这是走过的川陕几百个村庄中的一个,我们要调查这个村庄的周围是否还有野生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存在。这次调查由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担任整个调查队的技术指导并参与野外调查,而四川省林业厅从几个保护区抽调了有丰富熊猫调查经验的队员,我担任负责人。一个月来,仅仅在四川境内我们的行程就超过了5000公里,从四川最北部的岷山一直找寻到最南部的相岭和凉山。每到一个地方,我们从当地主管部门索取资料,然后访谈百姓和村民,将所有信息汇总之后,然后带着帐篷和食物上山,吃住都在山上,记录野生大熊猫和它们栖息地的情况。
屡屡猜错的答案
下马头村是个彝族村,坐落在整个山沟的尽头,只有一二十户房子散落在山坡上,房子背后就是连绵的牦牛山,一直延伸到百里之外。视线所及的山坡上,大树都已经被砍伐一空,有些地方还有烧火的痕迹。我们找了一个小屋子借住,把马背上的大米、蔬菜和油盐堆放在屋子一角,又向老乡讨了几个土豆埋在了篝火边的灰烬中。很快屋子安静下来,只剩下篝火噼啪的响声和土豆微熟的香气。
“兄弟,这个地方能有熊猫么?”四川王朗保护区的老刘坐在树桩上扒拉着灰烬中的土豆。一个多月远离家乡的漫长旅行已经让他的膝盖变得肿胀酸痛,他一边给膝盖贴着膏药一边念叨着。
“不好说啊,这地方采伐太严重,不过谁知道呢,熊猫这东西……”老李接口道。他来自四川宝兴蜂筒寨保护区,参加熊猫调查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这地方离冶勒保护区有多远?”“直线距离40公里左右,隔着牦牛山。”我答道。
大家都不说话了,一时屋子里气氛有点沉闷。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到这个地方?只因为8年前的那一个大熊猫痕迹记录么?马头乡离大熊猫最密集的王朗保护区有600多公里,离最出名的卧龙保护区有300多公里,离最近的冶勒保护区都有40多公里,还隔着牦牛山的山脊线。这地方,能有熊猫么?
我知道调查队员们都在想着这个问题,但谁又都没有轻易说出自己的猜测。这一个多月的野外调查工作中,大家猜错的次数太多了。
在泸定县的湾东村,我们观察着陡峭的地形猜测这里不会有熊猫,可是村民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大熊猫的存在。在石棉县的新民乡,大家根据大熊猫已知分布区的距离猜测没有熊猫,可是却在远离大熊猫主要种群的山脊上发现了熊猫取食的痕迹。在峨边县的黑竹沟,大家忧心公路对于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猜测大熊猫可能已经退缩到了远方的山谷,却意外地发现大熊猫竟然就在距离盘山公路不足20米远的竹林中觅食。所以这一次,大家不怎么敢猜测。虽然觉得这里发现大熊猫痕迹的几率不高,可是心里又隐隐地觉得,也许它们就藏在马头乡,就活动在牦牛山里。
看上去很美,不是吗?
但实际情况远没有看上去这样美好。这些绵延纵横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问题,最首当其冲的就是栖息地的破碎化。大熊猫高度依赖着森林和竹林为生,无论是躲避冬天的严寒、夏季的酷暑,还是求偶期寻找异性伴侣,完成繁殖,或者是幼体成年寻找自己的独立空间,都要在森林和竹林中进行较长距离的迁移。一旦这样的迁移受到阻碍,大熊猫的正常活动也会受到严重的干扰。不仅种群间的正常流动被阻断,还有可能出现亲近繁殖和小种群绝灭的风险,所以连贯的植被对于大熊猫的生存至关重要。
几十年以来,对原始森林的采伐、不断增加的交通以及人类定居点的扩张,都导致原本连贯的森林变得斑斑驳驳,公路、铁路和农田成为了大熊猫难以逾越的天堑。而那些在整个大熊猫分布区最边缘的种群,情况则更为紧迫。一种野生物种的绝灭,往往是从最边缘的种群开始的,这些种群的栖息地最破碎,遭受的人类干扰最多,由此整个种群的命运也最危险。具体到大熊猫,一些孤立的小种群已经多年没有切实的信息,很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一旦这些孤立小种群消失,熊猫的整体分布格局会因之改变。
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大熊猫分布区的边缘地带穿行一一确认这些小种群的存在,并且判断这些小种群的命运。
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夜色渐深,下马头村的老彝胞给我们做了他们最有特点的坨坨肉端上来,大块大块的猪肉和鸡肉被粗粗地煮熟,空气里面飘动着粗糙而原始的肉香。
住在附近的彝族人来找我们聊天,和村民的讨论持续了很久,熊猫小种群的生命力让人吃惊,不仅仅是马头乡,几乎每一个孤立小种群都还有熊猫的个体在顽强地生活着,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在四川省凉山州偏僻的雷波县,当时是一个雨雾濛濛的天气,我们被漫山遍野的割竹打笋的人震惊了。吉普车沿着大凉山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帐篷,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围坐在其中,等着天气放晴上山挖笋赚钱。公路边用帆布支起了很多临时的小卖部,整箱整箱的啤酒被运到山上。据说割竹笋人最多的时节还没有到来,真到那时候,一些简陋的歌舞厅都能搬到了深山里,白天割笋,晚上唱歌喝酒洗脚按摩。割笋的人俨然把凉山竹林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近年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的商贩将违法加工竹笋的小作坊也搬到了山上,直接在山上用硫磺熏制竹笋,硫酸的蒸汽和污水破坏了空气和水源。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山坡上,我们仍然找到了熊猫存在的痕迹。这些原本生性羞怯怕人的大熊猫,在这大片严重被人类干扰的森林中顽强寻找着生存的空间。这是怎样的生命力啊。
“听说熊猫不会生孩子,是不是?”一个彝族小伙子问我们,旁边的老彝胞们发出一阵哄笑,弄得小伙子有些窘迫。“熊猫会生,而且还挺能生的。”我们解释着。大熊猫性情内向,活动隐秘,在野外很不易观察到,即使偶尔进入人们的视线,也往往稍有风吹草动就迅速逃走。因此,它们如何取食、如何寻找伴侣、如何繁衍生息都鲜为人知。别说是普通村民,这些问题也长久以来困扰着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人员。不过,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野生大熊猫的一些行为也已经为研究人员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