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

来源 :北方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nian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煎饼果子
   美好精彩的一天,从健康、顺心的早餐开始!
   我始终觉得,每个小区门口都应该有一家经营幸福的早餐店。总能想起店门口重重叠叠地堆着等待中的顾客的背影或者侧影。忙的因为忙碌,闲的由于闲情。有些人的早饭很多时候都是在去单位或学校的路上完成的。有的长者为了让家人多睡会儿觉,早早起床后揣着一把零钱去给全家买早餐。有的上班族自己吃饱后,还不忘帮同事捎带一碗白米粥和包子啥的。有些人客观上不忙碌,主观上不懒惰,但他们就是彻底放弃了自家厨房,每天把早餐店当成自己的饭桌,见到做早餐的大妈,如同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似的。他们觉得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就餐氛围,品味到熟悉的味道。
   工作日的早上要赶车,我常掐着点儿起床,匆匆下楼,径直走向早餐店。早餐店就在我住的楼下。临街的店面,店中总共七、八张桌子,有时延伸出去,桌子摆到店前的道边。桌面经过反复擦拭,还是感觉油腻腻的,这并不妨碍顾客的食兴,人们照样将小店坐得满满的。如果天下着雨,露天搭着简易棚子,与店面联成一体。
   这里有我最喜欢吃的煎饼果子。朝阳初升,咀嚼热气腾腾、酥脆喷香的煎饼果子,味蕾和周身的细胞马上苏醒过来,一准进入满格充电、斗志昂扬的状态。
   “给我来个鸡蛋饼,加两个蛋。”
   “哎,好嘞。”
   “我要一碗甜浆,少放点糖。”
   “给我一碗馄饨。”
   ……
   这样的声音充斥着不大的早餐店。人跟以往一样多,有些人坐在露天的简易桌子前品尝着各色的早点;有几个则在操作台前候着煎饼新鲜出炉;有些人边照顾着小孩边坐着等待服务员上餐。
   经营这店的是一家人,儿子腿有残疾,负责炸油条,老奶奶动作麻利地做着她的煎饼,儿媳妇跑来跑去,一会包馄饨,一会冲豆浆,一会又跑去收拾碗筷,他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切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来这里的熟客都知道他们家的情况:儿子因意外腿残之后就下岗了,一家人失去经济来源,又加上家里还有一个患重病的老人,每月要花一大笔医药费。有时,我看到某些小摊前挂着一块“下岗工人卖早餐”的牌子,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相信。
   他们家的油条色泽鲜亮,豆汁浓香,配上自己调制的小咸菜,使人吃过后还想吃。客人们总是默契地将早餐钱摆进放钱的铁皮盒子里,又自然地取回找零,好多年了大家都延续着这样的习惯。
   我刚停住脚步,老奶奶就隔着口罩问:“吃啥?煎饼果子,和昨天一样?”
   我钟爱煎饼果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煎饼果子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吃食!它可以跟许多食材进行任意搭配。如果想吃得丰富点,大可将各种各样的肉类加塞进去;若是想吃得清淡点,撒点蔬菜叶子一卷就成。
   中国式的早餐已经深入人心几千年了。以前跟我做邻居的外教约翰,怎么也吃不下煎饼果子,因为他看不惯煎饼里头的酱,颜色和形状。他的早餐原本可以更丰富一些,可惜了。
   有些人比较担心路边小店的卫生状况,不无道理。但不能因为少数情形或个别现象,就轻易否定整个早餐市场。有些人甚至形成了一种本能反应,认为那些被体制化了的商业行为才值得信赖,于是一股脑儿地涌向超市,而对街边的小店都不再那么放心。果真是品质存在差异么?
   “你毕业后,与其找个一两千块钱收入的工作混日子,不如像我这样在学校后面摆个小摊儿好。淡季一个月几大千,旺季月收入过万。”读书那会儿,与卖煎饼果子的小厮混得甚熟,那位山东小伙对我说这话时,我几乎热泪盈眶。我那时候的确有心找一个小区,支一个小摊儿,卖卖豆浆油条,或者包子稀饭,那些早起的人天天买,天天吃。我不是梦想着将中国的小吃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而是看着大家吃得开心,心里感觉到幸福。然而,我终究未能把自己投身于经营幸福的早餐事业中去。
   比起大报上关于综合国力如何强大、获得全球赞誉的诸多报道,在路边早餐店把肚皮填饱,这是一种很真实的感觉。我欣赏这种氛围下的市井生活。《水浒传》中写道:“王婆接过碎银,兴冲冲出去。少许回来,置办了一桌酒菜。”每次读到这里,我的心中总有什么东西在恣意搅动。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样——嘈杂、热闹、油污、廉价和混乱,但也不乏晨光……
  老张的报刊亭
   在城市的街角,报刊亭像一朵睡莲,静静地绽放,散发着阵阵幽香。
   一声尖利的雄鸡啼鸣,叩开清晨的第一束白光。天渐渐亮了起来。绯红的朝霞爬上东方的脸,将天边的云朵映成粉色。鸟雀在枝头四处蹿跳,发出唧唧喳喳的欢语。街道上人还不多。老张早早打开报亭的门,开始美好的一天。他戴上白手套,把报亭周边打扫干净,然后将那些隔天被灰尘沾染的杂志擦拭干净,用夹子铺成一排,整齐地码放在窗口。
   每逢上下班,我路过报亭时,都会和老张打个招呼,他也很开心地随意聊聊天气,以及新到的书刊,我们就像熟悉的邻里之间,那样随意自然。
   不知不觉之间,路灯熄灭,街道上的行人越来越多。马路开始恢复它的嘈杂。不时有顾客经过,开车的,骑车的,坐在车后座的,依次在那儿等候,甚至都不用喊,只需朝老张挥挥手,老张就弯腰飞快地取报纸,置换客人们手中的硬币。报纸和着一缕阳光,飞到各位顾客的手中。
   在不足四平方米的天地里,报亭的四周挂满了形形色色的书刊,柜台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上百种书报、杂志。在报亭中间留有一个狭小的空间,只够一个人走动,摆得下一张椅子。顾客稀少的时候,老张就坐在报亭的角落,沉静下来读书。外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却在很逼仄的空间里,惬意地沉醉于书海中,安心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文摘类报刊是我的最爱。我时常在老张的报亭前驻足流连,随手翻阅《读者》和《青年文摘》,权当小憩,有时也买上几本带回家去仔细阅读。不管你买与不买,这儿的报纸或杂志,尽管翻阅,老张绝不计较。他从不高声讲话,即便高兴也只是浅浅一笑,生怕打扰了客人们此刻的雅兴。    一来二去,大家彼此熟悉起来。有时不仅聊书里书外的话题,老张偶尔也会谈起自己的过去。他是个经历丰富的退役军人,在他那黝黑的脸颊上,仿佛镌刻着无数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人们可以从老张的言谈中,看到他那颗滚烫的心。他深藏的敏锐的思想,历练的犀利的言语,足以构成一篇精美的散文。
   有时见不到老张,但报亭还在营业中。或是到了饭点,他回去吃饭;或是临时有事,不得不离开。一张白纸被张贴在货架的显眼处,上面印有一行大字,内容大致如下:“请各位朋友按报刊、杂志上的面价自觉投币。”老张在窗口放置了一个存有零钱的纸盒,算是专门的“投币处”、“找零处”。客人们选到报纸,可以自主付钱,自助找零。这里没有监控设施,行动全凭自觉。
   我曾就此事跟老张交流过。我问他有没有拿走东西不付账的情形?
   他笑着摇摇头,说:“基本没有。一般人买惯了报纸,知道价格。他们买的不光是报刊,更是诚信。”他的笑容里闪耀着智慧的、温暖的光芒。
   小小的报刊亭,用自己的灵与小,无声地诠释一种无法描绘的宽与广。
   对于“诚信”,老张还讲过一句较经典的话:“诚信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诚哉斯言!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信任与被信任,就如同爱与被爱一样,是其获得安全尊严与价值意义的重要源泉。
   晚上九点左右,老张的报亭在昏暗的路灯下跟全世界道“晚安”。孩子们放晚自习,大人们下夜班,老张也带着一颗愉悦、平静的心离开报亭。
   许多人整天梦想着做大事,但其实,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就是伟大。譬如老张,他始终保持着尊贵而踏实的心性,用行动和笑容,把善意一点点传播开去,我始终相信,这样的人,一定是有福祉的。
  知心爱人
   骑车的时候,潇洒;车坏的时候,尴尬。那天中午下班,电动车在路上走得好好的,经过红绿灯时,刹车停住,再次启动,电量指示针纹丝不动,可能是电源出故障了。我只能推着车,边走边看,沿路问人,好不容易就近找到一家维修店。
   修车师傅姓高,现年37岁,动作麻利,擅长神侃,讲起话来,可谓滔滔不绝,不时露出洁白的牙齿,脸上挂着纯朴的笑容。他说:“我不搓麻,喜欢运动。”
   我接过话茬:“什么运动?打球?”
   “你咋知道的?你是不是看到了我那1000多元的球杆?我喜欢玩斯诺克,运动量适中,打着不累,20块钱一杆,基本上都是赢,很有成就感。台球室就在隔壁,近得很。”他说着,嘿嘿一笑。
   “球杆在哪儿?借我瞧瞧……”我也笑。
   我十分乐意跟他聊天。“你什么时候学修车?”
   “两三年吧。以前在一家外企,后来辞职了。”
   “啊!不会吧。看你活儿挺溜,熟练工,像老手。外企的工作不稳定,遭遇裁员了?”
   “不是。在那儿上班,照顾不到家。果然是电瓶的问题。哦,你不着急赶路吧,能不能稍等一下,我有点事,很快就好。”
   我笑着点头,说:“没事。”
   他放下扳手,在旁边的水盆里将手洗干净,然后起身进屋。我跟着他走进去。只见轮椅上坐着一名女子,她仰着头,歪着脸,在看电视。
   高师傅朝我笑笑,说:“这是我爱人。前年出车祸,一直这样,比植物人好点,生活不能自理,意识也不是很清醒。”说着,他从桌上拿起白色药瓶,拧开盖子,倒出几颗药片,另一只手端着水杯,蹲下身去。他自己喝了一口水,自言自语道:“嗯,凉够了,不烫。”他将药片塞进妻子的嘴里,然后帮她仰头,喝水咽药。
   高师傅的身后,墙角壁挂的电视里,播放着经典的流行金曲。一段悠扬的前奏飘起,好熟悉的感觉,忘了是啥歌。我喜欢安安静静的歌,能把人听哭的那种。这首歌就是此风格,我曾经多次听过。
   妻子服药毕,高师傅接着用调羹喂她喝汤。他一次一次地喂,女人一口一口地喝。
   “……漫漫长路,拥有着不变的心,在风起的时候,让你感觉什么是暖。”这首《知心爱人》,与眼前的情景多么契合!
   汤喝得差不多了,高师傅用餐巾纸帮妻子擦嘴,然后静静地看着她。妻子不会开口说话。他们四目对视,他从妻子的眼里,可以读出她内心的想法。
   “……你有没有感觉到,我为你担心,在相对的视线里,才发现什么是缘。”听着,看着,我的脑海里回响着一句话:“爱一个想象里的人很容易,但是爱一个在你身边的人要难得多。”
   “不好意思啊,让你久等。她需要我,离不开我。我要一直陪着她,随时随地照顾她。我这就给你换电瓶。”高师傅让妻子继续看电视,自己出去继续修车。
  马张留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出版《高原骄阳》、《逆风的翅膀》等散文集。《中国教师报》、《新民晚报》、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曾报道个人创作事迹。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就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实效性的问题,从充分利用好音乐教材资源、有效利用校内音乐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校外音乐教学资源、敏锐把握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四方面作了理性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实效性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舍本求末、舍近求远等现象,从而影响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资源开发与利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张卫东老师《昆曲》课堂教学过程的描述与分析,认为其昆曲传承的教学理念“熏”、“模”、“学”、“练”、“默”五个层次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多维度的教学理念。最后,又结合谢嘉幸教授关于音乐聆听和音乐实践的一些理论,深入探讨了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聆听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还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演唱和演奏之中。  【关键词】民族音乐;昆曲;传承;音乐实践;教学理念  一.张卫东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从生理心理学、女性主义文化思潮、家庭生活三个角度为切入点,阐述情感因素对西方现代女性舞蹈家的创作影响,并结合其创作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女性现代舞蹈家;情感因素;社会情感;家庭情感;编导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在这个“男性当权”的时代,西方女性现代舞蹈家们发挥着女性独特的优势,引领着整个西方现代舞的发展。这些美的造物者,通过女性的感知创作了大量惊世之作,用女性独特的视角诉
期刊
【摘要】文章对歌唱家们演唱时对作品思想内容及特点、音乐形象等塑造的点点滴滴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分析,并列举了不同风格、不同唱法的作品及风格相同而时代跨度较大的作品在技能技巧、艺术再现等方面的感悟和理解,探索性地阐述了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问题。  【关键词】声乐作品;二度创作;歌曲风格  多年来,虽然经常参与各类音乐会,融两到三种唱法于一身,但真正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歌唱家为数不多。比较典型的能够驾驭各种
期刊
【摘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复杂而多变,温暖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渴望。柴可夫斯基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者,他的创作反映了“同性恋”独特的精神世界,极端情绪化、压抑、孤独、渴望被理解、矛盾、细腻柔情、封闭。他那格格不入的精神世界与当时的生活环境在音乐作品中形成了明显的复调音乐思维。柴可夫斯基将自己看做一位“充满世界意识的俄罗斯人”,他的作品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画卷。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同性恋;音乐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诗词吟唱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遗留下来的瑰宝,而现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也是中国一种比较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对比它们之间的区别,能够提高整体的效果,从而把中国古代的吟唱放入到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更大程度上提高外国对于中国古老歌曲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吟唱;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文化形式  一.国内外对于这类内容的对比分析  古诗词吟唱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经过了很多的社
期刊
【摘要】为电影而创作的电影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不仅具有音乐的一般特征,且与电影情节的表现表达最大程度地进行融合。撇开电影音乐,电影情节的表述和情感的表达将无从谈起。鉴于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电影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现代音乐体裁。  【关键词】电影音乐;电影情节;关联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的存在及发展中占据着突
期刊
【摘要】“锣鼓咚咚咚,清嗓齐发声,‘i’、‘ei’、 ‘a’、 ‘o’、 ‘u’,我们是社区排头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群众文化的基本形态呈现了新的走向,社区生活、公园文化等一些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个体以及群体娱乐性表演,已经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的主旋律,其中社区合唱排练演出在各项社区表演中更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之一。当社区合唱表演人员逐渐规模化,演出逐渐频繁化,如何使社区
期刊
她凝视着乌勒金②的上空,明亮的眸子透出星光一样的美丽。那颗北极星铮亮铮亮地从帐篷天窗里闪烁,映红了她乳白的面容。她看见月下姗姗走来的母亲,白发苍苍的像披着雪衣,与乌勒金的月夜、星光相映。那个风烛残年的身姿一下子变年轻了。她冲着苍凉的劲风喊了两声“额凯③——额凯”,夜下没有母亲的喃喃声,只有一丝丝发髻飘曳的影子,在嗖嗖的风中闪着银光远去。  她知道,母亲额凯远离他们而去,方才在月下闪现的是她的影子,
期刊
1   明明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只有两岁,不晓得什么。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八岁,明明就懂得了人的生死。明明见母亲睡在一块木板上,脸上盖着草纸,身上穿着新衣新裤,脚上是新鞋,两只脚是并拢的,脚下是一张小茶几。茶几上放着一个斗,斗里装满玉米,在玉米上查了三根香,一对蜡烛,斗前放了一扎草纸。这草纸每隔几分钟烧一次。前人传说是接续香烟后代。一会儿,阴阳先生到了没把母亲放入棺材,棺材下面燃着水灯,灵前供着母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