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本文据此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70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运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三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像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 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 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 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
(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
(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像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
1. 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
(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
(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70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对于新课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都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一堂新课的教学都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更是安排多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建构知识。
对于复习、习题课我们是让学生在课余自主完成一定习题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式教学,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集中解决学生在运用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保证双基的落实。我校每周安排三个课时,我们的教学进度不追求速度,几乎是一节新课搭配一节习题课。
二、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通过研讨、对话和反思,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高一物理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开一节研讨公开课,研讨课要求有课堂实录和评课实录,要求有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本学期已经进行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用图像描述运动”、“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等四节研讨课。通过多次的研讨和互相听课交流,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课堂教学精彩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特别是年青教师几乎是有课必听,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快。
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评价(相当于期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题目为:“某学生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代人表达式g=2h/t2求出g的大小,该学生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的表达式”。该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用秒表测量某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误差太大,几乎不可能进行测量。改进的方案是:将测量的时间进行放大,即测量n滴水滴的下落时间T(n>30),则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t=T/n,则有g=2h/t2=2hn2/T2。该题的原型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5道家庭作业题,学生的答题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1. 布置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并讲评过作业的班,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2. 布置过作业但没有评讲的班,约有半数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3. 没有布置作业的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回答了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后来我们对学生的答题进行了统计,学生回答了十几种可能的误差原因和改进方案,他们分析得不太准确,但显现出了创新的火花,对这样的答题结果我们怎样进行评分呢?还可以把相关内容设计成如下的探索性实验的题目:
(1)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重的物体不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设计不少于三个实验方案,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勾加速直线运动。
(3)在做伽利略斜面实验时,画出的s-t2图像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试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
1. 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
(1)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第一项“知识与技能”相当于旧大纲的“教学目的”,但课标没有忽视对物理核心知识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则提高了要求。
(2)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从内心乐意去接受新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更易识记、更易掌握。例如,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以往的教学过程可能十分简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接着讲演例题一、二、三、四,最后总结解题规律结束教学过程。表面上看,整堂课讲解了四道例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实则不能,很多的学生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也不能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记下来。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很难去对知识进行建构,很难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识记。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电话号码、匆匆过往的行人我们能记下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