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正登基三个月后,就火急火燎地追封孔子先师为王。他说,孔子是天地君亲师,持续运用儒家思想的根基不能松动。
既然明确了政治方针,那就要切实贯彻了。每年殿试在寒冷时期举行,雍正怕砚台结冰,就让考生们进入太和殿考试,又让太监多烧炉子以免考生着凉。还有一年,原定在二月开考,结果因极寒天气延期一个月,雍正担心考生们路费不够,特意准许携带手炉和厚棉衣入场,并免费提供木炭、姜汤。湖南省的乡试原设在湖北考试,后来担心考生经过洞庭湖可能会发生翻船的情况,于是下令在湖南设立试院。
登基的第六年,雍正忽然心血来潮,下令授冉雍(孔子的弟子)后裔世袭五经博士。他在举行临雍释奠礼前谕告礼部,过去帝王去学宫称作“幸学”,以此尊崇帝王巡幸,这种称谓有失严肃,以后凡是去太学,一应走账记注,都要改“幸”为“诣”。
1728年,曲阜孔庙发生火灾,烧了大成殿,雍正命令工部前去维修,又煞费苦心地从文字细节入手,对涉及孔庙文化的字和义进行全面避讳,亲自题写“生民未有”四字匾额悬挂在天下学宫。
此外,雍正笃信祥瑞,将此视为上天对他的认可。然而,在一次地震中,雍正的表现却非常不自信。1730年那場地震之前,忽然狂风暴雨,房屋大面积损毁,雍正惊慌失措,先是跑到船上,后来住进临时搭建的帐篷。朝鲜英宗为此讥笑他,“可谓骇异矣”。
在孔子面前,在天命思维下,雍正一度表现得像一个听话的学生,恭恭敬敬,半点儿不敢马虎。然而,除却朝政尊孔的外衣后,他真正痴迷的恰恰是佛教,甚至在宫中举办法会。
内蒙古王公觐见朝贺,雍正对他说,若蒙古地区因做佛事而人畜兴旺,是受他之赐,“朕亦即是释主”。
1731年,雍正在宫中举行法会,召集当时的资深僧人前来参加,并亲自说法,将重用的亲王大臣都纳入自己门下。庄亲王为爱月居士,弘历为长春居士,张廷玉为澄怀居士……一时间大清佛号声声,俨然一座地下佛国。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参与当时顶级宗教学术理论批判,并且延请僧人参与国家最高机密,“倚之若左右手”。
对于雍正狂热的宗教情结,儒家出身的大臣们忧心忡忡,担心他像梁武帝、嘉靖那样极端崇佛、崇道,纷纷上疏表达意见:“臣愿皇上为尧舜,不愿皇上为释迦。”
一天,雍正请客,大臣侍坐,为了让雍正高兴,有人表现得比雍正还要热爱佛学,只有户部侍郎赵殿一声不吭。雍正就对他说,让他也谈谈。赵殿答,他对佛法一无所知。雍正笑着说,让他尽管试试。赵殿于是用儒家理论加以解释,弄得雍正哭笑不得,对大臣们说:“真钝根也。”
雍正曾向翰林院检讨任启运问起佛教理论,任启运冷冰冰地说他没有学过,弄得雍正非常尴尬,只好讪讪地说:“朕知卿非尧舜之道不陈耳。”
雍正非常尊崇的禅师南下,地方官不敢怠慢,全力做好接待工作,漕运总督魏廷珍却不买账,给雍正上书以示抗议,说“臣不能从佛法”。
作为成熟的政治家,雍正虽好佛,但也清醒地表示这对治理天下并无助益,还说喜欢佛学纯粹是个人爱好,郑重地表示没有“密用僧人赞助之理”。他之所以公然撒谎,是因为他认识到,如果不能获得儒学出身大臣们的理论思想支持,必然会对其政治大业造成严重损害。
从孔子到如来,都是雍正裹紧文化专制外衣的手段,把它当作大清最大的软实力进行推进。然而以他情商之高,却终究没能摆脱希冀长生、服食化合物的帝王式俗套。
雍正曾给云南巡抚鄂尔泰寄济丹,也送给另一心腹大臣田文镜,说:“性不涉寒热温凉,征其效亦不在攻击疾病,惟补益元气,是乃专功。”他还曾把“金丹”赠予靖边大将军及蒙古王公,告诉他们,他自己试过了,这东西很好。
1733年,他开始更为迫切地寻找炼丹的奇能异士,屡次下发相关谕旨,并对如何安排作出规定:“问有此龚伦者,可访问之。得此人时,着实优礼荣待,作速以安车送至京中……不必声张招摇,令多人知之。”虽然迫切,却也尽量采取低调隐瞒手段,可见他也是颇有顾虑。
虽然雍正的猝然去世留下众多谜团,不可否认的是,长期服食所谓的“金丹”而致病、致死的帝王大有人在。如秦始皇、汉武帝、北魏道武帝等,都曾因妄想长生而服用这种早期的化学产品。
雍正驾崩第三天,乾隆就下令把雍正十分信任并供养在宫中的道士赶出去,与此同时发布谕旨说,雍正日理万机的片刻闲暇,听说外边有延年益寿的炼丹术,明知道都是骗人的,却抱着好玩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的态度。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道谕旨等于向天下公布了雍正的真正死因,他曾经以儒学修身,以佛学修心,又最终死在了妄想长生不老的路上。
(摘自《百家讲坛》)
既然明确了政治方针,那就要切实贯彻了。每年殿试在寒冷时期举行,雍正怕砚台结冰,就让考生们进入太和殿考试,又让太监多烧炉子以免考生着凉。还有一年,原定在二月开考,结果因极寒天气延期一个月,雍正担心考生们路费不够,特意准许携带手炉和厚棉衣入场,并免费提供木炭、姜汤。湖南省的乡试原设在湖北考试,后来担心考生经过洞庭湖可能会发生翻船的情况,于是下令在湖南设立试院。
登基的第六年,雍正忽然心血来潮,下令授冉雍(孔子的弟子)后裔世袭五经博士。他在举行临雍释奠礼前谕告礼部,过去帝王去学宫称作“幸学”,以此尊崇帝王巡幸,这种称谓有失严肃,以后凡是去太学,一应走账记注,都要改“幸”为“诣”。
1728年,曲阜孔庙发生火灾,烧了大成殿,雍正命令工部前去维修,又煞费苦心地从文字细节入手,对涉及孔庙文化的字和义进行全面避讳,亲自题写“生民未有”四字匾额悬挂在天下学宫。
此外,雍正笃信祥瑞,将此视为上天对他的认可。然而,在一次地震中,雍正的表现却非常不自信。1730年那場地震之前,忽然狂风暴雨,房屋大面积损毁,雍正惊慌失措,先是跑到船上,后来住进临时搭建的帐篷。朝鲜英宗为此讥笑他,“可谓骇异矣”。
在孔子面前,在天命思维下,雍正一度表现得像一个听话的学生,恭恭敬敬,半点儿不敢马虎。然而,除却朝政尊孔的外衣后,他真正痴迷的恰恰是佛教,甚至在宫中举办法会。
内蒙古王公觐见朝贺,雍正对他说,若蒙古地区因做佛事而人畜兴旺,是受他之赐,“朕亦即是释主”。
1731年,雍正在宫中举行法会,召集当时的资深僧人前来参加,并亲自说法,将重用的亲王大臣都纳入自己门下。庄亲王为爱月居士,弘历为长春居士,张廷玉为澄怀居士……一时间大清佛号声声,俨然一座地下佛国。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参与当时顶级宗教学术理论批判,并且延请僧人参与国家最高机密,“倚之若左右手”。
对于雍正狂热的宗教情结,儒家出身的大臣们忧心忡忡,担心他像梁武帝、嘉靖那样极端崇佛、崇道,纷纷上疏表达意见:“臣愿皇上为尧舜,不愿皇上为释迦。”
一天,雍正请客,大臣侍坐,为了让雍正高兴,有人表现得比雍正还要热爱佛学,只有户部侍郎赵殿一声不吭。雍正就对他说,让他也谈谈。赵殿答,他对佛法一无所知。雍正笑着说,让他尽管试试。赵殿于是用儒家理论加以解释,弄得雍正哭笑不得,对大臣们说:“真钝根也。”
雍正曾向翰林院检讨任启运问起佛教理论,任启运冷冰冰地说他没有学过,弄得雍正非常尴尬,只好讪讪地说:“朕知卿非尧舜之道不陈耳。”
雍正非常尊崇的禅师南下,地方官不敢怠慢,全力做好接待工作,漕运总督魏廷珍却不买账,给雍正上书以示抗议,说“臣不能从佛法”。
作为成熟的政治家,雍正虽好佛,但也清醒地表示这对治理天下并无助益,还说喜欢佛学纯粹是个人爱好,郑重地表示没有“密用僧人赞助之理”。他之所以公然撒谎,是因为他认识到,如果不能获得儒学出身大臣们的理论思想支持,必然会对其政治大业造成严重损害。
从孔子到如来,都是雍正裹紧文化专制外衣的手段,把它当作大清最大的软实力进行推进。然而以他情商之高,却终究没能摆脱希冀长生、服食化合物的帝王式俗套。
雍正曾给云南巡抚鄂尔泰寄济丹,也送给另一心腹大臣田文镜,说:“性不涉寒热温凉,征其效亦不在攻击疾病,惟补益元气,是乃专功。”他还曾把“金丹”赠予靖边大将军及蒙古王公,告诉他们,他自己试过了,这东西很好。
1733年,他开始更为迫切地寻找炼丹的奇能异士,屡次下发相关谕旨,并对如何安排作出规定:“问有此龚伦者,可访问之。得此人时,着实优礼荣待,作速以安车送至京中……不必声张招摇,令多人知之。”虽然迫切,却也尽量采取低调隐瞒手段,可见他也是颇有顾虑。
虽然雍正的猝然去世留下众多谜团,不可否认的是,长期服食所谓的“金丹”而致病、致死的帝王大有人在。如秦始皇、汉武帝、北魏道武帝等,都曾因妄想长生而服用这种早期的化学产品。
雍正驾崩第三天,乾隆就下令把雍正十分信任并供养在宫中的道士赶出去,与此同时发布谕旨说,雍正日理万机的片刻闲暇,听说外边有延年益寿的炼丹术,明知道都是骗人的,却抱着好玩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的态度。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道谕旨等于向天下公布了雍正的真正死因,他曾经以儒学修身,以佛学修心,又最终死在了妄想长生不老的路上。
(摘自《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