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实主义精神渗入了中国电影的方方面面,其孕育的现实主义电影有着观照现实、反映生活,为当代中国把脉的影像风格,这种电影的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嘉年华》作为2017年现实主义电影力作,国内外对其倍加赞赏,它的出现唤醒了人们对此类题材电影的关注,现实主义电影得以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中国各大类型影片成长迅速,与此同时,叫好又叫座的现实主义电影数量并不多。因此,对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未来发展,笔者认为值得去探究和反思。对其进行独立化、具体化的研究,对于总结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有着更加务实的意义,也能给今后有志于创作关怀弱势群体的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现实主义 《嘉年华》 弱势群体
一、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
在当下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商业电影所创造出的不菲经济价值成为电影创作者和生产者的主要追求,边缘化、去主流化成了当代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尴尬境遇,从而使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一度在大银幕上缺席。《嘉年华》作为2017年现实主义电影的力作,具有罕见的勇气、双线结构与深度描写,既揭露了性侵女童的犯罪及其背后的问题,也向孩子提出了人生追求的诚恳告诫。对其进行独立化、具体化的研究对于总结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有着更加务实的意义。
(一)现实主义的轨迹与回归
现实主义电影之于中国,是一个需要再三提及的话题。从1913年《难夫难妻》起,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便开启了与中国电影相伴而生的序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以左翼电影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热潮,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白衣战士》《刘胡兰》等革命现实主义影片流行,直到70年代末,第四代电影导演通过《野山》《红衣少女》等作品将小人物置于时代之前景,并通过他们表达对为人处世的哲思。继第四代导演之后,第六代导演将角度聚焦于城市,通过《安阳婴儿》《青红》《三峡好人》等作品关注大时代里生活在城市底层的边缘人物,并反映时代生活。然而近十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电影市场里充斥着商业化与类型化的各式创作,唯独现实主义电影成为相对难觅踪迹的存在。虽然2014年现实主义力作《亲爱的》获得了3.44亿的票房,但并没有激发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热潮,其大明星、大导演、大宣传的制作模式也无法成为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方向。直到2017年《嘉年华》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局面。它获得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并摘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桂冠。其票房达到了2220万,在中小成本电影里已属佳绩,所以《嘉年华》是新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之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敢于直面现实的优秀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贯彻始终的现實主义创作风格其目的是为了表达电影导演对于女性的关切。可以说,《嘉年华》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典现实主义电影《姊妹花》《神女》等作品构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故此,关注《嘉年华》这类中小成本现实主义影片的创作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二)现实主义主题与弱势群体关怀
现实主义电影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便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同的影像群体在这个主题的呈现上有所不同。譬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农村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立足描写底层农民在人际关系与封闭时空方面与现实的冲突,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野山》;而女性题材现实主义电影一般沉思于弱势女性与社会构成的关系,代表作有早期的经典电影《玉梨魂》,近期的优秀电影《苹果》以及2018年的金马获奖影片《黄金花》等。
影片《嘉年华》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书写了弱势女性的个体命运,创作者文晏没有淡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避免了和《极度寒冷》《二次曝光》等作品一样陷入脱离社会,将自我意识所及范围之内视为世界本身的自我创作的非现实主义误区。因为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道路将不可避免地从“自我表达”转向“社会思考”,直接指向目前的社会现状,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才能激发观众对社会上所出现的女性问题进行质疑和思考。
文晏导演在镜头里集中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的女性遭受性侵问题。女性作为性侵的受害者,一般不敢在源自社会的多方压力下进行发言,所以常常保持沉默。文晏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尴尬而无奈又令人扼腕叹息的社会事实,并以此为基础将其拍摄成电影作品,直观地揭示了现实。文晏镜头下的《嘉年华》透露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为了推动社会风气进一步发展而履行了属于文人的最高义务——“文以载道”莫过于此。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社会使命感的凸显主要将视角集中在了女性角色上。其中《女性的呐喊》将饱受压迫和剥削的女工生活作为主要诠释的对象内容,以唤醒观众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关注,并促使观众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文晏导演没有停留在对性侵犯的描述上,而是深刻展现了这一事件背后的沉重。女性对社会而言是决然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然而自女性一直处于非中心乃至于边缘的位置。尽管现在已经是21世纪,诸如“生男生女都一样”等口号早已响彻多年,深入了社会各界,对女性的偏见与伤害依旧时有发生。可见当今社会为弱势女性群体争取权益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现实主义叙事——冷静的故事讲述与有温度的镜头表达
(一)留白与克制——并非苦难消费的双线叙事
影片有着自然流畅的叙事逻辑,有着敢为人先的新颖视角,有着层次丰富的主题内涵,温情而不滥情,充满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这部电影填补了女童性侵犯事件这一影像空缺,让初次接触的观众认同导演作为先驱者的勇气。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双线推进的模式。主线着眼于小米从麻木到觉醒并反抗的过程,懵懂无知使她刻板地认为自己就是旁观者,且绝不会有一天遭受类似的伤害,但正是由于她是旁观者,从而将她在事件中的作用提升到了重要的角色之一。为了得到一万块买到身份证,在这个她喜爱的城市生存下来,她想用视频与刘会长交易,直至被殴打后,被郝律师接到医院后才下定决心,将视频材料交给郝律师。在相关责任人受到应有的惩处之后才鼓足勇气,远离困扰她生活的群体,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叙事的另一线索是幼女被性侵案件的发生与调查直至最后的破案。这一段落的留白处理,给了观众丰富却又克制的想象空间,将小米与刘会长的交易、刘会长对性侵案件的阻挠、破案放置在后景中,用以衬托小米这一主要的叙事主线。因此,影片虽穿着少女性侵案的故事外衣,而实质的叙事线索却是少女小米的成长与觉醒蜕变的历程。 (二)现实主义摄影——哲思与温度
在摄影方面,导演文晏没有像她的同行王超那样,在长镜头的运用中陷入所谓粗粝质感和真切的生命经验的纪录美学的追求中——影片《天国》中使用了若干和剧情看似无关的冰冷长镜头,比如主人公驾着三轮车在公路上行驶而一辆辆的运煤车从其身侧呼啸而过。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这样的长镜头确实增强了影片的信息量,却降低了影片的审美价值。
《嘉年华》摆脱了传统现实主义电影中摄影的过于冰冷与客观,亦摒弃了电影工业中常用的斯坦尼康平滑而带有人工的、美化过的移动轨迹,文晏导演最终选择了微微晃动的手持摄影,营造了一种真实而贴近观众的质感,让观众与角色共同呼吸,通过并不炫耀技术的场面调度,将角色的主观视角引入叙事。按照这种对待人的态度,文晏导演的镜头平实而有力。从小米用手机拍摄梦露雕像的开场镜头开始,相机开始密切关注其角色,并逐渐释放了沿海城市的一部分信息。《嘉年华》的另一个突出的摄影风格是几乎使用远景,而不是使用传统的大型环境全景视图,然后再进行角色拍摄的方式。其构图大多数是近景和特写,所以通篇下来,会让观众感觉到自己距离人物很近,却只是这个事件无能为力的观察者,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多数时候,文晏往往会让镜头直接接近人物,让观众细细体味角色的生存空间。除了丰富的内置摄像机时间表之外,《嘉年华》视频与其他许多使用手持摄影的电影所追求的粗粝质感和中立观察的态度不一样。因为贯穿影片的纪录片式手持镜头始终追踪着女孩们的活动与生活,让观众拥有一种真切的参与感。《嘉年华》中导演在表现小文对所受伤害的反应时,也使用冷静含蓄的手法处理。
面对社会问题且拥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现实主义电影《嘉年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改变了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过于强调形式的状况,使得这类电影呈现出属于文化应有的温度与力量。现实主义电影有时候并不试图在影像内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唤起了人们的深层思考,让观众能够静下心来将他们的思想联系到更广泛的社会现实中去。影片通过并非消费苦难的双线叙事和有温度的镜头表达,塑造了观照社会的现实主义人物群像,揭示了性侵背后的罪恶与社会问题。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女性遭遇非常典型,反映了一些地区女性地位之尴尬以及由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弱势女性造成的多重困境,可以说《嘉年华》就是2017年中国最好的现实主义电影。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种需要传承发展的创作传统。但整体而言,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处于一种艺术上收获颇丰,市场上艰难前行的尴尬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现实主义电影能够持续不断地出现在中国的银幕之上。
参考文献:
[1]钟惦棐.钟惦棐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41.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41.
[3]崔蕾.商業潮流淹没的现实主义电影[D].曲阜师范大学,2014.
[4]任艳.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辽宁大学,2013.
[5]覃晓玲.现实主义精神观照下中国电影女性形象的衍变和呈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5):67-70.
[6]李雯.浴火重生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J].电影文学,2011(03):10-11.
[7]于帆.《嘉年华》:复杂世界的清澈呈现[J].电影艺术,2018(01):84-86.
(作者简介:陈光,男,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现实主义 《嘉年华》 弱势群体
一、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
在当下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商业电影所创造出的不菲经济价值成为电影创作者和生产者的主要追求,边缘化、去主流化成了当代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尴尬境遇,从而使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一度在大银幕上缺席。《嘉年华》作为2017年现实主义电影的力作,具有罕见的勇气、双线结构与深度描写,既揭露了性侵女童的犯罪及其背后的问题,也向孩子提出了人生追求的诚恳告诫。对其进行独立化、具体化的研究对于总结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有着更加务实的意义。
(一)现实主义的轨迹与回归
现实主义电影之于中国,是一个需要再三提及的话题。从1913年《难夫难妻》起,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便开启了与中国电影相伴而生的序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以左翼电影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热潮,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白衣战士》《刘胡兰》等革命现实主义影片流行,直到70年代末,第四代电影导演通过《野山》《红衣少女》等作品将小人物置于时代之前景,并通过他们表达对为人处世的哲思。继第四代导演之后,第六代导演将角度聚焦于城市,通过《安阳婴儿》《青红》《三峡好人》等作品关注大时代里生活在城市底层的边缘人物,并反映时代生活。然而近十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电影市场里充斥着商业化与类型化的各式创作,唯独现实主义电影成为相对难觅踪迹的存在。虽然2014年现实主义力作《亲爱的》获得了3.44亿的票房,但并没有激发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热潮,其大明星、大导演、大宣传的制作模式也无法成为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方向。直到2017年《嘉年华》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局面。它获得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并摘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桂冠。其票房达到了2220万,在中小成本电影里已属佳绩,所以《嘉年华》是新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之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敢于直面现实的优秀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贯彻始终的现實主义创作风格其目的是为了表达电影导演对于女性的关切。可以说,《嘉年华》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典现实主义电影《姊妹花》《神女》等作品构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故此,关注《嘉年华》这类中小成本现实主义影片的创作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二)现实主义主题与弱势群体关怀
现实主义电影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便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同的影像群体在这个主题的呈现上有所不同。譬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农村题材现实主义电影,立足描写底层农民在人际关系与封闭时空方面与现实的冲突,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野山》;而女性题材现实主义电影一般沉思于弱势女性与社会构成的关系,代表作有早期的经典电影《玉梨魂》,近期的优秀电影《苹果》以及2018年的金马获奖影片《黄金花》等。
影片《嘉年华》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书写了弱势女性的个体命运,创作者文晏没有淡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避免了和《极度寒冷》《二次曝光》等作品一样陷入脱离社会,将自我意识所及范围之内视为世界本身的自我创作的非现实主义误区。因为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道路将不可避免地从“自我表达”转向“社会思考”,直接指向目前的社会现状,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才能激发观众对社会上所出现的女性问题进行质疑和思考。
文晏导演在镜头里集中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的女性遭受性侵问题。女性作为性侵的受害者,一般不敢在源自社会的多方压力下进行发言,所以常常保持沉默。文晏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尴尬而无奈又令人扼腕叹息的社会事实,并以此为基础将其拍摄成电影作品,直观地揭示了现实。文晏镜头下的《嘉年华》透露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为了推动社会风气进一步发展而履行了属于文人的最高义务——“文以载道”莫过于此。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社会使命感的凸显主要将视角集中在了女性角色上。其中《女性的呐喊》将饱受压迫和剥削的女工生活作为主要诠释的对象内容,以唤醒观众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关注,并促使观众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文晏导演没有停留在对性侵犯的描述上,而是深刻展现了这一事件背后的沉重。女性对社会而言是决然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然而自女性一直处于非中心乃至于边缘的位置。尽管现在已经是21世纪,诸如“生男生女都一样”等口号早已响彻多年,深入了社会各界,对女性的偏见与伤害依旧时有发生。可见当今社会为弱势女性群体争取权益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现实主义叙事——冷静的故事讲述与有温度的镜头表达
(一)留白与克制——并非苦难消费的双线叙事
影片有着自然流畅的叙事逻辑,有着敢为人先的新颖视角,有着层次丰富的主题内涵,温情而不滥情,充满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这部电影填补了女童性侵犯事件这一影像空缺,让初次接触的观众认同导演作为先驱者的勇气。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双线推进的模式。主线着眼于小米从麻木到觉醒并反抗的过程,懵懂无知使她刻板地认为自己就是旁观者,且绝不会有一天遭受类似的伤害,但正是由于她是旁观者,从而将她在事件中的作用提升到了重要的角色之一。为了得到一万块买到身份证,在这个她喜爱的城市生存下来,她想用视频与刘会长交易,直至被殴打后,被郝律师接到医院后才下定决心,将视频材料交给郝律师。在相关责任人受到应有的惩处之后才鼓足勇气,远离困扰她生活的群体,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叙事的另一线索是幼女被性侵案件的发生与调查直至最后的破案。这一段落的留白处理,给了观众丰富却又克制的想象空间,将小米与刘会长的交易、刘会长对性侵案件的阻挠、破案放置在后景中,用以衬托小米这一主要的叙事主线。因此,影片虽穿着少女性侵案的故事外衣,而实质的叙事线索却是少女小米的成长与觉醒蜕变的历程。 (二)现实主义摄影——哲思与温度
在摄影方面,导演文晏没有像她的同行王超那样,在长镜头的运用中陷入所谓粗粝质感和真切的生命经验的纪录美学的追求中——影片《天国》中使用了若干和剧情看似无关的冰冷长镜头,比如主人公驾着三轮车在公路上行驶而一辆辆的运煤车从其身侧呼啸而过。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这样的长镜头确实增强了影片的信息量,却降低了影片的审美价值。
《嘉年华》摆脱了传统现实主义电影中摄影的过于冰冷与客观,亦摒弃了电影工业中常用的斯坦尼康平滑而带有人工的、美化过的移动轨迹,文晏导演最终选择了微微晃动的手持摄影,营造了一种真实而贴近观众的质感,让观众与角色共同呼吸,通过并不炫耀技术的场面调度,将角色的主观视角引入叙事。按照这种对待人的态度,文晏导演的镜头平实而有力。从小米用手机拍摄梦露雕像的开场镜头开始,相机开始密切关注其角色,并逐渐释放了沿海城市的一部分信息。《嘉年华》的另一个突出的摄影风格是几乎使用远景,而不是使用传统的大型环境全景视图,然后再进行角色拍摄的方式。其构图大多数是近景和特写,所以通篇下来,会让观众感觉到自己距离人物很近,却只是这个事件无能为力的观察者,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多数时候,文晏往往会让镜头直接接近人物,让观众细细体味角色的生存空间。除了丰富的内置摄像机时间表之外,《嘉年华》视频与其他许多使用手持摄影的电影所追求的粗粝质感和中立观察的态度不一样。因为贯穿影片的纪录片式手持镜头始终追踪着女孩们的活动与生活,让观众拥有一种真切的参与感。《嘉年华》中导演在表现小文对所受伤害的反应时,也使用冷静含蓄的手法处理。
面对社会问题且拥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现实主义电影《嘉年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改变了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过于强调形式的状况,使得这类电影呈现出属于文化应有的温度与力量。现实主义电影有时候并不试图在影像内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唤起了人们的深层思考,让观众能够静下心来将他们的思想联系到更广泛的社会现实中去。影片通过并非消费苦难的双线叙事和有温度的镜头表达,塑造了观照社会的现实主义人物群像,揭示了性侵背后的罪恶与社会问题。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女性遭遇非常典型,反映了一些地区女性地位之尴尬以及由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弱势女性造成的多重困境,可以说《嘉年华》就是2017年中国最好的现实主义电影。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种需要传承发展的创作传统。但整体而言,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处于一种艺术上收获颇丰,市场上艰难前行的尴尬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现实主义电影能够持续不断地出现在中国的银幕之上。
参考文献:
[1]钟惦棐.钟惦棐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41.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41.
[3]崔蕾.商業潮流淹没的现实主义电影[D].曲阜师范大学,2014.
[4]任艳.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辽宁大学,2013.
[5]覃晓玲.现实主义精神观照下中国电影女性形象的衍变和呈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5):67-70.
[6]李雯.浴火重生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J].电影文学,2011(03):10-11.
[7]于帆.《嘉年华》:复杂世界的清澈呈现[J].电影艺术,2018(01):84-86.
(作者简介:陈光,男,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